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搏斗;對打。
2.
動詞
攫取;撲上去抓。
3.
動詞
跳動。
1.
捕捉。
1.出自《詩·小雅·車攻》建旐設旄,搏獸于敖。
2.出自《周禮·地官·司暴》若不可禁,則搏而戮之。
3.出自《莊子·山木》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而搏之。
4.出自《論衡·物勢》獼猴之手,足以搏鼠。
5.出自《復吳子松說》誰其搏而斫之者?
2.
攫取;拾取。
1.出自《史記·李斯列傳》布帛尋常,庸人不釋;鑠金百溢,盜跖不搏。
2.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摭紫貝,搏耆龜。
3.出自《贈唐衢》詩虎有爪兮牛有角,虎可搏兮牛可觸。
3.
拍;擊。
1.出自《孟子·告子上》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
2.出自《史記·田叔列傳》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五十,余各搏二十,怒之曰:“王非若主邪?何自敢言若主!”
3.出自《意林·傅子》郭林宗謂仇季智曰:“子嘗有過否?”季智曰:“暮飯牛,牛不食,搏牛一下。”
4.出自《石鐘山記》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4.
格斗;奮斗。
1.出自《穀梁傳·僖公元年》“吾二人不相說,士卒何罪?”屏左右而相搏。
2.出自《史記·張儀列傳》此所謂兩虎相搏者也。
3.出自《三戒·黔之驢》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
4.出自《生活》誰想駕馭生活,只有一個字——搏!
5.
握;抓。
1.出自《呂氏春秋·首時》伍子胥說之半,王子光舉帷,搏其手而與之坐。
2.出自《北史·古弼傳》〔弼〕於帝前捽樹頭,掣下床,以手搏其耳,以拳毆其背。
6.
跳動。
1.出自《死貓》他的心臟搏跳的非常厲害。
7.
脅。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
1.出自《山海經·西山經》東望恒山四成,有窮鬼居之,各在一搏。
8.
通“膊”。分裂肢體。
1.出自《周禮·秋官·掌戮》掌斬殺賊諜而搏之。
9.
通“傅”。附著;加上。
1.出自《釋名·釋床帳》搏壁,以席搏著壁也。
2.出自《禮記·月令》管籥,搏鍵器也。
3.出自《文選·張衡〈東京賦〉》嬴氏搏翼,擇肉西邑。
10.
通“扶”。參見“搏桑”。
1.出自《朱舜水祠落成徵題敬賦》詩薇蕨誰憐劫后身,搏桑別有人間世。
1.即葫蘆。
1.隨侍皇帝的車駕。
1.跟隨皇帝出行。
1.隨侍帝王。
1.隨從帝王逃難的婉詞。狩,打獵。
1.亦作"扈衛"。
2.帝王的隨侍護衛。
3.指隨侍護衛帝王。
1.隨從皇帝出行。
1.廣大。冶,通"野"。廣遠。
1.古代一種捕魚法。
1.護衛。
1.隨從皇帝出游。
1.亦作"瓠芭"。
2.傳說春秋時楚國的著名琴師。
1.見"瓠巴"。
1.《史記.張丞相列傳》"﹝張蒼﹞身長大﹐肥白如瓠。"后以"瓠肥"喻白胖。
1.瓠瓜干。
1.見"瓠子歌"。
1.見"瓠葉羹"。
1.植物名。也稱葫子﹑瓠子﹑夜開花。實圓長﹐首尾粗細略同﹐可食。
2.星座名。有星五顆﹐在河鼓東。
1.一種盛液體的大腹容器。
2.喻虛有其表。
1.用葫蘆制成的盛器。
1.鷹的別名。
1.見"擊鐘"。
1.打鐘列鼎而食。形容貴族或富人生活奢華。
1.見"擊鐘鼎食"。
1.用兩片竹板擊打成節拍以合歌﹐猶今快板所用。
1.刺柱。《漢書.叔孫通傳》"群臣飲,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南朝梁江淹《恨賦》"拔劍擊柱,吊影慚魂。"后亦用以指臣下爭功無禮。
1.喻慷慨悲歌之士。
1.叩打。亦喻聲韻鏗鏘。
2.猶打擊﹐攻訐。
1.謂辰星(水星)當出現而不出現。
1.見"擊柝"。
1.見"擊柝"。
1.形容聲音響而嘈雜。
1.形容小聲爭吵。
1.形容說話聲音嘈雜。
象聲詞,形容說笑聲等他們~地嚷著笑著。也作唧唧嘎嘎。
1.形容雞叫聲。
1.形容說話聲音小且含混不清。
1.形容亂嚷嚷的聲音。
同‘唧唧喳喳 ’。
1.亦作"嘰冷"。
2.方言。突然受驚。
1.見"嘰楞"。
象聲詞,形容說話別人聽不清楚或聽不懂。也形容物體滾動的聲音他們倆~地說了半天 ㄧ石頭~滾下山去。
1.方言。各個角落。
1.形容雜亂的說笑聲。
1.形容說話別人聽不懂或聽不清楚。
2.象聲詞。形容物體滾動聲。
3.象聲詞。形容空腹鳴叫聲。
1.形容嚷嚷聲或說的話別人聽不懂。
1.形容大聲說話聲。
1.謂生活勞苦,食無定時。饑,通"饑"。
1.饑餓困病。饑,通"饑"。
1.饑餓疲憊。饑,通"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