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伶人,舊稱以唱戲為職業的人。
2.
形容詞
見“伶仃”。形容孤獨。
3.
形容詞
見“伶仃”。瘦弱。
4.
形容詞
見“伶俐”。聰明;靈活。
1.
古樂官名。相傳黃帝時有伶倫,世掌樂官。又,春秋時周有司樂官伶州鳩,見《國語·周語下》。后因稱樂官、樂人為“伶”。
1.出自《教坊歌兒》詩十歲小小兒,能歌得朝天……去年西京寺,眾伶集講筵。
2.
使喚。
1.出自《詩·秦風·車鄰》寺人之令
3.
見“伶俐”。機靈;靈活。
1.出自《朱子語類》仁,只似而今重厚底人;知,似今伶利底人。
2.出自《水滸傳》原來這樂和是一聰明伶俐的人,諸般樂品,盡皆曉得,學著便會。
3.出自《上海的早晨》心里卻喜歡她的活潑伶俐。
4.
見“伶俐”。輕盈;輕巧。
1.出自《天雨花》我看你清清秀秀,伶俐身材,不知你可會些甚么本事?
2.出自《追求》病房外,看護婦的伶俐的腳音,時遠時近地閣閣地響著。
5.
見“伶俐”。爽快;干脆。
1.出自《五侯宴》若是我無你簡孩兒伶俐些,那其方得寧貼。
2.出自《紫釵記·劍合釵圓》要你兩頭回避,不如死一頭伶俐。
3.出自《三閑集·我和〈雨絲〉的始終》譚正璧先生有一句用我的小說的名目,來批評我的作品的經過的極伶俐而省事的話道:魯迅始于“吶喊”而終于“彷徨”。
6.
見“伶俐”。正當;清楚;干凈。用于否定形式。
1.出自《黃粱夢》我和魏尚書的兒子魏舍,有些不伶俐的勾當。
2.出自《二刻拍案驚奇》疑的是婦人家沒志行,敢怕獨自個一個時候極了,做下了些不伶俐的公當。
7.
見“伶俜”。孤單貌。
1.出自《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置夜勤作息,伶俜俜苦辛。
2.出自《新安吏》詩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3.出自《疏影》詞惺忪香,忍伶俜抱影,凍禁孤碧。又孤立貌。
8.
見“伶俜”。飄泊貌;流離貌。
1.出自《祭萬年裝令文》屢聞凋缺互見遷黜,契伶俜,分形間質。
2.出自《再到新衛》詩蝗早相仍歲已荒,伶俜十口值鄉。
3.出自《曇花記·義仆遇主》害得一家伶俜,于心何忍?引申指殘落,凋零。
9.
見“伶俜”。艱難貌。
1.出自《和范景仁》詩伶俜徒步水石間,棘刺宮衣行路難。
2.出自《七月十二日行狼牙嶺》詩狼牙路滑馬伶俜,老鶴超超欲上征。
10.
見“伶仃”。孤獨貌。
1.出自《文選·李密〈陳情表〉》零丁孤苦
2.出自《幽居遣懷》詩斜陽孤影嘆伶仃,橫案烏藤坐草亭。
3.出自《聊齋志異·嬰寧》伶仃獨步,無可問程。
4.出自《餓鄉紀程》他現在只他一人同一遺腹子孤苦伶仃的住在母家。
11.
見“伶仃”。形容瘦弱或細長。
1.出自《四塊玉》則我這瘦伶仃形如柴。
2.出自《金瓶梅詞話》誰人知道我心頭,天害的我伶仃瘦。
3.出自《吶喊·故鄉》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象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
12.
見“伶仃”。形容搖擺晃動的樣子。
1.出自《水滸傳》武松醒來,看見左臂已折,伶仃將斷。
2.出自《述異記·三腳狗》杭州江干,有狗三足,一足在胸前,行則彳子伶仃,立必倚墻,否則易仆。
13.
見“伶伶”。清涼貌。
1.出自《中秋洵潞河看月》詩秋樹伶伶白,添衣也覺寒。
14.
