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書〉帶嚼子的馬籠頭。
2.
動詞
收住韁繩不讓騾馬等前進。
3.
動詞
強制;逼迫。
4.
名詞
(Lè)姓。
5.
動詞
〈文〉雕刻。
6.
量詞
勒克斯的簡稱。1流(流明)的光通量均勻地照在1平方米面積上時的光照度是1勒。
7.
動詞
〈書〉統率。
8.
名詞
書法上曾指漢字筆形中的橫。參看“永”字條“永字八法”。
9.
動詞
勾畫。
1.
帶嚼子的馬絡頭。
1.出自《儀禮·既夕禮》皮弁服,纓轡貝勒,縣于衡。
2.出自《東觀漢記·馬皇后傳》上望見車騎鞍勒,皆純黑,無金銀采飾。
3.出自《哀江頭》詩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嚙黃金勒。
4.出自《雙珠記·從軍別意》玉驄金勒已嘶頻,亂云山色燕城晚。
2.
拉緊韁繩以止住牲口。
1.出自《楚辭·九章·思美人》勒騏驥而更駕兮,造父為我操之。
2.出自《沁園春·寄竹溪》詞有談除目者,勒回車馬。
3.出自《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二》幸道力原深,故忽迷忽悟,能勒馬懸崖耳。
4.出自《銅墻鐵壁》他勒住大騍騾,帶著一種歡喜的笑容聽完她們的話。
3.
強制,強迫。
1.出自《北齊書·酷吏傳·宋游道》敕至,市司猶不許,游道杖市司,勒使速付。
2.出自《燕下鄉脞錄》〔年羹堯〕勒娶蒙古貝勒七信之女為妾。
3.出自《油菜花的夜晚》只要不喪心缺德,硬勒著去那些連草都不長的山峁上造啥子平原,莊稼活能累幾天!
4.
勒索;強取。
1.出自《百花亭》那廝巨萬貫東西,要娶俺妮子,屢次著人來說,被俺勒了他二萬貫,嫁與那廝去了。
2.出自《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羅與賈比屋而居,羅富賈貧。羅欲并賈宅,而勒其值以售他人。
5.
約束;抑制。
1.出自《后漢書·馬廖傳》廖性寬緩,不能教勒子孫。
2.出自《春暮對雨》詩氣蒙楊柳重,寒勒牡丹遲。
3.出自《省中新柳》詩元日新春已早歸,卻緣春雪勒春遲。
4.出自《夏日感興次鈍根韻即以奉寄》大楚雄南服,勢勒秦與齊。
6.
統率;部署。
1.出自《孔子家語·相魯》孔子命申句須、樂頎勒士眾,下伐之。
2.出自《魏書·太祖紀》己亥,大舉討慕容寶,帝親勒六軍四十余萬。
3.出自《宋史·韓世忠傳》〔世忠〕於是引軍次大儀,勒五陣,設伏二十余所,約聞鼓即起擊。
7.
編纂。
1.出自《三國志·魏志·文帝紀》初,帝好文學,以著述為務,自所勒成垂百篇。
2.出自《南史·孔休源傳》聚書盈七千卷,手自校練。凡奏議彈文勒成十五卷。
3.出自《隋書·許善心傳》先君昔在前代,早懷述作,凡撰《齊書》為五十卷;《梁書》紀傳,隨事勒成,及闕而未就者,《目錄》注為一百八卷。
4.出自《進〈字說〉表》謹勒成《字說》二十四卷,隨表上進。
5.出自《〈天籟集〉序》頃余有志於先朝文獻,欲勒為一書,所至輒訪求遺編。
6.出自《救亡決論》彼萃數十國人才,窮數百年智力,擲億萬貲財,而后得之,勒為成書,公諸人而不私諸己。
8.
雕刻。
1.出自《禮記·月令》〔孟冬之月〕物勒工名,以考其誠。
2.出自《論衡·自紀》是故罕發之跡,記于牒籍;希出之物,勒于鼎銘。
3.出自《相州晝錦堂記》勒之金石,播之聲詩。
4.出自《燕京歲時記·大鐘寺》華嚴鐘鑄於前明永樂時……內外勒楷字《法華經》一部。
5.出自《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故戊戌百日之政,足以書于盤盂,勒于鐘鼎。
9.
指刻在金石上的文字。
1.出自《故吏部侍郎劉公墓志銘》惟墓有勒,惟賢是記。
10.
畫;寫。
1.出自《文選·王屮〈頭陀寺碑文〉》漢晉兩明,并勒丹青之飾。
2.出自《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怕恩王不信,勒下軍令狀了去。
3.出自《沁園春》詞新脫魚鱗,平分鵝管,愛勒眉彎。
11.
書法用語,指漢字筆畫的“橫”。參見“永字八法”。
1.出自《書苑菁華?永字八法》橫為勒。
12.
