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樐”。
2.
古代兵器。大盾。
1.出自《左傳·襄公十年》狄虒彌建大車之輪而蒙之以甲,以為櫓,左執之,右拔戟,以成一隊。
2.出自《過秦論》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
3.出自《論承用“維新”二字之荒謬》特以神武不殺,哀者能勝,故無取乎漂櫓成渠耳。
3.
沒有頂蓋的望樓。
1.出自《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河江為阹,泰山為櫓。
2.出自《三國志·魏志·袁紹傳》紹為高櫓,起土山,射營中,營中皆蒙楯,眾大懼。太祖乃為發石車,擊紹樓,皆破。
3.出自《徐霞客游記·粵西游日記四》城久頹,且無樓櫓。
4.
戰車的一種。
1.出自《六韜·軍用》一車二十四人,推之以八尺車輪。車上立旗鼓,兵法謂之震駭。陷堅陳,敗強敵,武翼大櫓……提翼小櫓。
5.
比槳長大的劃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
1.出自《河亭晴望》詩晴虹橋影出,秋雁櫓聲來。
2.出自《二刻拍案驚奇》叫船家一櫓邀住了船,船頭湊岸,撲的跳將上去。
3.出自《吶喊·社戲》于是架起兩支櫓,一支兩人,一里一換。
4.出自《過江》詩登艫望程遠,搖櫓過江遲。
5.出自《三國志·吳志·呂蒙傳》蒙至尋陽,盡伏其精兵????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
6.
代指船。
1.出自《浮淮賦》泛洪櫓於中潮兮,飛輕舟乎濱濟。
1.古官名。掌管火事。
2.以火為名號的百官。
1.貯放火石的袋子。古代作為一種服飾。
1.色紅似火的果實。
1.謂吃熟食。
2.指煮熟的食物,人間煙火食。
3.舉火煮飯。
4.伙食,日常飯食。
1.即火箭。
1.失火事故。
火燃燒的情勢~已得到控制。
1.猶流火。指舊歷七月。
1.用火燒熟或燒熱。
2.火已燒旺。
1.傳說中的異鼠。其毛可織火浣布。
2.古代一種鼠形武器,利用火藥發揮殺傷力。
1.即火浣布。
1.道教的一種制火之術。能處火中而不被火傷。
1.形容開滿紅花的樹。
2.指用竿架裝飾的焰火。
3.比喻繁盛的燈火。
4.紅珊瑚的別名。
1.見"火樹銀花"。
1.指漢王朝統治的歷數。因漢以火德王,故稱。
1.指趙宋。相傳趙宋以火德王,故稱。
1.猶宿火。隔夜的火。
1.引火之物。
2.古有鉆燧改火之俗。因季節變換改用不同的燧木以取火。
1.發生火災的地方。
1.塔形的炭堆。呂梁山一帶風俗,大年除夕在當院把炭塊壘積成塔狀,供年初一拂曉時點燃。
1.盛火取暖的腳爐。
〈方〉室內地上挖成的小坑,四周壘磚石,中間生火取暖。
1.火的性質。
1.夏天。五行火主夏,故稱。
1.以火焚燒草木而田獵。
2.火耕之田。
1.古代一種火器。
1.一種桶狀爆炸物。
1.吹火用具。
發怒的時候他正在~,等他消消氣再跟他細說。
1.即火頭軍。
1.煙囪。
1.佛教語。地獄的別稱。
1.謂五行中之火德旺盛。
彈道縱橫交織的密集火力。也叫火力網。
1.南方屬火,因以"火維"指南方。亦特指五岳中的南岳衡山。
1.五行中火行的方位。古以五行與五方相配,火為南方。
1.指苦味。
1.周武王伐紂前二年曾東觀兵于盟津。相傳其渡河后,"有火自上復于下,至于王屋,流為烏,其色赤。"事見《史記.周本紀》◇因以"火烏"代指周朝的國祚。
1.泛指隊伍。古代兵制,五人為伍,十人為火。
1.放煙火的游藝。
1.一種玩火的雜技。
1.中草藥豨薟的別名。
1.即瑣羅亞斯德教。該教最初流行于伊朗和中亞細亞一帶,南北朝時傳入我國后稱"火祆教"或"火祆",以火為善和光明的代表,以禮拜"圣火"為主要儀式。
①作戰雙方對峙的前沿地帶。②電路中輸送電的電源線。在市電上指對地電壓大的導線,在直流電路中指接正極的導線。
1.防火的法令。
1.一種熏籠,形狀像箱子。
2.蒸汽機車鍋爐的組成部分,位于鍋爐的最后部,分內外兩層為內外火箱,其間存水,燃料在內火箱中燃燒,產生高熱,為產生蒸汽的重要部分。
1.火災。亦指火災的征兆。
1.房屋之間,為防止火災蔓延而預留的小弄。
1.硝石的別名。
1.見"火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