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像姜、蒜、辣椒等有刺激性的味道。
2.
動詞
辣味刺激。
3.
形容詞
狠毒。
4.
名詞
(Là)姓。
1.
亦作“辢”。
2.
辣味刺激(人的感官)。
1.出自《偽自由書·止哭文學》辣椒雖辣,辣不死人。
3.
刺痛和灼熱的感覺。
1.出自《黃花峪》打的我好辣也。
2.出自《四世同堂》她干嗽了一兩聲,一股熱氣由腹部往上沖,一直沖到胸口,使她的胸中發辣。
4.
厲害;狠毒。
1.出自《老殘游記》玉大人官卻是個清官,辦案也實在盡力,只是手太辣些。
2.出自《書信集·致孟十還》書店,是無論那一個,手段都是辣的。
5.
剛勁犀利。
1.出自《跋趙戣詩卷》歌行中悲憤慷慨苦硬老辣者,乃似盧仝、劉叉。
6.
損害。
1.出自《農宗》本清而法峻,誅種藝食妖辣地膏者,梟其頭於隴,沒其三族為奴。
7.
將谷物粗粗磨碎。
1.出自《齊民要術·作酢法》用石硙子辣谷令破,以水拌而蒸之。
8.
指姜、蒜等含辣味的菜蔬。
1.出自《太平廣記》其家嘗收莨菪子,其婦女多取之熬搗,一如辣末。
2.出自《春菜》詩宿酒初消春睡起,細履幽畦掇芳辣。
9.
見“辣撻”。光焰貌。
1.出自《話腴》藝祖微時《日詩》云:“欲出未出光辣撻,千山萬山如火發。”
10.
辣味,如姜、蒜等所帶的刺激性的味道。
1.出自《本草綱目·菜一·芥》﹝集解﹞引南朝梁陶弘景曰:“芥似菘而有毛,味辣。”
2.出自《宋史·晏敦復傳》況吾姜桂之性,到老愈辣。
3.出自《彷徨·弟兄》酸的,辣的,太咸的,不要吃。
1.指喜事。與"白事"相對。
1.指燒紅的獸炭。晉羊琹性豪侈,用炭屑和作獸形,用以溫酒,當時豪貴,競相仿效。見《晉書.外戚傳.羊琹》。亦指火爐。
甘薯的通稱。
1.盛開紅花之樹。
2.指經霜葉紅之樹,如楓樹等。
1.唐時對黃鶯的美稱。
1.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慶絲娶婦》"郭元振少時,美風姿,有才藝。宰相張嘉貞欲納為婿。元振曰'知公門下有女五人,未知孰陋,事不以倉卒,更待忖之。'張曰'吾女各有姿色,即不知誰是匹偶,以子風骨奇秀,非常人也。吾欲令五女各持一絲,幔前使子取便牽之,得者為婿。'元振欣然從命。遂牽一紅絲線,得第三女,大有姿色◇果然隨夫貴達也。"又傳說月下老人以赤繩系夫妻之足,雖仇家異域,此繩一系,終不可避◇因以"紅絲"為婚姻或媒妁的代稱。
2.指眼球因微血管充血而造成的血絲。
3.一種名貴的石硯。亦作硯的別名。
1.疔瘡之一種。
1.我國山東省青州市所產的硯石。石質赤黃,有紅紋如絲,縈繞石面,故名。
1.見"紅絲硯"。
1.亦作"紅絲研"。
2.我國出產的一種名硯。用山東省青州市所產的紅絲石琢制而成。
1.亦作"紅蘇"。
2.形容紅潤柔膩。
1.指紅的落花和白的飛絮。
2.白晳中透現紅暈。
1.儲藏過久而變為紅色的陳米。亦指豐足的糧食。
1.亦作"紅棠棠"。
2.紅彤彤,形容很紅。
1.見"紅堂堂"。
糖的一種,褐黃色、赤褐色或黑色,用甘蔗的糖漿熬成,含有砂糖和糖蜜。供食用。有的地區叫黑糖或黃糖。
1.形容又紅又熱。
1.紅色桃花。
2.指桃紅色。
3.人名。傳說為唐玄宗妃楊玉環的侍者。
1.藤本植物,莖可作手杖,加工后可用以編織器物。
1.紅色皮帶。宋金官員的一種服飾。
1.紅色的亭子。
2.猶長亭。路途中行人休憩﹑送別之處。
1.見"紅彤彤"。
1.鳥名。
1.即赤銅。由硫化物或氧化物銅礦石冶煉得來的純銅,可用以鑄錢及制作器物。
1.亦稱"紅頭子"。
2.指頭裹紅巾的農民起義軍。
1.指舊上海租界中印度籍巡捕‖貶義。
1.指紅巾裹頭的農民起義軍。
1.古時御廚中的一種食品。
1.指舊上海租界巡捕房的印度籍巡捕。
1.見"紅頭"。
①紅壤。②紅土子。
一種顏料,暗紅色或淡紅色,用赤鐵礦研細而成,用來繪畫,也用于建筑方面。也叫鐵丹或紅土。
1.指晩明三案之一的紅丸案。
2.舊傳系取童女初行月經煉為紅鉛,再配以參茸等制成的強壯藥。
3.一種毒品。