姓。漢代有伶徵。
1.出自《姓解》伶,黃帝掌樂官伶倫之后。
15.
見“伶仃”。爽快;爽利。
1.出自《水滸傳》那人鉆入艙里來,被梢公一手揪住,一刀落時,砍的伶仃,推下水去。
16.
見“伶俜”。引申指殘落,凋零。
1.出自《玉玦記·訪姨》衰容凋謝,舊業伶俜。
17.
見“伶俜”。又孤立貌。
1.出自《望海亭賦》若夫浩蕩軒豁,孤高伶俜;騰駕碧寥,指麾滄溟。
18.
舊亦泛指演員。
1.出自如:優伶、家伶、名伶、女伶等。
19.
指廝役,供使喚者。
1.出自《府齋感懷酬夢得》詩府伶呼喚爭先到,家醞提攜動輒隨。
1.形容苦思苦想。
1.謂飲茶潤澤喉吻,促進文思。極言飲茶的樂趣。語本唐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1.檢閱兵車。
1.廣為積聚。
1.尋訪;訪求。
1.搜索隱伏之敵。
1.謂尋根究底,連細微處也不放過。
1.見"搜括"。
1.搜求輯錄。
1.搜查。
2.翻檢。
3.指科舉時代進出科場的搜身。
1.訪求鹽。
2.搜查。
1.擾亂;攪動。
1.搜索清剿。
1.尋求佳句。
1.猶言苦思冥索。撅,挖掘。
1.見"搜抉"。
1.亦作"搜刔"。
2.搜求選擇。
1.見"搜索枯腸"。
1.亦作"搜刮"。
2.搜求;搜索;搜集。
3.謂用各種方法掠奪財物。
1.搜求延攬。
1.擄掠。牢,搜刮。
1.訓練。古代因搜狩以習武事。
1.蕭疏寥落。
1.狩獵。
2.搜求;獵取。
3.猶涉獵。
1.搜索掠奪。
1.見"搜羅"。
1.猶搜尋。
1.春獵為搜,夏獵為苗。.泛指狩獵。
1.猶搜捕。
1.謂尋求奇特語句或杰出人才﹑奇異事物。
1.尋找;尋求。
1.象聲詞。形容疾速的風聲。
1.進入山中搜索。
2.謂盜匪在山中尋求搶劫對象。
1.搜查身上有無夾帶或藏匿錢物。
一稱《續搜神記》、《搜神續記》。志怪小說集。舊題陶潛作。十卷。多記神仙佛法、精靈鬼怪故事。因書中有記陶潛死后事,故疑此書為偽托,或以為經后人增益。
志怪小說集。東晉干寶作。原本已佚,今傳本二十卷為后人所輯。其創作動因是明神道之不誣”(《搜神記序》)。故事或采之史傳雜說,或得之親身見聞。多為因果報應、神怪靈異之事。對于后世小說戲曲有深遠影響。
1.春獀和冬狩。古代帝王春﹑冬時的射獵活動。
粵劇劇目。楊子靜、莫汝成、林仙根據瓊劇舊本改編。書院學生張逸民拾得海南鎮臺之女的斷線風箏,題詞在風箏上。鎮臺府婢女翠蓮向張索還風箏,因題詞而被疑與張有私情,遭嚴刑拷打。翠蓮扮男裝月夜出逃,為書院掌教謝寶收留。鎮臺帶兵圍搜書院,謝寶智助張與翠蓮脫險。
1.象聲詞。形容波濤撞擊聲。
1.清寒貌。
1.搜索。
2.搜括。
1.清冷貌。
2.象聲詞。形容迅疾之聲。
1.搜剔,搜求。
形容冥思苦索他搜索枯腸,硬做出這一篇文章。
1.形容竭力思索。指構思詩文。
1.謂深入研究探討。
2.搜尋;訪求。
3.搜索討伐。
1.隱慝。隱瞞為惡之人。
1.狩獵。
1.訪求賢才。隋文帝有《搜賢詔》。
1.尋求選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