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收起;收住。
2.
動詞
約束,檢束。
3.
動詞
聚集;征收。
4.
動詞
〈書〉整理。
1.
亦作“歛”。亦作“襝”。
2.
收獲。
1.出自《詩·小雅·大田》彼有不獲稚,此有不斂穧。
2.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
3.出自《牛賦》自種自斂,服箱以走。
3.
征收;索取。
1.出自《書·微子》降監殷民,用乂讎斂。
2.出自《荀子·宥坐》今生也有時,斂也無時,暴也。
3.出自《送許郢州序》財已竭而斂不休,人已窮而賦愈急,其不去為盜也亦幸矣。
4.出自《聊齋志異·促織》假此科斂丁口,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
5.出自《漢奸》湯玉麟主熱數載,橫征暴斂,任意宰割,怨聲載道,民不堪命。
4.
賦稅。
1.出自《周禮·地官·司稼》以年之上下出斂法。
2.出自《資治通鑒·唐僖宗乾符二年》巢善騎射,喜任俠……民之困於重斂者爭歸之。
3.出自《乞制置三司條例》省勞費,去重斂,寬農民,庶幾國用可足,民財不匱矣。
5.
收藏。
1.出自《周禮·夏官·繕人》既射則斂之。
7.
不足。
1.出自《史記·趙世家》燕盡齊之北地,去沙丘、巨鹿斂三百里。
8.
磨礪。
1.出自《文選·王褒〈圣主得賢臣頌〉》及至巧冶鑄干將之璞,清水淬其鋒,越砥斂其鍔。
9.
收縮。
1.出自《餞韋兵曹》詩川霽浮煙斂,山明落照移。
2.出自《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他正抖作一團時,卻聽得豁的一聲,一道金光從枕邊飛出,外面便甚么聲音也沒有了,那金光也就飛回來,斂在盒子里。
10.
猶還。
1.出自《周髀算經》冬至夏至者,日道發斂之所生也。
11.
通“殮”。給死者穿衣,入棺。
1.出自《儀禮·士喪禮》主人奉尸斂于棺。
2.出自《晏子春秋·諫下二一》晏子令棺人入斂,已斂而復曰:“醫不能治病,已斂矣。”
3.出自《宋史·仁宗紀三》詔保州官吏死亂兵而無親屬者,官為殯斂。
4.出自《歸田瑣記·楹聯剩話》同知王漢沈焉,越七日,求尸不得,以衣冠斂。
12.
通“瀲”。參見“斂斂”。
1.出自《夕陽》詩夕陽秋更好,斂斂蕙蘭中。
2.出自《過涂荊二山遇暗石》詩聚石如伏兵,斂斂波下立。
3.出自《投湖南于常侍啟》仰蟾桂之高高,恐無仙骨;睹魚鰭之斂斂,忽有癡心。
13.
聚集。
1.出自《書·洪范》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
2.出自《后漢書·李固傳》於是賊帥夏密等斂其魁黨六百余人,自縛歸首。
3.出自《為君難論上》則彼二君者,其肯專任而信之,以失眾心而斂國怨乎?
4.出自《老殘游記》你們大家斂幾個錢來,我們舍出自己的精神,拼著幾個人流血,替你們掙個萬世安穩自由的基業,你們看好不好呢?
14.
指收購儲藏。
1.出自《新唐書·鄭珣瑜傳》既至河南,清靜惠下,賤斂貴發以便民。
2.出自《乞制置三司條例》市之不售、貨之滯於民用,則吏為斂之,以待不時而買者。
15.
