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樓房的一層。
2.
名詞
某些建筑物上加蓋的房子,用于瞭望、守衛等。
3.
名詞
用于某些店鋪的名稱。
4.
名詞
(Lóu)姓。
5.
名詞
兩層以上的房屋。
1.
兩層及兩層以上的房屋。
1.出自《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
2.出自《史記·孝武本紀》方士有言:“黃帝時為五城十二樓,以候神於執期,命曰迎年。”
3.出自《相見歡》詞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4.出自《醒世恒言·陸五漢硬留合色鞋》須尋個人兒通信與他,怎生設法上得樓去方好。
5.出自《自嘲》詩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6.出自《寒夜》我下午在二樓方經理那里分到一斤肉,煮了一碗紅燒肉。
7.出自《人民日報》這座大樓位于南京渡江紀念碑旁,三樓為歌舞廳,一樓、二樓為鍋巴城大酒店、小吃部、下關圖書館等單位。
2.
城墻或土臺上的建筑物。
1.出自《墨子·備城門》城上百步一樓,樓四植。
2.出自《墨子·備城門》三十步置坐候樓,樓出於堞四尺。
3.出自《爾雅·釋宮》四方而高曰臺,狹而修曲曰樓。
4.出自《后漢書·鄧禹傳》光武舍城樓上,披輿地圖。
5.出自《和崔舍人詠月》郡樓何處望,隴笛此時聽。
3.
車、船有上層者,其上層稱樓。
1.出自《史記·南越列傳》今呂嘉、建德等反,自立晏如,令罪人及江淮以南樓船十萬師往討之。
2.出自《文選·左思〈吳都賦〉》輕輿按轡以經隧,樓船舉帆而過肆。
4.
茶肆、酒店、歌舞廳及舊時妓院等場所也稱樓。
1.出自《萬山見采桑人詩》倡妾不勝愁,結束下青樓。
2.出自《盧明府早秋宴張郎中海園即事得秋字》郁島藏深竹,前溪對舞樓。
3.出自《東京夢華錄·會仙酒樓》如州東仁和店、新門里會仙樓正店,常有百十分廳館動使,各各足備。
5.
形容層層疊疊。參見“樓松”“樓子”。
1.出自《水經注·汶水》千歲之松……又稱天陵,有偃蓋之松也,所謂樓松也。
2.出自《草木子·雜制》官民皆帶帽,其檐或圓或方,或前圓后方,或樓子,蓋兜鍪之遺制也。
3.出自《紅樓夢》翠縷道:“他們那邊有棵石榴,接連四五枝,真是樓子上起樓子,這也難為他長。”
4.出自《活人塘》﹝七月子﹞嘴唇紫里透白,干的血鍋巴翹得一層一層的起樓子。
6.
形容高大,華麗。參見“樓殿”“樓館”。
1.出自《南齊書·東南夷傳·林邑國》晉建興中,日南夷帥范稚奴文數商賈,見上國制度,教林邑王范逸起城池樓殿。
2.出自《三水小牘·王知古》樓殿轇轕,花木煥爛。
3.出自《和張彥輔落星寺之作》嵌空奇石戰驚濤,樓殿崢嶸勢自高。
4.出自《晉書·謝安傳》﹝謝安﹞又於土山營墅,樓館林竹甚盛。
5.出自《故御史王楚鰲元戴為臨川王伯達三畫求題》詩樓館云晴空翠濕,汀洲花暗夕陽多。
6.出自《〈板橋雜記〉序》蒿藜滿眼,樓館劫灰。美人塵土,盛衰感慨。
7.出自《到廣州與婦書》邦人市海鮮,別為廚館……腥穢於市井,紛錯於樓館者,不可勝計。
8.出自《游了三個湖》回廊那一邊的種種好景致,亭臺樓館,花塢假山,游人全看過了。
7.
見“樓羅”。謂干練而善于辦事的人。
1.出自《宋史·張思鈞傳》思鈞起行伍,征討稍有功。質狀小而精悍,太宗嘗稱其‘樓羅’,自是人目為‘小樓羅’焉。
8.
見“樓樓”。稀疏貌。
1.出自《急就篇》簍者,疏目之籠,亦言其孔樓樓然也。
9.
姓。秦有樓緩;漢有樓護。
1.出自如:我們住在一幢樓里,他住四樓,我住二樓。
10.
指樓房的一層。
1.出自如:我們住在一幢樓里,他住四樓,我住二樓。
11.
指車的上部和車蓋。參見“樓車”、“樓桑里”。
1.出自《遼史·禮志五》賜公主……送終車一,車樓純錦,銀螭,懸鐸,后垂大氈。
12.
