

1.
形容詞
屬性詞。女性的(跟“男”相對)。
2.
名詞
女兒。
3.
名詞
二十八宿之一,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三宿。
4.
名詞
(Nǚ)姓。
1.
女性;女人。
1.出自《易·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
2.出自《荀子·非相》夫禽獸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有牝牡而無男女之別。
3.出自《鹽鐵論·園池》夫男耕女績,天下之大業也。
4.出自《柳毅傳》女遂于襦間解書,再拜以進,東望愁泣,若不自勝。
5.出自《精衛石彈詞》青州歃血三奇女,費氏韓娥共一堆。
6.出自《子夜》從車廂下來一男一女,也進來了。
2.
指青年未婚女子。
1.出自《詩·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出自《登徒子好色賦》然此女登墻窺臣三年,至今未許也。
3.出自《中興樂》詞豆寇花繁煙艷深,丁香軟結同心。翠鬟女,相與,共淘金。
4.出自《聊齋志異·嬰寧》女過去數武,顧婢曰:“個兒郎目灼灼似賊!”
3.
指女兒。
1.出自《左傳·莊公二十七年》冬,杞伯姬來,歸寧也。凡諸侯之女,歸寧曰來,出曰來歸。
2.出自《后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扶風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
3.出自《遣悲懷》詩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
4.出自《醒世恒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朝中大臣探聽得許武尚未婚娶,多欲以女妻之者。
5.出自《駱駝祥子》打牌的人們似乎聽見他們父女吵嘴,可是舍不得分心看別的。
4.
柔、弱的。參見“女桑”、“女好”。
1.出自《詩·豳風·七月》猗彼女桑。
2.出自《七發》女桑河柳,素葉紫莖。
3.出自《爾雅·釋木》女桑,桋桑。
4.出自《九昭》飄女桑之季葉兮,哀弱喪之便娟。
5.出自《荀子·賦》此夫身女好而頭馬首者與?
5.
指動物中的雌性。參見“女貓”。
1.出自《太平廣記》彧之家畜一女貓,常往來紹家捕鼠。
2.出自《日知錄·草驢女貓》山東河北人謂牝貓為女貓。《隋書·外戚獨孤陀傳》:“貓女可來,無住宮中。”是隋時已有此語。
6.
星宿名。參見“女宿”。又指織女星。參見“女牛”。
1.出自《暇日投錢尚父》詩斗牛星邊女宿間,棟梁虛敞麗江關。
2.出自《〈冰槎集〉引》昔之乘槎者,或為客星而犯斗牛,或入女宿而得支機,故至今羨為勝事。
3.出自《夜泊東溪有懷》詩酒醒推篷坐,凄涼望女牛。
4.出自《夢粱錄·七夕》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次乞巧于女牛。
5.出自《中秋炮臺眺月有作》詩乘槎我欲凌女牛,舉杯邀月與月酬。
1.謂存有戒備之心。
2.設置防衛的武裝力量。
1.放置。
1.謂做佛事。
1.布設伏兵。
1.陳設國君的儀仗服飾。
1.備置木筏。
1.設置官府。
1.陳設祭品。
1.謂設立官府﹐設置治理政事的機構。
2.設置官職爵位。
1.零亂;雜亂。
1.疏略;不完備。
2.指不完備的事物。
1.服喪時,系在腰間的散垂之麻。
1.謂把戰馬放散回山中。意謂戰事不興。太平天國時期,廣東﹑廣西一帶天地會隊伍自稱為馬,稱起事為起馬,稱解散為散馬。
1.《書.武成》"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蔡沈集傳引《樂記》"武王勝商,渡河而西,馬散之華山之陽而弗復乘,牛放之桃林之野而弗復服"◇稱不興戰事為"散馬休牛"。
1.中醫學名詞。脈象之一。指脈搏浮散,稍按即無,常見于氣血耗散而致虛脫之癥,多屬悟。
1.彌漫四散;遍布。
2.零星,零碎。
3.無拘無束;任意隨便。
4.指注意力分散﹐不專心。
1.分散隱沒。
1.排遣煩悶。
1.散失凈盡。
1.普通老百姓。
2.離散之民。
3.閑散無事之民。
1.散雜的名稱。指各種事物的名稱。
1.原指因無用而享天年的樹木◇多喻天才之人或全真養性﹑不為世用之人。
1.猶縱目。
1.放牧。
1.古代無職守或封邑的男爵。詳"散侯"。
1.指思想﹑情感不專一。
1.散伙。
1.亦作"散畔"。
2.離散背叛。
1.南朝時發式,起于齊宮,行于民間。
1.見"散叛"。
1.分發。
1.指古書之殘存部分。
1.見"散樸"。
1.亦作"散齋"。
2.古禮于祭祀父母前七日不御不樂不吊,謂之"散齋"。齊,后多作"齋"。
3.謂齋戒期滿。
1.官名。秦漢設散騎(皇帝的騎從)和中常侍,三國魏時將其并為一官,稱"散騎常侍"。在皇帝左右規諫過失,以備顧問。晉以后,增加員額,稱員外散騎常侍,或通直散騎常侍,往往預聞要政。南北朝時屬集書省,隋代屬門下省,唐代分屬門下省和中書省,在門下省者稱左散騎常侍,在中書省者稱右散騎常侍。雖無實際職權,仍為尊貴之官,多用為將相大臣的兼職。宋代不常置,金元以后廢。參閱《宋書.百官志下》﹑《通典.職官三》﹑《續通典.職官三》。
1.一般的棋子。與"梟棋"相對。因以喻輔佐之人。
1.展開美麗的綢緞。比喻絢麗的云霞。語本南朝齊謝杋《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余霞散成綺﹐澄江凈如練。"
1.指從某種原質中放散出來的氣體。
2.出氣,發泄怨憤之氣。
1.四散棄置;隨意棄置。
1.施舍錢財。
1.遣散。
1.謂排遣郁悶之情。
1.曲的一種體式。盛行于元明兩代⊥詩詞一樣,可用于抒情﹑寫景﹑敘事,無賓白科介,便于清唱,有別于劇曲。包括散套和小令兩種。有時也專指小令。
1.散失不全。
1.平庸無用的人。
2.不為世用的人;閑散自在的人。
1.亦作"散?"。
2.閑散。
1.不遵禮法﹑不自檢束的儒生。
2.平庸的儒者。
1.分散灑下。
2.指灑水。
1.謂無定向。
1.方言。猶言散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