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兒)衣服、被褥等東西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層;紡織品的反面。
2.
名詞
方位詞。里邊(跟“外”相對)。
3.
名詞
街坊(古代五家為鄰,五鄰為里)。
4.
名詞
家鄉。
5.
名詞
(Lǐ)姓。
6.
量詞
市制長度單位,1市里等于500米,即1/2公里。
7.
名詞
附在“這、那、哪”等后面表示處所。
8.
名詞
方位詞。附在某些單音節形容詞后面,表示方向、方面。
1.
鄉村的廬舍、宅院。后泛指鄉村居民聚落。
1.出自《詩·鄭風·將仲子》將仲子兮,無逾我里。
2.出自《雜詩》里無曲突煙,路無行輪聲。
3.出自《〈歸田詩話〉序》公生長多賢之里,山川奇詭秀麗之州。
2.
指故鄉。
1.出自《史記·汲鄭列傳》黯(汲黯)恥為令,病歸田里。
2.出自《別賦》割慈忍愛,離邦去里。
3.出自《觚剩續編·桃花園》宋侍郎楊紹云,吳江人,去官歸里。
3.
古代地方行政組織。自周始,后代多因之,其制不一。(1)二十五家為一里。(2)五十家為一里。(3)七十二家為一里。(4)八十家為一里。(5)一百家為一里。(6)一百一十家為一里。
1.出自《周禮·地官·遂人》五家為鄰,五鄰為里。
2.出自《禮記·郊特牲》唯為社事,單出里。
3.出自《管子·小匡》制五家為軌,軌有長;十軌為里,里有司。
4.出自《鹖冠子·王斧》五家為伍,伍為之長;十伍為里,里置有司。
5.出自《尚書大傳》八家而為鄰,三鄰而為朋,三朋而為里。
6.出自《禮記·雜記下》主之而附於夫之黨
7.出自《公羊傳·宣公十五年》什一行而頌聲作矣。
8.出自《禮記·雜記下》則里尹主之。
9.出自《管子·度地》百家為里。
10.出自《后漢書·百官志五》本注曰:里魁掌一里百家。
11.出自《舊唐書·食貨志上》百戶為里,五里為鄉。
12.出自《明史·食貨志二》迨造黃冊成,以一百十戶為一里,里分十甲曰里甲。
13.出自《清史稿·食貨志二》凡里百有十戶,推丁多者為長。
4.
長度單位。古以三百步為一里,后亦有以三百六十步為一里者,今以一百五十丈為一里。用為市里的簡稱,二市里合一公里。
1.出自《穀梁傳·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為里。
2.出自《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
3.出自《過襄城》詩已去蔡州三百里,家人不用遠來迎。
4.出自《日知錄·里》《穀梁傳》:“古者三百步為里?!苯褚匀倭綖槔?。
5.出自《我的童年》他們的規矩是在本鄉十五里之內決不生事。
5.
居住;為鄰。參見“里仁”。
1.出自《文選·班固〈幽通賦〉》終保己而貽則兮,里上仁之所廬。
2.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秦里其朔,實為咸陽。
6.
謂計算路程。
1.出自《穆天子傳》庚辰,天子大朝于宗周之廟,乃里西土之數。
7.
俚俗。參見“里夫”、“里曲”。
1.出自《明詩紀事丙簽·楊循吉》君謙(楊循吉)才力富贍,徒以不受古人檢束,取易曉於里夫豎子,故體多近俳。
2.出自《六十生日答吳葦村見貽之作》詩榮名無足憑,里曲豈堪寶。
8.
語氣詞。按,今作“哩”。
1.出自《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幸有光嚴童子里,不交伊去唱將來。
2.出自《單刀會》請父親上舡,孩兒每來迎接里。
9.
方言。表人稱復數。猶們。
1.出自《瓦釜集·開場的歌》你里若要我把山歌來唱,先借個煤頭火來吃筒煙。
10.
