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母親,媽媽,娘。
2.
名詞
家族或親戚中的長輩女子。
3.
形容詞
屬性詞。(禽獸)雌性的(跟“公”相對)。
4.
名詞
指一凸一凹或一小一大配套的兩件東西中凹的或大的一件。
5.
名詞
能產生或構成其他事物的。
6.
名詞
(Mǔ)姓。
1.
母親。
1.出自《書·堯典》父頑,母嚚,象傲,克諧。
2.出自《陳情事表》〔密〕行年四歲,舅奪母志。
3.出自《錢節婦傳》吳中兵起,孝則之母及弟妹皆赴震澤以死。
2.
稱家族、親戚中之女性長輩。
1.出自《禮記·內則》國君世子生……擇於諸母與可者,必求其寬裕、慈惠、溫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為子師。其次為慈母,其次為保母。
3.
特指祖母。
1.出自《陳情事表》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
4.
乳母。
1.出自《國語·越語上》生三人,公與之母。
5.
對婦女的敬稱、美稱。
1.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將……”王曰:“母置之,吾已決矣。”
2.出自《觀堂集林·女字說》男子曰某父,女子曰某母,蓋男子之美稱莫過於父,女子之美稱莫過於母。
6.
泛指婦女。
1.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
2.出自《東觀漢記·朱暉傳》〔賊〕欲裸奪婦女衣服,昆弟賓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動,暉拔劍前曰:“財物皆可取,諸母衣不可得。”
7.
人母儀范。
1.出自《漢書·元后傳論》及王莽之興,由孝元后歷漢四世為天下母。
2.出自《宋史·樂志九》為太宗后,為天下母。
8.
謂作母親的儀范。
1.出自《東觀漢記·光烈陰皇后傳》上以后賢仁,宜母天下。
2.出自《新唐書·羅藝傳》〔李〕謂藝妻孟曰:“妃相貴,當母天下。”
9.
哺育;撫養。
1.出自《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吏奉厲王詣上,上悔,令呂后母之。
2.出自《北齊書·高睿傳》﹝叡﹞特為高祖所愛,養於宮中,令游娘母之,恩同諸子。
3.出自《新五代史·唐淑妃王氏傳》明宗后宮有生子者,命妃母之。
4.出自《原強》圣哲篤生,母我群黎。
10.
雌性的。多指動物。
1.出自《孟子·盡心上》五母雞,二母彘。
2.出自《齊民要術·作醬法》九月內,取母蟹。
3.出自《紅樓夢》湘云道:“走獸飛禽,雄為陽,雌為陰……”翠縷道:“這是公的,還是母的呢?”
11.
本源;根本。
1.出自《老子》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2.出自《商君書·說民》禮樂,淫佚之征也;慈仁,過之母也。
3.出自《易林·否之巽》杜口絕舌,言為禍母。
4.出自《廈門風姿》詩真理才是生命之光,斗爭才是和平之母。
12.
指主干。
1.出自《易林·睽之困》大樹之子,百條共母。
13.
物之能產生它物者。
1.出自如:母液、工作母機;酒母、麻母;聲母、韻母等。
2.出自《易林·履之姤》重伯黃寶,宜以我市,嫁娶有息,利得過母。
3.出自《聊齋志異·雨錢》〔翁〕笑曰:“此大易事,但須得十數錢作母。”
4.出自《生計學學說沿革小史》生利之功,一養之后,歲歲無窮,母轉為貨,貨復轉母,一國生利之民皆將賴之。
5.出自《元史·釋老傳·八思巴》〔世祖〕命制蒙古新字,字成上之。其字僅千余,其母凡四十有一。
6.出自《沈氏音書序》吾師南海康長素先生,以小兒初學語之聲為天下所同,取其十六音以為母。
7.出自《通志·六書二》序曰:象形、指事,文也;會意,字也。文合而成字。文有子母,母主義,子主聲,一子一母為諧聲。
8.出自《中國文字學·前論》〔鄭樵〕以獨體為文,合體為字,立三百三十母為形之主,八百七十子為聲之主,合千二百文,成無窮之字。
14.
并比之物中的重者、大者、粗者(與輕者、小者、細者謂“子”對稱)。
1.出自《國語·周語下》景王十一年,將鑄大錢……於是乎有子權母而行,民皆得焉。
2.出自《詩·齊風·盧令》盧重環
3.出自《詠懷》昔聞東陵瓜,近在青門外。連軫距阡陌,子母相鉤帶。
15.
指凹凸配套部件中的凹件。如母螺絲,母榫等。
16.
數學名詞。指分數中的分母。
1.出自《九章算術·方田》術曰:“母互乘之,并以為實,母相乘為法。”
17.
方言。指話題。
1.出自《醒世姻緣傳》我見他說的話離了母,我恐怕他后來改了口。
18.
通“姆”。女師。
1.出自《公羊傳·襄公三十年》吾聞之也,婦人夜出,不見傅、母,不下堂。
2.出自《易林·萃之益》童女無媒,不宜動搖,安其室廬,傅、母何憂!
19.
通“畝”。田畝。
1.出自《史記·魯周公世家》天降祉福,唐叔得禾,異母同穎,獻之成王。
2.出自《廿二史考異·史記四》“異母同穎”……古文畝為畝,母即畝之省。
20.