用筆把文字抹去。
1.出自《池北偶談·談異三·趙解元》竊視紙上,則大書“趙作舟”三字,以朱筆勒之。
13.
猶捋。用手握住物體向一端移動。
1.出自《二刻拍案驚奇》鳳生即在指頭上勒下(戒指)來,交與龍香去了。
2.出自《新兒女英雄續傳》不知為什么,他挽袖勒臂,像要和人打架似的。
14.
方言。在。
1.出自《官場現形記》就勒此地啥個局里當總辦。
2.出自《負曝閑談》這位貴相好叫啥格芳名?住勒啥場化?
3.出自《瓦釜集·第一歌》你阿看見趙大跌勒井里仔,錢二去下石?
15.
方言。瞪。
1.出自《活人塘》沈長友勒起眼來看看:“串門子也犯法嗎?”
16.
通“肋”。
1.出自《文選·何晏〈景福殿賦〉》爰有禁楄,勒分翼張。
17.
語氣詞。
1.出自《春》我不相信,那才難看勒。
18.
姓。漢有勒尊。
1.出自《萬姓統譜?職韻》疏勒,西域國名,以為氏。又,漢有勒尊,晉有勒滿。
1.古書初為簡冊,后用卷軸裝訂,卷成一束,如手卷之狀,唐人寫本存于今者皆然,收藏家稱為卷子本。參閱陳伯海《唐卷子本考索》。
①機關里分類保存的文件。②保存文件的紙夾子。
案卷”的舊稱。參見案卷”(624頁)。
1.轎輿不掉轉方向,往后退去稱"卷坐"。
1.大聲。
1.卷束衣袖并加臂套。
1.牢獄。
1.植物名。即卷耳。見《爾雅.釋草》。參見"卷耳"。
1.草名。即卷施。相傳此草拔心不死。
1.行途中感到疲倦。
1.怠于出外。
1.疲倦而打瞌睡。
1.疲倦。
1.鳥倦于飛翔。
1.金飾的車蓋。
1.堅好的箭竿。
〈方〉某些昆蟲(如蒼蠅)的蛹。
1.指佛身。
1.佛教語。金剛神之化身。
1.民間秘密宗教組織名。
1.原為古印度的一種兵器﹐佛教密宗也采用作為表示摧毀魔敵的法器。用金﹑銀﹑銅﹑鐵等為之﹐長八指到十二指﹐中間為把手﹐兩端有獨股﹑三股﹑五股等的刃頭。
1.指棗木作的杵臼。
2.植物名。即菝葜。
1.佛珠。傳說有毒能消毒﹐有熱能除熱﹐并能使怨家親善。又名如意珠。
1.即金剛力士。
1.見"金剛揭帝"。
1.明武宗時宦官的別稱。
1.佛之侍從力士。也稱密跡金剛或執杖藥叉。
1.見"金剛努目"。
1.一種用作武器的金屬圈。
在朝鮮半島太白山脈北段。最高點毗盧峰海拔1638米。山體由花崗巖等構成。奇峰峭壁,清泉飛瀑,林木參天,為著名游覽區和療養地,是朝鮮第一名山。建有許多休養所。
1.佛寺門兩脅所立之金剛夜叉。
1.西方風俗稱結婚六十周年或七十五周年為金剛石婚。
1.佛教密宗受灌頂時所飲的香水。也稱誓水。
1.舞名。
1.見"金剛眼睛"。
1.指目光銳利能洞徹原形的眼睛。
金剛石。
1.指釋迦牟尼成佛之座。
1.見"金鈍"。
1.指槐蟲的蛹。
1.見"金剛石"。
1.道教傳說中的仙藥。
2.喻出類拔萃的人物。
3.指磨鏡用膏。
1.指朝廷的誥命。
1.戈的美稱。
2.借指雄師勁旅﹐威武的軍士。
3.借指武職。
1.同"金戈鐵馬"。
也作鐵馬金戈”。精良的武器和配有鐵甲的戰馬,形容兵強馬壯的雄姿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1.見"金戈鐵馬"。
1.飾金的閣﹐華美的閣。
1.謂軍械和軍裝。
2.偏指武器。
3.借指戰爭。
4.車鈴和車前革制的車飾。一說為韁繩上端的銅飾。
1.見"金根車"。
2.唐李綽《尚書故實》﹕"昌黎生者﹐名父子也﹐雖教有義方﹐而性頗暗劣。嘗為集賢校理﹐史傳中有說金根車處﹐皆臆斷之﹐曰﹕'豈其誤歟?必金銀車。'悉改根字為銀字。至除拾遺﹐果為諫院不受。俄有以故人子憫之者﹐因辟為鹿門從事。"后因以"金根"為文字遭謬改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