古族名。
1.出自《后漢書·南蠻傳》建武十二年,九真徼外蠻里張游,率種人慕化內屬,封為歸漢里君。
11.
通“裏”。里面,內部。
1.出自《素問·刺腰痛篇》肉里之脈,令人腰痛。
2.出自《四塊玉·嘆世》曲命里無時莫剛求,隨時過遣休生受。
12.
憂傷之病。
1.出自《詩·小雅·十月之交》悠悠我里,亦孔之痗。
2.出自《詩·大雅·云漢》瞻卬昊天,云如何里。
13.
通“理”。道理;常理。
1.出自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兵法·九地》人請之里,不可不□。
14.
姓。春秋晉有里克。見《左傳·僖公八年》。
1.出自《正字通?里部》里,姓?!蹲髠鳌窌x里克。《國語》周里革。
15.
衣服的內層。參見“裏子”。
1.出自《詩·邶風·綠衣》綠兮衣兮,綠衣黃里。
2.出自《漢書·賈誼傳》白縠之表,薄紈之里,緁以偏諸,美者黼繡。
3.出自《禮記·雜記上》內子以鞠衣褒衣素沙
16.
里面,內部。與“外”相對。表示方位。
1.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無害也。
2.出自《見螢火》詩忽驚屋里琴書冷,復亂檐邊星宿稀。
3.出自《儒林外史》城里城外,琳宮梵宇,碧瓦朱甍,在六朝時是四百八十寺,到如今,何止四千八百寺。
4.出自《母親》順兒一看見么媽便朝大門里跑,卻被么媽叫住了。
17.
中醫指腹脅之內。
1.出自《素問·至真要大論》少腹堅滿,里急暴痛。
18.
指胞胎。
1.出自《詩·小雅·小弁》不屬于毛,不罹于里。
19.
助詞。用在句末,相當于“哩”、“呢”。
1.出自《謁金門》詞春睡起,小閣明窗兒底。簾外雨聲花積水,薄寒猶在里。
2.出自《三國志平話》當日天晚,去二嫂宅內。見二嫂靈前燒香奠酒啼哭。關公笑曰:“二嫂休哭,哥哥只在里?!?/p>
3.出自《東墻記》姐姐,天色晚了,那生必定等里,好去了。
20.
通“理”。治理,整理。
1.出自《荀子·解蔽》經緯天地,而材官萬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
21.
古代井田制亦特指方里。
1.出自《韓詩外傳》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為一井。廣三百步,長三百步為一里,其田九百畝。
22.
指器具的內層。
1.出自《竹葉亭雜記》同年徐星伯學使自伊犁歸,攜一小圓錢盒相示……辟之,蓋之里色赭,底之里色銀。
2.出自《海王村游記》近代官窯,莫非景德鎮物產,而市人每以彩瓶之綠里綠底,干紅款識者,不論官窯客貨,輒別其稱謂曰九江瓷。
23.
城邑的市廛、街坊。今稱巷弄。
1.出自《后漢書·楊震傳》伏見詔書為阿母興起津城門內第舍,合兩為一,連里竟街,雕修繕飾,窮極巧伎。
24.
專指家或家鄉。
1.出自《墻頭馬上》老夫常是公差,多在外,少在里。
25.
里面,內部。與“外”相對。附著在“這、那、哪”等字后邊,表示處所。
1.出自《西游記》〔大圣〕跳下崖來喝道:“你都藏頭縮頸的那里走!”
2.出自《紅樓夢》黛玉聽了,嗤的一笑道:“你既要在這里,那邊老老實實的坐著,咱們說話兒?!?/p>
3.出自《子夜》這里很清靜,她們又是面對著那小河;此時毒太陽當空,河水耀著金光,一條游船也沒有。
26.
里面,內部。與“外”相對。表示范圍。
1.出自《奉使北徐州參丞御》詩云邊開鞏樹,霧里識峣峰。
2.出自《西廂記》怎想道惜花心養成折桂手?脂粉叢里包藏著錦繡?
