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代軍隊里的大旗。
2.
名詞
古代用旄牛尾或雉尾做成的舞具,也用作帝王車上的裝飾。
1.
古代用羽毛做的舞具。
1.出自《爾雅·釋言》纛,翳也。
2.
帝王車上用牦牛尾或雉尾制成的飾物。
1.出自《史記·項羽本紀》紀信乘黃屋車,傅左纛。
2.出自《南史·蕭穎胄傳》詔贈穎胄丞相,前后部羽葆、鼓吹、班劍三十人,辒辌車、黃屋左纛。
3.出自《薦士》詩悠悠我之思,擾擾風中纛。
3.
古時軍隊或儀仗隊的大旗。
1.出自《中秋夕寄大梁劉尚書》詩柳營出號風生纛,蓮幕題詩月上樓。
2.出自《新唐書·叛臣傳上·仆固懷恩》初,會軍汜水,朔方將張用濟后至,斬纛下。
3.出自《投梭記·交戰》佇看胡衣熨帖拜神京,彩纛高於百尺亭。
4.出自《且介亭雜文末編·白莽作〈孩兒塔〉序》這是東方的微光,是林中的響箭,是冬末的萌芽,是進軍的第一步,是對于前驅者的愛的大纛,也是對于摧殘者的憎的豐碑。
1.鴉群。
1.即鴉嘴鋤。
1.形似鴉嘴的輕便小鋤頭。
1.古代術士用鐵制成的黑色粗金,形似鴉嘴,因稱。
1.即烏鴉。
1.樹木分枝處。
2.象聲詞。
1.落葉喬木。葉子分裂成三片,葉片和葉柄等長,花小,圓錐花序,結翅果。木材可制家具。也稱三角楓。
1.歧出錯雜貌。
1.樹木的分枝。
1.食品名。
1.即鴨跖草。
1.鴨和鵝行八字步,因用以形容人走路遲緩搖晃的樣子。
1.剛孵出的幼鴨。
1.鴨子產的卵。
2.比喻零。謂沒有成績。數目零,記作"○",狀如鴨蛋,故有此喻。
1.形容稍長而豐滿的面龐。
1.極淡的青色。
1.橢圓。
1.鴨蛋。
1.切成小塊的鴨肉。
1.小鴨。
2.詈詞。猶言烏龜王八。
1.梨的一個品種。果實圓形,皮較粗糙,土黃色,有棕色斑點,味甜,脆而多汁。
1.梨的一個品種。果實卵圓形,皮薄而光滑,淡黃色,有棕色斑點,味甜,脆而多汁。
1.即鴨舋。
1.孵出不久的小鴨。身上有淡黃色的氄毛,故稱。
1.詈詞。宋時浙人忌諱鴨字﹐罵人鴨黃兒﹐如同罵人王八蛋。
1.食品名。
1.銀杏樹的別名。樹葉似鴨掌狀,故稱。
2.指銀杏的果實。
3.即鴨腳葵。
1.菜羹名。用鴨腳葵的花制成,故稱。
1.植物名。菜的一種。
1.銀杏的別稱。
1.見"鴨爐"。
1.亦作"鴨壚"。
2.古代熏爐名。形制多作鴨狀,故名。
1.見"鴨緑"。
1.見"鴨綠江"。
1.見"鴨緑水"。
1.中朝兩國界河。源出吉林東南中朝邊境的白頭山,西南流到遼寧丹東以下入黃海。長795公里。支流有長津江﹑渾江等。流域面積有6.37萬平方公里。流量和水力資源豐富,冰期長約四個月。色若鴨頭綠,故稱。
1.亦作"鴨淥"。指鴨綠江。
2.喻水色如鴨頭濃綠。
1.亦作"鴨淥水"。
2.即鴨綠江。
1.鴨蛋。
1.多年生草本植物。為優良牧草。莖直立,葉子扁平,花小,綠色或略帶紫色,種子黃褐色。
1.指清康熙年間臺灣農民起義領袖朱一貴。朱原為福建長泰人。明亡后遷居臺灣。以養鴨為業。因知府王珍貪污殘暴,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夏率眾起義﹐曾占領全臺。
2.指鴨母船。參見"鴨母船"。
1.前狹后廣的漕篷船。
1.發型的一種。其腦后部分狀如鴨尾,故稱。
1.即鴉青鈔。元代印制的鴉青色紙幣。
1.加工過的氄毛,有很強的保溫能力。可用以填塞枕頭或作棉襖﹑被褥的內胎等。
1.一種小船。
1.鴨的舌頭。可作菜肴。
2.指鴨舌帽前部突出的月牙形帽檐。
3.指鴨舌草。
1.地膚的別稱。一年生草本植物。生水田,高尺許,葉心臟形或卵形,似鴨舌。夏秋開花﹐色濃青,可供觀賞。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地膚》。
1.帽子的一種。帽頂前部有突出的月牙形帽檐,狀如鴨舌,故稱。
1.方言。鴨屎。丟臉;不光彩。矢,通"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