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書〉見“齟齬”。上下牙齒不相對應,比喻意見不合,相抵觸。也作??铻。
1.
見“齟齬”。上下齒不相對應。
1.出自《秦望山花蕊峰》詩宛如齒齟齬,張吻訟所苦。
2.
見“齟齬”。比喻不平正;參差不齊。
1.出自《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三》始甚峻,一里,轉西漸夷,於是皆車道平拓,無齟齬之慮矣。
2.出自《鐃歌·役者謳》輦粟陟砠,山石齟齬。
3.
見“齟齬”。不相投合,抵觸。
1.出自《太玄·親》其志齟齬。
2.出自《答竇秀才書》又不通時事,而與世多齟齬。
3.出自《一九三〇年春上海(之一)》雖然兩人的性格實在并不相同,但也從不齟齬的過下來了。
4.
見“齟齬”。不協調,差失。多用于文辭。
1.出自《文心雕龍·練字》狀貌山川,古今咸用,施於常文,則齟齬為瑕。
2.出自《論語辨惑四》然記者以此屬于圣人無毀譽之下,義終齟齬,疑是兩章而脫其“子曰”字。
3.出自《先妣事略》孺人中夜覺寢,促有光暗誦《孝經》,即熟讀無一字齟齬,乃喜。
4.出自《〈梵文典〉自序》﹝梵文﹞音韻既多齟齬,至於文法,一切未詳。
5.
見“齟齬”。不順達。多指仕途。
1.出自《新唐書·王求禮傳》然以剛正故,宦齟齬。神龍初,終衛王府參軍。
2.出自《四朝聞見錄·慶元黨》出而齟齬于仕,坎??其身,幾陷入于深文。
6.
見“齟齬”。謂別離。
1.出自《酬沖卿見別》詩兩地塵沙今齟齬,二年風月共婆娑。
2.出自《端午游真如遲適遠從子由在酒局》詩歸來一調笑,慰此長齟齬。
1.定居而編入戶籍﹐為正式居民。
1.撰述;寫成的作品。
1.筷子。
1.寫作的成品。
2.古代職官名。著作郎或著作佐郎的省稱。掌國史資料及撰述之職。宋蘇軾有《送岑箸作》詩。
1.盤旋飛舉的鳳凰。常喻美妙的舞姿。
1.額白色的馬。
1.時雨。
2.降雨。
1.大體具備。
1.蒙古人飲用的一種酒。以馬乳撞挏制成。
1.比喻抓住缺點,作為把柄。
1.采取加強飼養管理并注意適當使用等措施,使牲畜肥壯。
1.雕琢,雕刻。追,通"雕"。
1.追隨仿效。
①按蹤跡或線索追尋萬里追蹤|雪地追蹤|追蹤調查|追蹤報道。②追隨仿效確乎不拔,如山之固,追蹤先緒,應期作度。
1.催交租稅。
1.追究罪責。
1.為死者追加尊號。
1.追究連坐。
1.指項羽所乘的馬。
1.樸鈍粗俗。
1.砸冰。
1.謂殘酷搜刮。
1.椎髻布衣。《后漢書·逸民傳·梁鴻》載梁鴻擇孟光而娉,及嫁,始以裝飾入門,七日而鴻不答,孟光訊因,知梁鴻有志遁隱,不喜孟光傅粉墨。孟光曰"以觀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隱居之服。"乃更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大喜曰"此真梁鴻妻也,能奉我矣!"后遂以"椎布"為女子服飾簡樸之典。
1.用整塊圓木做車輪的簡陋車子。
1.拙于言辭。
1.錘子和打鐵用的砧石。
2.猶鍛煉,羅織罪名。
1.樸鈍;愚鈍。
1.殺人掠奪。
1.見"椎奪"。
1.額頭突出如椎。
1.沖擊敵人前鋒。
1.猶沖鋒陷陣。
1.形容殘酷搜刮。
1.見"椎膚剝髓"。
1.椎和斧。亦借指古代儀仗隊中持椎斧的人。
1.也稱脊椎骨。構成脊柱的短骨。根據所處的部位,可以依次分為頸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等五種。人的椎骨共有三十三個,即頸椎七個,胸椎十二個,腰椎五個,骶椎五個,尾椎四個。
又稱脊椎骨”。脊椎動物體背脊柱的組成部分。其中央部分是椎體,椎體背面是椎弓,椎體與椎弓間的孔叫椎孔,各椎骨的椎孔相接形成椎管,管內容納脊髓。椎體的腹面有脈弓,各椎骨的脈弓相連形成脈管,內有血管。
1.擊鼓。
1.樸鈍粗野。
1.見"椎髻卉裳"。
1.砸壞,擊毀。
1.捶打。
1.同"椎髻"。
1.亦作"椎結"。
2.一撮之髻,其形如椎。《史記.貨殖列傳》"程鄭,山東遷虜也,亦冶鑄,賈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臨邛。"《漢書.李陵傳》"兩人皆胡服椎結。"顏師古注"結讀曰髻,一撮之髻,其形如椎。"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婆羅痆斯國》"或斷發,或椎髻,露形無服,涂身以灰,精勤苦行,求出生死。"郭沫若《女神.湘累》"老翁一人,銀發椎髻,白須髯,袒上身。"借指椎髻之人或其所居之區。
3.漢梁鴻妻孟光"椎髻,著布衣",愿與"梁鴻"俱隱◇遂以"椎髻"形容為妻賢良,衣飾簡樸,與夫共志。
1.椎狀的發髻,草制的衣裳。多為邊遠﹑未開化地區人的妝飾,因亦借指邊遠﹑未開化地區的人。
1.亦作"椎結箕踞"。
2.髻如椎,坐如箕。古代南越一帶人的風俗。
1.結如椎之髻,說似鳥鳴之語。古代指南方人的妝飾和語言。
1.古代邊遠少數民族的一種發式。借指邊遠少數民族。
1.亦作"椎結左語"。
2.挽髻如椎,說外族話。
1.見"椎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