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欺凌,侵犯,欺壓。
2.
動詞
迫近;逼近。
3.
動詞
升高;在空中。
4.
名詞
(Líng)姓。
5.
名詞
冰。
1.
冰;積聚的冰。
1.出自《楚辭?大招》冥凌浹行,魂無逃只。
2.出自《初學記》積冰曰凌。
3.出自《文選?張衡〈思玄賦〉》魚矜鱗而并凌兮,鳥登木而失條。
4.出自《寒江吟》涉江莫涉凌,得意須得朋。
5.出自《柳營曲?晉王出寨》家私兒掀騰,便似火上弄冬凌。都不到半載期程,擔荊筐賣菜為生。
6.出自《圣武記》藏地萬峰刺天,高輒冰凌,洼輒燠溽。
7.出自《白洋淀紀事?采蒲臺》我從窗口一看,淀里的凌一絲也不見,全蕩開了,一片汪洋大水,打得岸邊劈劈拍拍的響。
2.
侵犯;欺壓。
1.出自《楚辭?九歌?國殤》凌余陣兮躐余行。
2.出自《卜疑》將慷慨以為壯,感慨以為亮;上干萬乘,下凌將相,尊嚴其容,高自矯抗。
3.出自《因話錄》先是京城惡少,屠沽商販,多系名諸軍,不遵府縣法令,以凌衣冠、奪貧弱為事,有罪即逃入軍中,無由追捕。
4.出自《浣紗記?別施》則夫差必驕矜而凌諸侯,諸侯必合從而抗吳國。
5.出自《歧路燈》省會之地,五方雜處,以邪凌正,勢所必至。
3.
暴虐;兇惡。
1.出自《管子?中匡》法行而不苛,刑廉而不赦,有司寬而不凌,菀濁困滯,皆法度不亡。
2.出自《法言?吾子》震風凌雨,然后知夏屋之為帡幪也;虐政虐世,然后知圣人為郛郭也。
4.
壓倒;勝過。
1.出自《北齊書?高乾傳》昂既免縲紲,被甲橫戈,志凌勁敵,乃與其從子長命等推鋒徑進,所向披靡。
2.出自《遣興》詩吾憐孟浩然,短褐即長夜,賦詩何必多,往往凌鮑謝。
3.出自《送王遠齋回會稽》詩閑心方管樂,逸氣凌絳灌。
4.出自《訪武鋼》詩人定信然凌造化,四方沸地涌高樓。
5.
渡過;逾越。
1.出自《戰國策?燕策》胡與越人言語不相知,志意不相通,同舟而凌波,至其相救助如一也。
2.出自《呂氏春秋?論威》雖有江河之險則凌之。
3.出自《送惠師》詩凌江詣廬岳,浩蕩極游巡。
4.出自《赤壁賦》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5.出自《摸魚子·莼》詞年年圓泖春三月,生遍曲塵吹處。凌極浦,絆荇帶荷錢,點點粘柔櫓。
6.
乘,駕馭。
1.出自《楚辭·九章·悲回風》凌大波而流風兮,托彭咸之所居。
2.出自《文選?張衡〈思玄賦〉》凌驚雷之砊礚兮,弄狂電之淫裔。
7.
迎;冒。
1.出自《贈韋侍御黃裳》詩太華生長松,亭亭凌霜雪。
2.出自《梅花》詩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8.
升,登上。
1.出自《文選?張衡〈東京賦〉》然后凌天池,絕飛梁,捎魑魅,斫獝狂,斬蜲蛇,腦方良。
2.出自《水經注?汶水》或傾岑阻徑,或回巖絕谷,清風鳴條,山壑俱響。凌高降深,兼惴栗之懼;危蹊斷徑,過懸度之艱。
3.出自《望皖山馬上作》詩吾將凌其巔,震蕩睨溟渤。
4.出自《徐霞客游記?游嵩山日記》從草棘中莽莽南上,約五里,遂凌南寨頂。
5.出自《松山哀》詩中有壘石之軍盤,白骨撐拒凌巑岏。
9.
迫近。參見“凌晨“、“凌曉”。
1.出自《白露為霜》詩入夜飛清景,凌晨積素光。
2.出自《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凌晨過驪山,御榻在嵽嵲。
3.出自《駕發上京》詩蒼龍對闕夾天閽,秋駕凌晨出國門。
10.
姓。
1.形容嚴肅;嚴格。
嚴厲的面色;憤怒的表情正言~。
1.即炎帝神農。
1.連衣涉水。
1.磨礪自身。
1.大神。
1.激勵世人。
1.亦作"厲世磨鈍"。
2.激勵世人,使魯鈍的人奮發有為。
1.亦作"厲飭"。
2.戎裝,軍服。一說,佩猛厲之飾物。
1.猶傷害。
1.激勵世俗。
1.嚴肅。
1.亦作"?依"。
2.猶褵褷。
1.魚名。
西亞國家。西臨地中海。面積104萬平方千米。人口350萬(1994年)。首都貝魯特。山地為主。地中海氣候。經濟依靠過境貿易、金融業和旅游業。
1.復姓。明代有黎伯滾。見《大足縣志》。
1.黎族人所織的布。
1.黎民赤子。
2.黑色和赤色。
1.黎族人所生產的一種用作臥具的雜色織品。
1.即黎民。
1.黎族人所唱的山歌。
1.黎人所用的弓。
〈書〉(臉色)黑面目~。也作黧黑。
1.黎族的戶籍。
1.指黃鸝。
1.猶黎族。
1.亦作"黎蒸"。
2.黎民,眾民。
1.老人。
1.黎族人制作的幛幕。詳"黎幕"。
1.黎民。多指農夫。
1.見"黎氓"。
1.見"黎檬子"。
1.九黎與三苗的并稱。
2.黎民,民眾。
〈書〉百姓;民眾。
短篇小說。峻青作。1955年發表。通訊員小陳奉命護送兩位武工隊員連夜過河重建隊伍,不料途中與敵人遭遇。其母親和弟弟被敵人抓作人質,英勇獻身。小陳也與敵人同歸于盡。最后,在小陳父親的幫助下,兩位武工隊員順利到達河東。
1.謂民間疾苦。
1.山名。在海南省中部,五指山的舊稱。
1.農民。
1.黎族婦女。
1.黎民。
1.古代傳說中黎丘所出現的奇鬼,喜效人子侄昆弟之狀,以戲弄他人。語本《呂氏春秋.疑似》"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狀。"
1.雜亂貌。黎,通"犁"。
1.黎民。
2.黎族人。
1.見"黎母山"。
1.即驪山老母。道教傳說中的女仙。
1.即黎幕。
1.黎民。
1.形容人民處于水深火熱的痛苦境地。
1.界尺的別名。
1.黎人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