姓。《姚秦錄》有將軍斂憲、斂方、斂岐,皆羌族首領。見《通志·氏族四》。
1.出自《廣韻·琰韻》斂,姓。
中篇小說。魯彥周作。1979年發表。50年代,天云山考察隊政委羅群受誣陷被打成右派分子,其女友宋薇迫于壓力,與他分手,并嫁給了特區黨委領導吳遙。宋薇的同學馮晴嵐毅然與羅群結為夫妻。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宋薇決心為羅群平反,卻遭丈夫反對,兩人感情破裂。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羅群終獲平反,而飽受磨難的馮晴嵐卻與世長辭。
1.猶天命;自然的氣數。
2.天體的運轉。
1.自然的風韻。
2.指皇帝所作詩文。
1.天降的災禍;自然災害。
1.自然界發生的災害變異。
1.自然界發生的災害怪異。
1.詈辭。
2.自然的災害和人為的禍患。
1.天災。烖﹐同"災"。
1.天災。
1.指宰相。
1.上天之事。
2.指朝廷政事。
1.猶天佑。上天贊助。
藏族地區的一種葬法。人死后,將尸體分解喂鷹,以被食盡為吉祥。
1.謂天仙所書文字。
2.稱天子的文章。
1.古代兵家稱大谷之口。
1.謂天地之始﹐萬物草創于混沌蒙昧之中。
2.謂草創之時。
像天地自然生成的,形容事物配置得非趁天造地設的一對|天造地設的絕妙佳境。
1.猶天道。自然的法則。
2.天子的法令。
1.謂自然選擇。認為在生物進化過程中適者生存﹑不適者滅亡的學說。
1.喻上下﹑尊卑。語出《易.履》"上天下澤"。
2.上天的恩澤。
3.謂天子的恩澤。
1.上天的眷顧。
2.皇帝的眷愛。
1.指違逆天意民心的壞人;巨賊。
2.星相術士所謂盜神。
1.天上所設齋食;天上的筵席。
1.猶天文。指分布在天空的日月星辰等。
2.指帝王的詩文。
3.泛指好文章。
1.宋宮中藏書閣名。始建于宋真宗天禧四年﹐翌年成。座落會慶殿西﹐龍圖閣北。仁宗即位﹐專用以藏真宗御制文集﹑御書。置天章閣學士﹑直學士﹑待制等官。南渡后﹐又于臨安大內后萬松嶺建天章閣。參見宋岳珂《愧郯錄》卷十四。
1.天子的儀衛。借指天子。
2.天子狩獵用的兵仗器械。
3.天杖﹐佛所用器械。仗﹐同"杖"。
1.皇帝的詔命。
1.指極其珍奇之物。
1.亦作"天真爛熳"。
2.純真自然﹐不虛偽造作。
3.形容單純﹑幼稚。
1.見"天真爛漫"。
1.亦作"天陳"。陣法名。
2.指小說中的所謂"天門陣"。
3.指仁義之師。
1.天子的征伐。
1.周歷建子﹐以農歷十一月即冬至所在之月為歲首﹐古人以為得天之正﹐故稱。
2.指冬至。
1.謂自然的制約猶如政令﹑律令。也指天的職能。
1.漢時匈奴用以自稱◇亦泛稱強盛的邊地少數民族或其首領。
2.比喻有才能﹑有影響的人。
3.現有時亦用于譏諷驕氣十足的人。
1.見"天之戮民"。
1.亦作"天之僯民"。
2.受天懲罰的人;罪人。
1.自然的本性。
2.喻事物之關鍵。
1.皇族后裔。
1.表示難以理解或無法分辨。
天定下的職責,即應盡的職責保衛祖國是人的天職。
1.猶心志。心意。
2.自然賦予;天生具備。
1.天子的旨意。
1.天賜的福祉。
1.《國語.楚語上》"是知天咫﹐安知民則?"韋昭注"咫﹐言少也﹐此言少知天道耳﹐何知治民之法。"因以指天道。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有《天咫》篇﹐敘天文異事。
2.《左傳.僖公九年》"天威不違顏咫尺。"杜預注"言天鑒察不遠﹐威嚴常在顏面之前。八寸曰咫。"后因以"天咫"為帝王所居之地。如震鈞撰有《天咫偶聞》﹐述有關北京之事。
1.出于天性﹐天生而成。
1.天下之明法。
2.天的意志。
1.天然資質;天性。
1.見"天?"。
1.天賦的智慧。
2.美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