27.
里面,內部。與“外”相對。表時間。
1.出自《張協狀元》戲文妾身年少里,父母俱傾棄。
2.出自《紅梨花》秀才也,你三更里撞著鬼魂。
3.出自《街》許多人家門對著門,白日里,日頭的影子正正的照到街心不動時,街上半天還無一個人過身。
28.
助詞。用在句中。相當于“得”、“的”、“底”。
1.出自《宣和遺事》宋江讀了,口中不說,心下思量:“這四句分明是說了我里姓名?!?/p>
2.出自《紫簫記·探春》〔六娘〕破花朝,盡著逍遙。那管得桂叢人老,香夢無聊![合]兀自里袖染檀紅,銀字笙寒不奈調。
3.出自《露華·次張岫云韻》詞選歌試舞,連宵戀醉珍叢。怕里早鶯啼醒,問杏鈿誰點愁紅。
1.亦作"槍枝"。
2.槍的總稱。
1.見"槍支"。
1.槍彈。
1.槍彈。
1.象聲詞。玉相擊的聲音。亦泛指清越的聲音。
1.以頭撞地。
1.趨蹌跪拜。
1.疾馳貌。
1.見"蹌濟"。
1.亦作"蹌躋"。
2.行走安舒而有禮的樣子。
1.欲行又止,猶豫不進貌。
1.亦作"蹌?"。
2.形容腳步不穩的樣子。
1.形容走路有節奏的樣子。
2.飛躍奔騰貌。
3.舞貌。
1.見"蹌蹌濟濟"。
1.形容步趨有節,多而整齊貌。
1.舞動貌。
1.猶飛越。
1.象聲詞。
1.指椌﹑榟兩種樂器。
1.指音樂﹑戲曲﹑歌曲等的調子。
2.指詩詞文章的聲律格調。
3.指說話的聲音﹑語氣;亦指人動作的模樣。
1.猶規矩或門徑。
1.唱腔節奏。
1.猶言腔調氣派。
1.口音。
1.胸腹;軀體。
2.曲調;聲調;語氣。
3.猶言腔調架勢。
1.見"蜣螂轉丸"。
1.亦作"蜣螂"。亦作"?螂"。
2.昆蟲。全體黑色﹐背有堅甲﹐胸部和腳有黑褐色的長毛﹐會飛﹐吃糞屎和動物的尸體﹐常把糞滾成球形﹐產卵其中。俗稱屎殼郎﹑坌屎蟲。
1.見"蜣蜋"。
1.蜣螂推轉而成的糞丸。常指低下無用之物。
1.見"蜣螂轉丸"。
1.亦作"蜣郎轉丸"。
2.蜣螂把糞推滾成球形。常指一種天然的低下的本能。
1.蜣螂所轉的糞丸。
1.見"蜣螂之轉"。
1.某些礦物表面因氧化作用而形成的薄膜所呈現的色彩﹐常常不同于礦物固有的顏色。
1.象聲詞。水流沖激山石聲。
2.高貌。
1.用槍打死。
1.鍋巴。
1.象聲詞。形容大聲。
1.方言?;h笆。
1.比喻人的才能出眾。
1.髹漆工藝的一種。在器物上作嵌銀的花紋。
1.舞貌?!吨芏Y.春官.大司樂》"以作動物"唐賈公彥疏"飛鳥走獸牄牄然而舞也。"一說鳥獸求食聲。見《說文.倉部》。
1.象聲詞。形容聲音洪亮清越。
1.象聲詞。形容鐘聲洪亮清越。
2.比喻文辭華麗﹐韻律優美。
1.撞擊金屬器物而發聲。
2.比喻音節響亮﹐詩句優美。
1.見"鏘金鳴玉"。
1.金玉相撞而發聲。比喻音節響亮﹐詩句優美。
1.鏗鏘。
1.象聲詞。形容金屬響聲。
1.形容聲音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