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栗子樹,落葉喬木。果實包在多刺的殼斗內,味甜,可吃。葉子可喂柞蠶,木材堅硬,可制器具。也指這種植物的果實。
2.
名詞
這種植物的果實。
3.
名詞
(Lì)姓。
4.
動詞
因害怕或寒冷而發抖。
5.
形容詞
〈書〉恐懼,畏懼。
1.
木名。落葉喬木。果實為堅果,包在多刺的球狀殼斗內。果實可以吃,亦可入藥。木材堅實,可供建筑與制器具用。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一·栗》。
1.出自《詩·鄘風·定之方中》樹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2.出自《論衡·量知》如地種葵韭,山樹棗栗,名曰美園茂林,不復與一恒地庸山比矣。
2.
栗樹的果實,又叫栗子、板栗。
1.出自《周禮·天官·籩人》饋食之籩,其實棗、栗、桃、乾?、榛實。
2.出自《送張道士序》霜天熟柿栗,收拾不可遲。
3.出自《太倉行祠記》簠簋各一,黍在籩北,稷在豆北;籩實六,在東、棗、栗、形鹽、菱、脯、稿。
3.
谷實飽滿。
1.出自《詩·大雅·生民》實堅實好,實穎實栗。
2.出自《天工開物·稻災》凡苗自函活以至穎栗,早者食水三斗,晚者食水五斗,失水即枯。
4.
堅,堅實。
1.出自《禮記·聘義》縝密以栗,知也。
2.出自《故明特授游擊將軍道州守備列女沈氏云英墓志銘》如彼荊珍,既柔且栗。
5.
莊敬,嚴肅。
1.出自《書·舜典》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
2.出自《送趙都護赴西安》詩他日文兼武,而今栗且寬。
6.
以篦梳發。
1.出自《荀子·禮論》不沐則濡櫛,三律而止
7.
見“栗栗”。眾多貌。
1.出自《詩·周頌·良耜》獲之挃挃,積之栗栗。
8.
通“慄”。哆嗦,發抖。
1.出自《論語·八佾》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
2.出自《漢書·楊惲傳》下流之人,眾毀所歸,不寒而栗。
9.
通“凓”。寒;涼。參見“栗烈”。
1.出自《有竹》詩我有珍簟,凄其以栗。
10.
通“歷”。參見“栗階”。相傳周代下見上登階之禮的一種。栗,通“歷”。
1.出自《儀禮·燕禮》凡公所辭皆栗階。凡栗階,不過二等。
11.
姓。戰國燕有栗腹。
1.不正確的旨趣。
1.山名。在今陜西省岐山縣境。上古稱"岐"。
1.琴曲名。相傳周公為太王作。一說周人為文王作。參閱《樂府詩集.琴曲一.岐山操》。
1.周文王所立的周室神社。
1.兩個頭。
1.見"岐陽之搜"。
1.見"岐途"。
1.亦作"岐涂"。
2.岔路。多喻不正確的道路。
1.指唐代岐王李范和薛王李業。均唐玄宗弟。
1.岐山之南。
1.指周成王在岐山南面的一次大規模狩獵活動。
1.《詩.大雅.生民》"誕實匍匐,克岐克嶷。"朱熹集傳"岐嶷,峻茂之狀。"后多以"岐嶷"形容幼年聰慧。
1.古邑名。在今陜西省岐山縣境。周古公亶父所建。
1.猶言歪門邪道。
1.岐山下的周代舊邑。地在今陜西省岐山縣境,周建國于此,故稱。
1.謂某段時間以內。
1.次第較后;第二。
2.次第較后的;次要的。
1.亦作"其道無由"。
2.找不到門徑;無法辦到。
1.見"其道亡繇"。
1.猶有余。
1.其中;那中間。
2.指某一段時間。
1.《左傳.昭公二十八年》"今子少不揚。"杜預注"顏貌不揚顯。"唐裴度《自題寫真贊》"爾才不長﹐爾貌不揚。"后以"其貌不揚"形容人容貌平常或丑陋。
1.見"其奈"。
1.亦作"其那"。
2.怎奈;無奈。
1.猶言如此。
2.必如此。
1.怎奈;無奈。
1.那時;當時。
2.猶言正當時;正是時候。
1.實際情況;實際上﹐事實上。
2.實在﹐確實。
1.來勢兇猛;樣子兇猛‖貶義。
1.亦作"其佗"。
2.別的。
1.其他。
1.見"其他"。
1.謂反應迅捷﹐如回聲之相應和。語本《莊子.天下》"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
1.見"其應如響"。
1.下剩的;其他。
2.猶言有馀﹐有多。
1.語出《左傳.昭公元年》"天王使劉定公勞趙孟于潁﹐館于雒沬。劉子曰'美哉禹功!明德遠矣。微禹﹐吾其魚乎!'"后借指洪水所造成的災難。
1.猶難道。
1.希望下雨。
1.其諸。猶或者。
1.這里面;那里面。
1.猶或者。表示測度的語氣。
1.奇特出眾。
1.亦作"奇?"。
2.古九拜之一。一拜。
1.謂奇妙的書法。
2.指新奇的文筆。
1.稀奇﹐精致。
2.謂出眾的儀表。
出乎意料地對敵人襲擊的軍隊四渡赤水出奇兵。
1.異常的才能。
2.亦作"奇材"。才能非常之人;才能出眾之人。
1.鳥名。即鬼車鳥。傳說中的九頭鳥。
1.不合制度的車。
1.怪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