見“樓羅”。形容胡人說話聲。參閱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貶誤》、清沈濤《瑟榭叢談》卷下。
1.出自《北史·王昕傳》嘗有鮮卑聚語,崔昂戲問昕曰:“頗解此不?”昕曰:“樓羅,樓羅,實自難解。”
1.諸侯王之相。
2.星座名。即王良。
1.歇后語。意謂一年不如一年。
1.六朝望族王氏﹑謝氏的并稱。《南史.侯景傳》"景請娶于王謝帝曰'王謝門高非偶,可于朱張以下訪之。'"后以"王謝"為高門世族的代稱。
2.指晉王坦之與謝安。
1.星名。
1.帝王的美德。
1.漢建安七子中之王粲﹑徐干﹑應玚﹑劉楨的并稱。
1.晉王裒與許孜的并稱。二人皆以孝行稱于世。
2.晉王羲之與許邁的并稱。
1.指清初被耿精忠﹑尚可喜兩王所屠之民的墳墓。
經濟學家〓北黃岡人。1938年與郭大力合譯出版馬克思《資本論》。建國后,任廈門大學校長、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全國人大代表。195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著作有《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經濟形態研究》等。
1.薯蕷別名,即山藥。
1.君王的言語﹑詔誥。
2.指制誥之職。
1.漢文學家王褒與揚雄的并稱。
1.《漢書.王尊傳》"瑯琊王陽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郲九折阪,災'奉先人遺體,柰何數乘此險!'"后以"王陽道"形容艱險的道路。
1.《漢書.王吉傳》"自吉(王子陽)至崇……皆好車馬衣服,其自奉養極為鮮明,而無金銀錦繡之物。及遷徙去處,所載不過囊衣,不畜積余財。去位家居,亦布衣蔬食。天下服其廉而怪其奢,故俗傳'王陽能作黃金。'"顏師古注"以其無所求取,不營產業而車服鮮明,故謂自作黃金以給用。"后以"王陽金"喻供車服之資。
1.謂自作黃金以給用。
指初唐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詳初唐四杰”(1101頁)。
1.即江瑤柱。其肉柱制成干品,為干貝的一種。
1.朝廷的徭役。
1.舊時對封王爵者的尊稱。
1.帝王之事業。謂統一天下,建立王朝。
1.指先王所立的法度。
1.朝廷的徭役。
1.王言。指天子詔令。
戲劇、電影演員。安徽蕪湖人。女。早年就讀于復旦大學。曾參加上海藝術劇社、辛酉劇社以及明星、電通影片公司等。抗戰時期率新中國劇團赴南洋演出◇赴美國學習。1955年回國,任北影廠編劇。曾主演話劇《賽金花》,電影《女性的吶喊》、《鐵板紅淚錄》、《自由神》等。著有長篇小說《寶姑》等。
1.見"王猷"。
1.亦作"王猶"。猶王道。
2.晉王子猷的省稱。
1.指晉王徽之(字子猷)雪夜乘小船訪戴安道事。棹,船槳,借指船◇用為友人雪天過訪的典實。
1.王之師友。三國始置官品。
別集名。唐代王維著。今有十卷本和六卷本。清代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二十八卷,是較好的注本,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1年校訂出版,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重印出版(新一版)。
1.魚名。
1.陰陽家謂地氣旺盛的角落。王,通"旺"。
1.王所乘之車。
1.天子的宮殿。
1.北周王褒與庾信的并稱。
1.帝王宮中的女官。
清代畫家。字茂京,號麓臺、石師道人,太倉(今屬江蘇)人。王時敏孫。康熙進士。官至戶部侍郎。擅畫山水,繼承家法,用筆沉著。與祖父及王鑒、王畈⒊撲耐酢保加吳歷、惲壽平又稱清六家”。著有《罨畫集》。
新聞工作者,政論家。天津人。1926年任天津《商報》總編輯。1929年起任《大公報》編輯、總編輯。1948年底進入解放區。建國后任《大公報》社長、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著有《王蕓生文集》、《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等。
1.宰相。
1.謂帝王法則。
1.《隋書.高祖紀上》"﹝高祖文皇帝﹞為人龍顏,額上有五柱入頂,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后以"王在掌上"為稱帝之征的典實。
1.指晉王羲之的《用筆賦》。通篇系對筆的贊頌,故稱。
1.君王的德澤。
1.《晉書.王獻之傳》"﹝獻之﹞夜臥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盜物都盡。獻之徐曰'偷兒,青氈我家舊物,可特置之。'群偷驚走。"后以"王氈"泛指舊氈。
1.鳣魚之大者。
1.猶王禮。天子的禮儀。
2.猶王法。朝廷的法律。
3.漢代人名。剛直敢言,后因奏彈王鳳被誣陷系獄死。事見《漢書·王章傳》◇用為為官剛直的典實。
1.帝王賜老者之杖。
西漢南郡秭歸(今屬湖北)人。名嬙。元帝時被選入宮。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提出和親,她自愿遠嫁匈奴,元帝遂命她出塞和親。被單于封為寧胡閼氏”◆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她從胡俗,又為后單于閼氏。對漢匈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1.帝王,天子。
2.指同類中之特出而無與倫比者。
3.錢的別稱。
1.蘭的別稱『蔡邕《琴操·猗蘭操》"〔孔子〕自衛返魯,過隱谷之中,見薌蘭獨茂,喟然嘆曰'夫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譬猶賢者不逢時,與鄙夫為倫也。'"后因稱蘭花為"王者香"。
元代農學家。字伯善,東平(今屬山東)人。曾任縣官,倡導種植桑麻黍麥,推廣先進農具。又創制木活字,設計轉輪排字盤。著有《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