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象聲詞。水流沖激山石聲。
2.高貌。
1.木名。
2.漢高祖故鄉的里社名。
3.指漢高祖即位后,于秦故驪邑移置的新豐縣枌榆社。見《西京雜記》卷二◇借指帝鄉或皇宮。
4.泛指故鄉。
1.謂懷念故鄉,悼念親人。枌榆,故鄉;松楸,代指亡故的親人。
1.二木名。泛指桂木。
2.指故里。
1.復姓◇多作"漆雕"。
1.漆書。古代用漆寫于竹簡,故稱。
1.七政。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梤,通"七"。
1.纏繞懸掛。
1.亦作"羂結"。
2.纏縛。
1.秋千。亦指秋千架上的繩索。
1.纏繞懸掛。
2.牽連;羐誤。
1.亦作"蚠鼠"。
2.鼢鼠。
1.亦作"蚠息"。
2.積聚生息。
1.紛繁糾結貌。
1.猶紛起。
1.雜草。
1.紛雜錯亂。
1.擾亂貌。
2.眾多貌。
1.混亂和污穢。
1.猶猬集,叢集。
1.樓閣的棟和椽。
1.閣樓的棟梁。
1.即樓櫓。古時軍中用以瞭望敵軍的無頂蓋高臺。
1.雜亂,混亂。
1.即焚輪。自上而下的暴風。
1.昏亂。
1.樓閣的棟梁。
1.迷亂。
1.擾亂貌;紛亂貌。
1.混亂。
1.亂絲。語本《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以亂,猶治絲而棼之也。"
1.紛錯下垂貌。
1.喧擾。
1.繚亂的煙霧。形容漫布飄忽之狀。
1.繁密的蔭翳。
1.氛氳。氣和盛貌。
1.形容錯雜盤聚。
1.雜亂。
1.糾紛爭執。
1.猶焚草。
1.焚燒紙帛。祭禮的一種儀式。
1.焚燒茅草。
2.燒掉奏稿,以示謹密。
3.據《隋書.宇文化及傳》載宇文化及等發動兵變時,司馬德戡曾集兵城內舉火與城外相應,隋煬帝聞聲問是何事,裴虔通偽稱"草坊被焚,外人救火,故喧囂耳。"煬帝信以為真,未加提防,遂被殺。史稱此次兵變為"焚草之變"。
1.即燔柴。
1.比喻徹底摧毀。
1.見"焚巢蕩穴"。
1.燒掉棺木。古代受降儀式。交戰兩國君之戰敗者輿櫬乞降,表示接受誅殺;戰勝者焚櫬,表示寬大而赦免其死罪。
1.焚化祭品的器皿。
1.燒毀戰車。沖,古代一種用以攻城的戰車。
1.燒毀。
1.謂燒毀軍隊營房。表示決一死戰,有進無退。
1.亦作"焚蕩"。
2.焚毀;燒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