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飼養家畜的圈。參見“欄廐”。
1.出自《墨子?非攻上》至入人欄廄,取人馬牛者,其不仁義又甚攘人犬豕雞豚。
2.出自《宅無吉兇攝生論》夫一棲之雞,一欄之羊,賓至而有死者,豈居異哉!
3.出自《一個小農家的暮》詩他還踱到欄里去,看一看他的牛。
4.出自《論衡·佚文》夫富無仁義之行,〔猶〕圈中之鹿,欄中之牛也,安得妄載?
2.
欄桿。
1.出自《為梁上黃侯世子與婦書》想鏡中看影,當不含啼;欄外將花,居然俱笑。
2.出自《虞美人》詞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3.
織物的界道。
1.出自《唐國史補》又宋亳間有織成界道絹素,謂之烏絲欄、朱絲欄。
4.
報刑書籍在每版或每頁上用線條或空白隔開的部分,亦指按內容、性質劃分的版面。
1.出自《圍城》把哲學雜志書評欄里贊美他們著作的話,改頭換面算自己的意見。
5.
表格中區分項目的格子。如:學歷欄、備考欄。
6.
攔護。
1.出自《齊民要術·種槐柳梓楸梧柞》槐既細長,不能自立,根別豎木,以繩欄之。
1.山的北面。
1.深邃貌。
1.指今廣東﹑浙江兩省之地。
1.高險的山嶺。
1.指五嶺的東面。
1.清澈的水波。
1.小風;和風。
1.清涼,涼爽。
1.傳說為黃帝時的樂官。古以為樂律的創始者。見《漢書.古今人表》。又《律歷志上》作"泠綸"。參見"伶倫"。
1.見"泠淪氏"。
1.冷清,不熱鬧。
1.謂毛零落。泠,通"零"。
1.輕妙貌。
2.寒涼貌;清涼貌。
3.形容清越激揚的聲音。
1.伶人。古代樂人。
1.聽從放任。
2.沙汰,淘汰。
1.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名。
1.犵狑與犵猨的并稱。
1.指行使宰輔權的兩個重臣及其所在的機構。如漢代的丞相和御史,宋代的中書省和樞密院等。
1.比喻要生活而沒有謀生的本領。
1.指太后和皇帝或皇帝和皇后。亦指太上皇和皇帝或兩后。因其各居一宮,故稱兩宮。
2.東宮和上臺的合稱。指太子及皇帝。
1.漢龔勝和龔舍的合稱。
2.宋龔夬及其弟龔大壯的合稱。
1.兩個盲人互相攙扶。謂彼此均無所助益。
1.玉門關和陽關的合稱。
2.泛指西北邊塞。
3.指南口﹑北口。
1.宮門前兩邊的望樓。
2.特指春秋魯闕,孔子誅少正卯之處。
3.借指行刑正法之所。
廣東和廣西的合稱。
廣東、廣西大部分地區低山、丘陵的總稱。分布于南嶺以南。拔多在200~400米之間,少數山峰超過1000米。廣東境內多花崗巖丘陵。廣西境內多石灰巖地形,桂林、陽朔一帶的奇峰異洞尤為著名。岸曲折,多島嶼。富礦藏。
1.猶兩闈。借指皇帝及太子。
1.交戰雙方互相不殺對方派來負責聯絡或談判的使者。
1.周文王弟虢仲虢叔的合稱。
1.猶言兩好合一好。
1.謂雙方都有友好的態度和行動而構成兩者間的良好關系。
1.即兩合公司。
1.由半砂半泥的河流淤積物形成的具有中上等肥力的土壤。宜種植冬小麥﹑棉花﹑玉米﹑高粱﹑大豆等作物。
1.兵營左右門。
2.借指守衛營門的軍士。
3.友好的兩方。
1.雙方都保持沉默,不把事情張揚出去。
湖北和湖南的合稱。
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合稱,兩者以長江荊江段為分界。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
1.比喻兩雄,兩個強者。
1.《戰國策.秦策二》"王不聞夫管與之說乎?有兩虎諍人而斗,管莊子將刺之。管與止之曰'虎者,戾蟲;人者,甘餌。今兩虎諍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傷。子待傷虎而刺之,則是一舉而兼兩虎也。無刺一虎之勞,虎之名。'"后遂以"兩虎相斗,必有一傷"比喻兩個強者互相爭斗,必然有一方要遭到較重的損害。
1.宋熙寧后分淮南路為東﹑西二路,簡稱淮東﹑淮西,后合稱其地為"兩淮"。
2.指今江蘇省長江以北淮河南北的大部地區。
3.淮陰和淮安的合稱。解放初有兩淮市。
4.安徽省淮南市和淮北市的合稱。
1."剡"字的隱語。指剡縣。浙江嵊縣舊名剡縣,其地有剡山﹑金庭山諸勝。
1.猶兩京。
1.清末創辦的含有初級和優級兩級的師范學校。初級培養小學堂教員,修業五年。附設簡易科,修業一年或半年。優級培養初級師范學堂和中學堂的教員與管理員,修業公共科一年,本科三年。辛亥革命后初級師范學堂改為師范學校,優級師范學堂改為高等師范學校。
①地球的南極和北極。②電極的陰極和陽極;磁極的南極和北極。③比喻兩個極端或兩個對立面~分化。
與多極世界”相對。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至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蘇聯兩個超級大國成為支撐世界上兩大對峙集團的兩極。
1.兩個"己"字的圖形。
1.訴訟雙方所立的契券。
1.《易》"既濟"﹑"未濟"兩卦的合稱。
1.謂天地之間。指人間。
1.猶言兩個肩膀扛張嘴,比喻只會吃飯不會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