1.晩明宮廷三案之一。明光宗于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即位后數日即病。司禮監秉筆兼掌御藥房太監崔文升下瀉藥,病益劇¤臚寺丞李可灼進紅丸,自稱仙方。光宗服一丸,稍覺舒暢。又命進一丸,明日天未明即死去。當時有人疑系已故明神宗的鄭貴妃指使下毒,朝野議論不一◇崔文升發遣南京,李可灼遣戍。魏忠賢專政時翻案,免李可灼戍,擢崔文升總督漕運§丸案與"梃擊案"﹑"移宮案"合稱為晩明三案。三案之爭,明亡始止。參閱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三案》。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清華大學附中部分學生于5月29日首先成立紅衛兵組織,其后,北京和外地許多學校也相繼仿效。8月1日毛澤東寫信給清華大學附中紅衛兵,向他們表示熱烈的支持”。18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佩帶了紅衛兵袖章,接見全國各地來京的師生和紅衛兵。從此,紅衛兵組織迅速推向全國大、中學校。他們在林彪、江青等的煽動下,到處造反”,亂揪亂斗,參與奪權,打派仗,搞武斗,造成極嚴重的后果。1978年8月中共中央轉發共青團十大籌委會《關于紅衛兵問題的請示報告》時指出學校共青團組織早已恢復,紅衛兵組織可以不再繼續存在。
1.猶言革命的五月。因"五一"國際勞動節﹑"五四"青年節等均在五月,故稱。
血細胞的一種,比白細胞小,圓餅狀,紅色,沒有細胞核,含血紅蛋白,產生在紅骨髓中。作用是輸送氧氣到各組織并把二氧化碳帶到肺泡內。也叫紅血球。
計算單位容積血液內紅細胞的數目。正常值成年男性(44~57)×1012升-1;成年女性(38~51)×1012升-1;兒童(40~52)×1012升-1。計數減少見于各類貧血;計數增加見于嚴重失水、長期缺氧及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慢性一氧化碳中毒,長期居住高山地區等。
1.亦作"紅鰕"。
2.海蝦之一種。
1.見"紅蝦"。
1.稻米的一種。
1.紅米;紅稻。
2.指魚。
3.色紅而鮮艷。
1.樂器上的紅色絲弦。
1.亦作"紅線"。
2.紅色絲線。
3.傳說中的唐代女俠名。原系潞州節度使薛嵩的青衣,后掌箋表,號內記室。時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將并潞州。嵩日夜憂悶,計無所出§線乃夜到魏郡,入田寢所,盜床頭金盒歸,以示儆戒。嵩復遺書承嗣,以金盒還之。承嗣遣使謝罪,愿結姻親§線也辭去,不知所終。見唐袁郊《甘澤謠.紅線》。
4.俗謂男女婚姻多系前定,仿佛有紅線暗中牽系。因以稱締結婚姻或媒約。
5.借指聘禮。 6.喻指貫穿始終的正確思想。
粵劇演員。原名鄺健廉,廣東開平人。女。十三歲學藝。演旦腳。1945年后在港澳及東南亞一帶演出。1955年回廣州。在傳統唱腔基礎上,創造獨樹一幟的女腔”。擅演《搜書院》、《關漢卿》、《山鄉風云》等劇。歷任廣東粵劇院副院長、廣州粵劇團藝術總指導。
1.謂色紅而味香。
1.紅色薄綢。
2.人名。唐代傳奇中人物。唐大歷中,有崔生者,其父為顯僚,與蓋世之勛臣一品者熟。其父使往視一品疾,一品命歌舞妓紅綃以匙為崔生進食,又命送崔生出院,二人遂相愛慕。崔生既歸,神迷意奪。家有昆侖奴磨勒于月圓夜負崔生入一品宅,與紅綃相會,復負崔生與紅綃潛出,促成二人結合。事見唐裴铏《傳奇.昆侖奴》◇以紅綃為俠義女子的典型。
3.人名。唐白居易的歌女。
1.對紅軍小戰土的愛稱。
1.一種甲背和螯俱赤色的蟹。又名石蟹﹑赭甲蟹。
比喻忠于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思想一顆~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