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歲數(shù)。
2.
名詞
人從事某種工作經(jīng)歷的年數(shù)或物品使用的年數(shù)。
3.
名詞
某些生物體發(fā)育過程中不同的階段。如昆蟲的幼蟲第一次蛻皮前叫一齡蟲,水稻長到七個葉叫七葉齡。
1.
年齡。
1.出自《禮記·文王世子》文王謂武王曰:“女何夢矣?”武王對曰:“夢帝與我九齡。”
2.出自《文心雕龍·序志》予生七齡,乃夢彩云若錦,則攀而采之。
3.出自《悼世界文豪高爾基》他五歲便做了孤兒,十齡便投身社會。
2.
年限;年數(shù)。
1.出自《悼離贈妹》詩自我不見,於今二齡。
2.出自《答張徹》詩道途綿萬里,日月垂十齡。
3.出自《歌頌中朝友誼·參觀彭總所住巖洞后》詩英雄城市輝重日,烈士陵園亙?nèi)f齡。
3.
某些生物體發(fā)育過程中不同的階段。如昆蟲的幼蟲第一次蛻皮前叫一齡蟲;水稻長到七個葉叫七葉齡。
1.儀鸞司大使的別稱。明初設儀鸞司,正職稱大使,不久廢,改置錦衣衛(wèi),因以代稱錦衣衛(wèi)長官。
1.儀表舉止。
1.禮儀制度及其具體規(guī)定。
2.儀態(tài),形制。
3.官名。明清屬禮部。
1.姿容;風度。
1.指音制標準的樂鐘。
1.軌跡,法度。
1.指測天的法式。
2.制度;儀節(jié)。
1.儀容形狀。
1.威儀,外觀。
1.法度標準。
1.指秦末張良與一老父相遇并受《太公兵法》之橋。事見《史記·留侯世家》。橋后毀廢,故址在今江蘇省邳縣南。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沂水》"一水徑城東,屈從縣南,亦注泗,謂之小沂水。水上有橋,徐泗間以為圯,昔張子房遇黃石公于圯上,即此處也。"因稱此橋為圯橋。
1.亦稱"圯上書"。亦稱"圯下兵法"。
2.指秦末一老父于圯上授予張良的《太公兵法》。事見《史記.留侯世家》。
1.指秦末授張良《太公兵法》于圯上的老父。事見《史記.留侯世家》。
1.見"圯橋書"。
1.橋下。
1.見"圯橋書"。
1.見"圯上老人"。
1.攻破。
1.謂安于清貧﹐潔身自愛。
1.平正和偏頗;平坦和險阻。
1.夷服之外的地方﹐泛指荒遠地區(qū)。
1.傷殘﹐死亡。
1.舊時指上海的租界。亦以稱舊上海。猶言洋場﹐含貶義。
1.平坦而寬廣。
1.平和通達。
1.伯夷和巢父的并稱。用以指品行高潔的人。
1.疾病平復痊愈。比喻生民疾苦的解除。
1.古喪禮陳尸之床。
1.平和純正。
1.曠達。
1.謂性情平和淡泊。
1.平易恬靜。
1.平定。
1.平易之道。
2.平坦的道路。
1.謂夷人之性。
2.常德。
1.同列﹐同輩。
1.古稱東方部族為夷﹐北方部族為狄。常用以泛稱除華夏族以外的各族。
2.指邊遠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
3.視為夷狄。
1.猶夷踞。
1.謂平定叛亂。
2.指外族入侵的戰(zhàn)禍。
1.殺戮﹐屠殺。
1.古九服之一。王畿之外﹐每五百里為一區(qū)劃﹐共有九﹐第七為夷服。
1.滅亡。
1.夷人的歌曲。亦泛指外族的歌曲。
1.平坦大道。
2.平坦貌。
3.比喻王政。
1.謂性情平和厚重。
1.倨傲﹐傲慢。
1.閉關﹐封鎖關口。
1.清代稱外國人在中國的館舍。
1.又稱西施。春秋越國美女。
1.古代東夷所祭奉之神。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