姓。明有母德純。見《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
1.出自《姓觿?有韻》母,《姓纂》云:母邱氏之后,唐書開元十八學士有母照。
演劇或一般文藝演出等開始,也比喻一般活動開始他們到了劇院,~已很久了ㄧ群眾大會上,他總是帶頭發言,話雖不多,倒能給會議做個很好的~。
1.猶敞開;沒有遮擋。
1.寬暢;舒暢。
1.開始演唱。
①駕駛機動車路滑,~要注意安全。②泛指開動機器。
1.開裂;綻開。
2.猶開通。
1.陳述。
2.解說。
1.猶破曉,天亮。
1.始刊于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成于開成二年(837年),故名。經石立于長安務本坊國子監太學。有《周易》﹑《尚書》﹑《毛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公羊傳》﹑《谷梁傳》﹑《孝經》,《論語》﹑《爾雅》十二種。共二百二十七石。字體為正書,標題為隸書。大和時,經字已有改刻,以后更屢經修改﹑補刻和添注。也稱唐石經。今在西安碑林。
1.猶言承先啟后。
1.推誠相待;表明誠意。
誠意待人,坦白無私。
跟人接觸時,誠懇地對待。
朝鮮西部重要城市。人口約24萬。曾為高麗王朝都城。傳統商業繁榮。輕工業發達。近郊所產高麗人參馳名世界。有故宮、王陵等名勝古跡。
1.古代管樂器名。
油墨透過漁的孔洞或網眼印到紙張、織物、皮革等材料的平面或曲面上的印刷方法。漁的圖文由大小不同、數量不等的孔洞或網眼組成。有謄寫版印刷、打字蠟紙印刷及絲網印刷等。
1.即孔融『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因其曾為北海相,故稱。
1.孔子故宅的墻壁。據傳古文經出于壁中,故著稱。
2.指孔壁古文經書。
1.很猖獗,很囂張。
1.深為憂傷。
1.孔雀和翠鳥。亦單指孔雀。
2.孔雀﹑翠鳥的羽毛。
3.喻精華。
1.孔子與老子的并稱。老子名聃。
通往某處必經的關口交通~。
1.大德﹑盛德。《老子》"孔德之容,唯道是從。"河上公注"孔,大也。有大德之人,無所不容。"漢焦贛《易林·坤之比》"孔德如玉,出于幽谷。升高鼓翼,輝光照國。"唐李邕《大唐贈歙州刺史葉公神道碑》"繩繩焉,熙熙焉,孔德之容,罔可測已。"一說,孔即"空","孔德"意謂以空為德。
1.正考父廟之鼎。正考父系孔子先祖。《左傳·昭公七年》"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茲益共,故其鼎銘云'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墻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其共也如是。"杜預注"考父廟之鼎。"
1.很多。
山東聊城人,196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共青團聊城地委常委、中共聊城地委宣傳部副部長、崗巴縣委副書記、聊城地區行署副專員、拉薩市副市長、中共阿里地委書記。1979年和1988年先后兩次赴西藏工作,歷時十年,勤政為民,政績卓著,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稱號。在赴新疆考察途中,因車禍殉職。1995年4月,國務院追認他為全國先進工作者”,中共中央又向全國發出《關于開展向孔繁森同志學習的通知》。同年5月,江澤民、李鵬分別作了向孔繁森同志學習”和學習孔繁森同志熱愛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的題詞。
1.錢的謔稱。舊時銅錢外圓,中有方孔,故名。
在山東省曲阜城內孔廟旁。舊稱衍圣公府。為孔子后裔直系子孫衍圣公住宅。北宋時建立府第,明代重修。有大堂、二堂、三堂、六廳、前后堂樓,東西兩旁為家廟、花廳。共有院落九進,房屋四百六十三間。藏有大量珍貴文物,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指孔子。
1.很高大。
1.以孔雀羽毛裝飾的車蓋。亦泛指華麗的車輿。
1.指孔子。
1.應遵守的規則﹑程序。
1.孔子和太昊(伏羲氏)的并稱。
1.古代滴水計時之器。因底部有小孔,故稱。
1.原謂甚相思念。《詩.小雅.常棣》"死喪之威,兄弟孔懷。"鄭玄箋"維兄弟之親,甚相思念。"《隸釋.漢慎令劉修碑》"建寧四年五月甲戌卒,二弟龍純,攣哀孔懷。"后用為兄弟的代稱。
1.孔子和姬旦(周公旦)的并稱。
1.很緊急﹑很急迫。
1.很緊急,很急迫。
1.很緊急;很急迫。
2.艱危;困窘。
1.指孔子學說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發展中形成的精神﹑道德﹑文化體系。1919年的"五四"運動首次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
1.非常美好。
1.唐代經學家孔穎達﹑賈公彥的并稱。
1.很難知;很艱難。
1.很扎實﹑牢固。
1.指孔子的學說主張。
2.認為儒家的學說主張與佛﹑道一樣,具有宗教性質,故稱之為"孔教"。
1.普遍。
2.指普遍降福。
1.通達明曉。
機件上圓孔的直徑或橋孔、涵洞等的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