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疲乏,過勞。
2.
動詞
使疲勞;使勞累。
3.
動詞
操勞,辛苦。
1.
(今讀lěi)連累;使受害。
1.出自《書·旅獒》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2.出自《送劉師服》詩士生為名累,有似魚中鉤。
3.出自《二刻拍案驚奇》小童攢著眉頭道:“店中被這婦人累了三年了。”
4.出自《四世同堂》瑞宣大哥是那么有思想有本事,可是被家所累,沒法子逃出去!
2.
(今讀lěi)牽連;妨礙。
1.出自《戰國策·東周策》且臣為齊奴也,如累王之交於天下,不可。
2.出自《新唐書·潘好禮傳》坐小累,下除芮城令。
3.出自《茶香室叢鈔·不解南音》按南人不習北音,往往為仕途之累。
3.
(今讀léi)見“累贅”。拖累。
1.出自《西游記》豬八戒道:“哥啊,你只知道你走路輕省,那里管別人累墜。”
2.出自《北京人》我從心里覺得對不起你!累贅你!
4.
煩勞;托付。
1.出自《莊子·秋水》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
2.出自《虞部員外郎張府君墓志銘》與孝權游者極眾,而獨以其死累余,其尚也已,是為銘。
3.出自《上海的早晨》來了很久吧,累你等了。
5.
勞累;操勞。
1.出自《管子·形勢》起居不時,飲食不節,寒暑不適,則形體累而壽命損。
2.出自《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推得磨,搗得碓,受得辛苦吃得累。
3.出自《黎明的河邊·東去列車》上個月,這位老大娘上南京去看兒子,回來時,路上累病了。
6.
憂患。
1.出自《莊子·至樂》子之談者似辯士。諸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則無此矣。
2.出自《戰國策·秦策一》漢中南邊為楚利,此國累也。
3.出自《三國志·魏志·荀彧傳》天下雖有逆節,必不能為累,明矣。
7.
過失。
1.出自《鄧析子·無厚》君有三累,臣有四責,何謂三累?惟親所信,一累;以名取士,二累;近故親疏,三累。
2.出自《袁州刺史謝上表》又蒙赦其罪累,授以方州,德重恩弘,身微命賤,無階答謝,惟積慚惶。
8.
指家眷。
1.出自《晉書·藝術傳·戴洋》初,混欲迎其家累,洋曰:“此地當敗,得臘不得正,豈可移家於賊中乎!”混便止。
2.出自《宋書·二兇傳·元兇劭》凡舉大事者,不顧家口。且多是驅逼,今忽誅其余累,正足堅彼意耳。
3.出自《答王敏仲書》某凡百粗適,遷新居已浹日……賤累亦不久到矣。
9.
見“累贅”。多余;麻煩。亦指使人感到多余、麻煩的事物。
1.出自《聊齋志異·庫官》公慮多金累綴,約歸時盤驗。
2.出自《紅樓夢》但是這件事好累墜,若是今日不回,使不得!
3.出自《老殘游記》老殘道:“我也要進省去呢。一則要往中西大藥房等處去調查毒藥;二則也要把這個累墜安插一個地方,我脫開身子,好辦事。”
4.出自《明代民族英雄于謙》俘虜到皇帝,不但沒有用處,還得供養,成了累贅。
10.
見“累贅”。形容文字繁復或語言啰唆。
1.出自《賢博編》王充《論衡》,雖稱辨博,足為談助,其文法大類褚先生,酷似宋、元中一村學究,重復累贅,絕無兩漢氣味。
2.出自《紅樓夢》“居士”“主人”到底不雅,又累贅。
3.出自《火災·風潮》他的臉還是紅著,說話錯亂沒次序,敘述得又累贅又不明白,顯見他正在惶愧呢。
1.瘦削吃苦。
1.隱居山澤的術士。
2.骨姿清瘦的仙人。指梅花。
1.容顏消瘦。
1.謂處于四通八達之地。
歧路;岔路行衢道者不至。
1.街燈。
1.古代用兵的九種地勢之一。指各國相毗鄰的要沖。
1.街頭巷尾的歌謠。指民歌。
1.街鼓。
1.猶關市。
1.指地處沖要的國家。
1.衢巷。
1.舊式提花織機上使經線回復原位的部件。今稱紋針。
1.交錯四出的樹枝。
1.道路。
1.衢巷﹐街巷。
1.歧路﹐岔道。
2.道路。
1.街道里巷;當街的里門。
1.市民。
1.街道。
1.舊式提花織機上調整經線開口位置的部件。
1.街市。
1.市廛關塞。
1.街市。
1.相傳唐堯征詢民意的處所。
2.泛指古代帝王聽政之所。
1.道路。
1.街市。
1.歧路。
1.街巷。
1.街頭巷尾的歌謠。指民謠。
1.街道屋宇。
在浙江省西部、浙贛鐵路線上,衢江上源常山港與江山港在此匯合。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79年設市。人口246萬(1995年)。為浙江省西部重要工業城市,有機械、化學、造紙、木材加工等工業。有爛柯山、南孔廟等名勝古跡。
1.亦作"衢樽"。亦作"衢罇"。
2.謂設酒通衢﹐行人自飲。《淮南子.繆稱訓》"圣人之道,猶中衢而致尊邪過者斟酌,多少不同,各得所宜;是故得一人,所以得百人也。"高誘注"道,六通謂之衢。尊,酒器也。"莊逵吉注"'六通'應作'四通',字之誤也。"后遂以"衢尊"為喻仁政的典實。
1.見"衢尊"。
1.見"衢尊"。
1.蜿蜒而行貌。
1.即獼猴。
1.亦作"蠼?"。亦作"衦?"。
2.昆蟲名。
1.傳說人影受蠼螋蟲溺射后所生的瘡。
1.使被告提供擔保者。《周禮.秋官.大司寇》"使州里任之,則宥而舍之。"賈公彥疏"仍恐習前為非而不改,故使州長里宰保任乃舍之。"此即后來的取保或保釋之制。
1.謂要求接受并堅決做到。
1.招致喪身。
1.取其方便。
2.猶隨便,無拘束。
3.猶乘便。
1.告別。
1.選取材料。
2.裁度。材,通"裁"。
1.猶選取。
2.猶決斷。
1.吸取長處來彌補短處。語本《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絶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
1.吸取長處拋棄短處。
1.謂得到補償。
1.取得聲譽。
2.猶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