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巨大;壯猛。參見“贔屓”。
1.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巨靈赑屃,高掌遠跖。
2.出自《送顧八分文學適洪吉州》詩昔在開元中,韓蔡同赑屃。
3.出自《貴溪象山龍虎山諸詩》唅呀怒以尊,赑屃斧而斷。
2.
怨怒。
1.出自《文選·左思〈魏都賦〉》于時運距陽九,漢網絕維,奸回內赑,兵纏紫微。
2.出自《陳書·高祖紀上》日者昊天不吊,鐘亂于我國家,網漏吞舟,強胡內赑。
3.
見“贔屓”。壯猛有力貌。
1.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巨靈赑屃,高掌遠跖。
2.出自《送顧八分文學適洪吉州》詩昔在開元中,韓蔡同赑屃。
3.出自《貴溪象山龍虎山諸詩》唅呀怒以尊,赑屃斧而斷。
4.
見“贔屓”。指作氣用力之貌。
1.出自《同王浚賢良賦龜》北歸與俱度大庾,兩夫赑屃苦不勝。
5.
見“贔屓”。凝重貌;強勁貌。
1.出自《月蝕詩》森森萬木夜僵立,寒氣赑屃頑無風。
2.出自《景仁召飲東園呈彥升次道君錫才元子容》詩去冬辱嘉招,寒風方赑屃。
3.出自《余中》詩大江繞長淮,殺氣寒赑屃。
6.
見“贔屓”。大而重貌。
1.出自《送齊學士知荊南》詩旗旆逶迤蟠夢澤,樓船赑屃壓江濤。
2.出自《金鰲退食筆記》四圍皆石,赑屃齦腭,蘚封蔓絡,佳木異草,上偃旁綴,樛葛薈翳。
7.
見“贔屓”。蠵龜的別名。舊時石碑下的石座相沿雕作贔屓狀,即取其力大能負重之義。
1.出自《野節鞭》詩緊紉野節鞭,本用鞭赑屃。
2.出自《玉堂叢語·文學》一曰赑屃,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
3.出自《韓蘄王墓碑記》豐碑巋然,赑屃屈盤。
4.出自《逛東陵》馱著“神道碑”的那只大龜有一個高雅的名稱:叫做“赑屃”。
8.
見“贔屓”。用來代指石碑。
1.出自《紅樓夢》赑屃朝光透,罘罳曉露屯。
2.出自《碧峣書院歌吊楊升庵先生》潮州儋耳同一轍,祠廟赑屃摩青蒼。
9.
見“贔屓”。負載。
1.出自《始春試筆》詩方輿誰赑屃,蜃閣自風濤。
10.
見“贔屓”。引申為擔負重任。
1.出自《春秋毛氏傳·宣公二年》夫穿本盾弟,亦本盾黨,秦晉之戰,皆二人相為赑屃。
1.驗證。
2.征候;跡象。
1.效驗;征兆。
1.考核證實;取信,憑信。
1.有關經手公益款項收支情況的報告書。
1.遠行,旅行。
2.從軍出征。
3.謂從正道前行。
1.遠行人的衣袖。
1.求取。
1.行旅的時序。
1.遠行的車。
1.征召鹽。
征求詢問征詢各位的意見。
1.召問。
1.驗證言辭。
1.證據;事實根據。
2.應驗;證實。
1.亦作"征鴈"。
2.遷徙的雁,多指秋天南飛的雁。
1.見"征雁"。
1.遠行的馬車。鞅,套馬的皮帶,借指馬車。
1.遠行的車。
1.亦作"征繇"。
2.賦稅與徭役。
1.見"征徭"。
1.猶證據。要,核實之辭。
1.旅人之衣。
2.出征將士之衣。
3.泛指軍服。
1.賦稅與徭役。
2.指徭役。
3.行役。
1.召往。
1.指宮﹑商﹑角﹑征﹑羽五音中的征音級。
1.征夫的歌。
1.征召任用。
2.引用;引證。
1.猶證驗,應驗。
1.遠行的馬車。纓,套馬的革帶,駕車用,借指馬車。
1.惶恐不安貌。
1.謂被征召任用。
1.征召任用。
2.引用。
3.國家依法將個人或集體所有的土地或其他生產資料收歸公用。
1.引證比喻。
1.招買。謂招徠顧客。《周禮.地官.司市》"以量度成賈而征儥,以質劑結信而止訟。"鄭玄注"征,召也。儥,買也。物有定價,則買者來也。"賈公彥疏"儥買之物賈定,則召買者來。故云征儥也。"一說賣貨不相欺。見清俞樾《群經平議.周禮》"司市"。
1.遠行人乘的車。
1.招怨。
1.猶戰云。比喻戰爭的氣氛。
1.長途運輸。
1.收債。
1.出征作戰。
1.征召,征聘。
1.征求召集。
1.征候,先兆。
1.亦作"征棹"。
2.指遠行的船。
1.戰陣。
1.魏晉以來,將軍﹑大將軍的稱號,有征東﹑鎮東﹑征西﹑鎮西之類,監臨軍事,守衛地方,總稱征鎮。
2.指征鎮統轄的地區或人民。
1.古代哲學概念。謂通過"心"的思維活動,對耳﹑目﹑鼻﹑口等感官得來的認識進行分類﹑辨別﹑取舍,進一步認識客觀事物。
1.見"征彸"。
1.亦作"征忪"。亦作"征伀"。
2.驚惶失措貌。
1.衷衣,貼身小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