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天地之始﹐萬物草創于混沌蒙昧之中。
2.謂草創之時。
1.土地稅和勞役稅的合稱。舊制田賦分夏稅﹑秋糧,丁賦有市民﹑鄉民﹑富民﹑佃民﹑客民等,區分為上中下則,清代合而為一。
2.指紫花地丁或蒲公英。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紫花地丁》;又《菜二.蒲公英》。
3.即佃戶。參見"地客"。
1.出租土地的人家。對佃戶而言。
1.地震。
1.見"地動山搖"。
1.亦作"地動山摧"。
2.謂大地震動,山巒搖撼。
3.形容聲勢浩大。
1.地球繞太陽旋轉的學說。
1.在地面下挖成的洞。
1.即馬鈴薯。又叫土豆。
1.猶區域,指地面上的某一段。
1.即碓。舂米用具。
1.古謂大地的耳朵。
2.葛仙米的俗稱。藻類。可供食用。我國各地都有分布,以四川產者最為著名。
3.一種地衣類植物。可食用。產于我國中部和東南沿海一帶,以湖北﹑安徽兩省產量最高。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五.地耳》。
①中央以下各級行政區域的統稱地方政府。②處所;部位;領域學校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疼|桀、紂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地方甚大,戰卒甚眾,而身死國亡。③部分;方面這話有對的地方|有些地方你欠考慮。④地保令他們報個暴病身亡”,合族中及地方共遞一張保呈。⑤本地;當地地方上的老百姓個個擁護李書記。
1.經常發生在某一地區的疾病,例如我國東北的克山病。
也稱地方軍”。在一定的地區性范圍內執行軍事任務的軍隊。世界上有不少國家編有地方部隊,但名稱和編制不盡相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地方部隊隸屬于省軍區。平時主要負責本地區的警衛、守備和維持地方治安任務,開展訓練民兵和群眾工作;戰時主要配合野戰軍作戰,并且率領民兵就地堅持斗爭,隨時準備改編為野戰軍。
中央集權”的對稱。單一制國家的一種類型。在中央政權統一領導下,按照全國統一的法律,地方居民自主地組織地方公共機關,自主地處理本地區事務。以英國為典型。
1.舊稱主管地方政務的官員。如知府﹑知縣等。
1.見"地方戲"。
曾稱狹隘民族主義”。多民族國家內,少數民族中的剝削階級思想在民族關系上的表現。是一種孤立、保守、排外的民族主義。
1.文藝作品中著重描繪某一地區特有的社會習尚﹑風土人情,以至適當采用方言土語等而形成的一種藝術特色。作品中適當帶有地方色彩,有助于形象的描繪,能更生動地反映該地區的社會生活,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以觀測地點子午圈為準測定的天文時。由于地球從西向東不停地自轉,位于不同經線上的觀測者,同一瞬間的地方時是有差異的。兩地地方時之差即為它們的經度之差。
在分稅制下,按稅收收入的所有權和稅收管理權限劃歸地方各級政府征收的稅種。參見分稅制”(172頁)。
產生或流行在一定地區,用某一方言演唱,具有鄉土色彩的戲曲劇種。如川劇、漢劇、秦腔、閩劇、滬劇等。大多數戲曲劇種屬地方戲范疇。流行全國、鄉土色彩較少的,如京劇,屬全國性劇種。
各級地方國家機關依照憲法和法律的授權而制定和頒發的規范性文件。僅對本地區有法律約束力。
1.又稱風土性植物。指多分布在一個區域或一個地方的植物。
1.即方志。記載某一地方的地理﹑歷史﹑風俗﹑教育﹑物產﹑人物等情況的書,如縣志﹑府志等。
1.軍隊的駐地。
2.分封之地;領地。
3.地區,地段。
4.猶地位。
5.猶地步。
1.通稱"掃帚菜"。一年生草本植物,莖多分枝,葉線狀披針形,開黃綠色小花,莖可做掃帚。果實叫地膚子,扁圓形,有翅,可入中藥。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地膚》。
1.中藥名。地膚的果實。性寒,中醫用以清濕熱,利小便。
1.大地的符瑞。
2.宋代為征收田賦而頒發的土地的憑證。
1.迷信說法,人世之外,另有世界,設有百官,專管鬼魂死人的,稱為地府。又稱陰間。
1.謂大地負載萬物,海洋容納百川。形容包羅萬象,含蘊豐富。語本唐韓愈《南陽樊紹述墓志銘》"其富若生蓄,萬物必具,含地負,放恣橫從,無所統紀。"
1.猶鄰人,住處相近的人。
1.猶言內地,腹地。
2.指大地的深處。
1.形容變化巨大。
1.即土膏。鴉片的別名。
1.亦作"地格"。
2.舊時命相家指人的下頷。謂地閣方圓為福相。
1.見"地閣"。
1.猶地底。指大地的最低凹處。
1.為打地基而預挖的槽溝。
1.即司空。古代主管水土和營建工程的官。
1.地下的宮殿。特指帝王后妃的墓穴。
1.出自土地的貢物﹑賦稅。
1.地下的水渠,多用來灌溉或排除雨水﹑污水等。
2.指下水道。
1.中藥名。枸杞的根皮。
1.番薯的別名。也叫甘薯﹑紅薯﹑白薯等。
1.指險阻之地。
2.道家稱足。
1.古代六官之一。
2.神名。道家以天官﹑地官﹑水官為三官。
1.地震前發出的一種特殊的光。
1.見"地廣人稀"。
1.亦作"地廣人希"。亦作"地曠人稀"。
2.謂土地廣大,人煙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