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指農歷月初月亮出現在東方,也指那時的月光。
2.
形容詞
虧缺;欠缺;不足。
3.
動詞
縮。
1.
亦作“肭”。
2.
農歷月朔月見于東方。
1.出自《說文·月部》朒,朔而月見東方謂之縮朒。
2.出自《〈海潮賦〉序》其朒其朓,則潮亦隨之。
3.出自《揮麈錄》是故隨日而應月,依陰而附陽,盈於朔望,消於朏,魄於上下弦,息於輝朒,故潮有大小焉。
3.
泛指舊歷月初的月光。參見“朒朓”。
1.出自《貴溪象山龍虎山諸詩》陽嵓陰廠內,西朒東曦暗。
4.
退縮。
1.出自《尚書大傳》朔而月見東方謂之側匿
2.出自《續博物志》﹝月﹞朔而見東方謂之朒,亦謂之側匿……朒,縮遲。
3.出自《江西丁卯鄉試策問》黷以取酬,朒而不任。
5.
虧缺,不足。
1.出自《九章算術》盈不足
2.出自《新民說》如是彼盈一度,則我朒一度。
6.
扭,折傷。
1.出自《水滸傳》有幾個??翻了的,也有閃朒腿的,爬得起來,奔命走出廟門。
1.指隱逸的志趣。
1.指隱退的心情。
1.鷗鳥棲息的沙洲。亦指隱者居處。
1.猶鷗盟。
1.比喻離不開賴以生存的環境。
1.鷗所棲息的小洲。
1.謂鷗鳥閑暇自在。形容隱退者的悠閑生活。
1.指退隱者悠閑自在的心境。語本宋黃庭堅《登快閣》詩"此心吾與白鷗盟。"
1.亦作"農氓"。
2.農民。
1.指務農的人。
1.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群眾組織。以貧雇農為核心。簡稱農會或農協。
1.農用塑料薄膜的簡稱。
1.古代指農業和商業。末,謂逐末利,指商業。
1.亦作"農晦"。
2.猶鄉野。
3.農田。
4.指農耕。
1.見"農畝"。
1.農耕和放養牲畜。
1.指農業和畜牧業。
1.封建社會中隸屬于農奴主或封建主的農業勞動者。亦借指受剝削壓迫的農民。
1.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農民對封建主的依附關系為基礎而形成的剝削制度。其基本特點是農民以奴役性條件從封建主領得份地,世代使用,被束縛在土地上,農民對封建主和封建國家處于人身依附地位,成為農奴。封建主可以懲罰﹑出賣農奴,或沒收其財產。封建國家還強迫農奴提供徭役﹑繳納貢稅,農奴毫無政治權利。
1.占有土地,統治和剝削被束縛在土地上的農奴的封建主。
1.田界。借指田間。語本《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朝夕而行之,行無越思,如農之有畔。"
1.農田園圃。
2.指農家。
3.耕稼,農耕。
1.農時。
1.農用器具。
1.農民和樵夫。
1.猶農事。
2.農業生產的情況。
1.謂農作物豐收。
1.指務農的人。
1.見"農桑"。
1.亦作"農桒"。
2.農耕與蠶桑。
3.指農作物和桑樹。
1.耕種收獲。泛指農業生產。
1.農業和商業。
1.指農民的房舍。
1.古代農村中的互助組織。
1.周代官名。即上士。
2.古代掌管農事的官。
1.適宜于從事耕種﹑收獲的時節。
1.糧食。
1.指務農的人。
1.指耕耘﹑收獲﹑貯藏等農業生產活動。
2.指村莊。
1.農作物的收獲。
2.謂農事終了。
1.關于農業的書籍。
1.農具。
1.年成,收成。
1.農政小吏。
1.指農人的言談。
1.耕種的田地。
2.指管理農田的職事。
1.神州的別名。
2.蒙古語譯音。牧地;地域;經界。
1.農事。
1.農事閑暇時候。
2.農政小吏。
1.謂在農村閑居。
2.指冬季農事較少的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