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礔礰”。響聲巨大的急雷。亦用作象聲詞。
1.出自《素問·著至教論》三陽者,至陽也,積并則為驚,病起疾風,至如礔礰,九竅皆塞,陽氣滂溢,干嗌喉塞。
2.出自《西京賦》礔礰激而增響,磅磕象乎天威。
3.出自《晉書·楚王瑋傳》其日大風,雷雨霹靂。
4.出自《水調歌頭》詞鐵騎千群觀獵,宮樣十眉環座,礔礰聽鳴弦。
5.出自《沛縣官舍留別楊簡庵表兄》詩弓弦拓作礔礰響。
6.出自《集韻?錫韻》霹,霹靂,雷之急激者。或從石。
2.
見“的礰”。光亮、鮮明貌。
1.出自《后漢書·張衡傳》離朱唇而微笑兮,顏的礰以遺光。
3.
見“礰礋”。農具名。
1.出自《耒耜經》爬,而后有礰礋焉,有碌碡焉。自爬至礰礋皆有齒;碌碡,觚棱而已。咸以木為之,堅而重者良。
2.出自《農政全書?農器》礰礋,又作??礋,與磟碡之制同,但外有列齒,獨用于水田,破塊滓,溷泥涂也。
1.粗疏而無文采。
1.凋落;衰殘。
1.指田中成熟之麥。因麥熟稈即枯,故稱。
1.干枯的藤蔓。
2.枯萎的蔓草。
1.枯朽腐爛。
1.枯萎的禾苗。
1.消滅盡。
1.佛教語。猶言在闃寂中能聽到巨響。意謂絕滅一切妄念,達到不生不滅的大自在境地。
1.《三國志.魏志.劉弇傳》載太祖赦弇弟偉"坐誅"之罪,弇上疏謝曰"臣罪應傾宗,禍應覆族……起煙于寒灰之上,生華于已枯之木。"后因以"枯木生花"喻絕處逢生。
2.禪宗謂息絕妄想﹑別有所悟之境。
1.和尚參禪打坐處。因如枯木寂然不動,故稱。源于唐末石霜禪師。見宋贊寧等《宋高僧傳》卷十二。
1.枯樹爛樁。
2.比喻老朽無能之人。
1.比喻瀕臨絕境又重獲生機。
1.喻指一心參禪的僧眾。
1.枯枝,枯株。
2.猶枯萎。
1.枯朽的枝干。形容事物死氣沉沉。
1.老樹砍后長出的分枝。
1.枯干的蓬草。
2.枯蓬隨風飄蕩,因亦以之喻行蹤不定。
1.干枯﹑斷折的蓬草。因易隨風飄散,故亦以喻不由自主,行蹤難定。
1.指老年人干瘦粗糙的皮膚。
1.指半邊肢體有傷﹑病。
1.凋零的浮萍。
1.枯朽之體。
1.枯干的蒲草。
1.枯萎的豆秸。
1.草木不生的沙漠。
1.干涸的壕溝。
1.干殼。
1.亦作"枯筯"。
2.指手杖。
3.引申為病軀。
1.干涸的河渠。
1.干涸的泉。亦泛指干涸的水源。
2.喻思路枯絕。
1.干枯的田地。
榮枯。
1.枯竭或豐沛。
1.老桑樹。
1.老僧;孤僧。
1.枯槁雕殘。
1.干瘦的身體。
1.謂風吹枯葉之聲。
1.干枯的尸骨。
1.謂窮困潦倒之士。
1.空守;干等。
1.骷髏。死人頭骨。
干癟消瘦~的手ㄧ~如柴。
1.已枯之樹又重獲生機。喻絕境逢生。
1.喻老年得子。
1.猶嚴霜。
指長期無雨,造成江湖流量減少,水位下降的現象。此時,江湖水源主要靠地下水補給,徑流往往很小,如久旱無雨,會出現干涸現象。
地面水流近于枯竭,主要依靠地下水補給而維持比較穩定且較低的水位。多產生于流域內少雨季節。也有依據歷年觀測資料確定一上限,低于此限的水位即稱枯水位。
1.枯萎而死。
2.指消亡。
1.枯槁的老松。
2.形容遒勁有力如老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