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書〉煩悶;抑郁不平。
2.
動詞
〈書〉憤慨;生氣。
1.
煩悶。
1.出自《禮記·問喪》孝子親死,悲哀志懣,故匍匐而哭之。
2.出自《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故濟北王阿母自言足熱而懣,臣意告曰:“熱蹶也。”
3.出自《資治通鑒·唐懿宗咸通十年》龐勛憂懣不知所為,但禱神飯僧而已。
2.
憤慨。
1.出自《楚辭·嚴忌〈哀時命〉》幽獨轉而不寐兮,惟煩懣而盈匈。
2.出自《校書郎王公夷仲墓志銘》侍郎犒賞遲,又欲折支與,健兒懣。
3.
昏。
1.出自《中說·天地》子謂叔恬曰:汝不為續《詩》乎,則其視七代損益終懣然也。
4.
用同“們”。用于代詞或指人的名詞后,表示復數。
1.出自《春渚紀聞·隴州鸚歌》莫憶鸚哥也。娘子懣更各自好將息。
2.出自《跋姜氏〈上梁文稿〉》在敕局時,見元豐中獲盜推賞,刑部例皆節元案,不改俗語。有陳棘云:“我部領你懣廝逐去深州。”邊吉云:“我隨你懣去。”懣,本音悶,俗音門,猶言輩也。
3.出自《西廂記諸宮調》賊陣里兒郎懣眼不扎,道:“這禿廝好交加!”
1.指佃農逃避交納地租。
1.逃亡的丁壯。
2.指躲避抽壯丁。
1.猶逃遁。
逃跑;逃避逃遁遠去|逃遁現實。
1.見"逃遁"。
1.亦作"迯躲"。
2.逃匿;躲避。
1.猶言掩蓋罪過。
1.指因躲避兵亂﹑匪患等災禍而逃往他處。
1.逃回,逃歸。
1.逃亡的罪犯。
2.謂罪犯逃亡。
1.逃亡隱匿。
1.謂不愿求富。
1.猶避乖。
1.拐騙后逃匿。
1.隱居不仕。
2.棄官逃跑。
1.逃逐,逃回。
1.哀號而逃。
1.鵜鶘的別名。
1.古代為逃避賦役,流亡外地而無戶籍的人。
1.逃避災荒;遇到災荒而逃到外地謀生。
1.謂違反國家外匯管理規定,逃避國家銀行或海關監督,將應該售給國家的外匯私自轉讓﹑買賣或存放國外等。
1.逃避會議。
1.逃避不自由的婚姻。
1.猶避難。
1.棄夫逃跑而改嫁。
2.指女子臨嫁脫逃。
1.指逃人與奸情兩種案件。
1.越獄。
1.逃跑投降。
1.逃避災難。
1.謂逃避飲酒,離席先去。
1.舊指全家人逃亡出走,滿一定年限不歸,視其戶絕。
2.指逃跑絕跡。
1.辭爵不受。
1.謂將領棄軍逃跑。
2.猶逃兵。
1.逃跑潰散。
1.逃避脫漏。
1.仕而不受祿。語本《國語·楚語下》"昔斗子文三舍令尹,無一日之積,恤民之故也。成王聞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設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至于今令尹秩之。成王每出子文之祿,必逃,王止而后復。"
2.指隱居不仕。
1.逃跑的路。
1.逃難;避亂。
1.逃跑的門路。
2.因災荒等而逃出家門。
1.猶逃避。
1.逃避聲名而不居。
2.逃脫罪名。
1.逃避命令。
2.逃走以保全生命。
1.叛離墨翟之道。
1.亦作"迯難"。
2.逃避災難﹑禍害。
逃跑并躲藏起來小股土匪逃匿于深山。
1.舊俗以為瘧疾未發時可逃往他處以避之。
1.逃犯的名牌。
1.逃跑;叛逃。
1.為躲避不利環境或事物而迅速或悄悄離開。
1.指無票乘坐車船或無票進劇場﹑電影院看影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