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疔瘡之一種。
1.漢張衡《東京賦》"人或不得其所,若己納之于隍。"謂推入城池中。按,《孟子.萬章下》稱伊尹"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納之溝中。"張賦本此意◇以"納隍"指出民于水火的迫切心情。
1.進獻善言。
1.受賄。
2.行賄。
1.接受賄賂。
1.古代婚禮六禮之一。納幣之前,男方卜得吉兆,備禮通知女方,決定締結婚姻。
1.捐款升級。
1.謂天干分納于八卦。即干納甲壬,坤納乙癸,震納庚,巽納辛,坎納戊,離納己,艮納丙,兌納丁。相傳出于《京氏易傳》,后代卜筮家以干支與卦爻,五行﹑五方相配,本此。
2.襖子。
1.明清科舉時代富家子弟納資為監生。
1.接受規勸。多指君主接受臣下進諫。
2.向君主進諫。
1.接受投降。
2.投降。
1.結交。
1.納還朝廷所賜的旌節。亦借指辭官。
1.穿鞋而后跟即破。極言生活貧困。
1.見"納胯挪腰"。
1.裝腔作勢,擺架子。
1.歸順;降服。
1.任用百官。語出《書.舜典》"納于百揆,百揆時敘。"
1.復姓。清有顯祖繼妃納喇氏﹑太祖孝慈高皇后納喇氏等。見《清史稿.后妃傳》。
1.復姓。見《金史.金國語解》。
1.復姓。金代有納蘭邦烈。
清代詞人。原名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大學士明珠長子。康熙年間進士。授三等侍衛,后升為一等。其詞風格清新,多有新意,不落舊套。有《通志堂集》,另有單行本詞集《納蘭詞》。
1.舊時婚禮中男方向女方送財禮。
1.行賄。
2.受賄。
1.歸還俸祿。謂辭官。
1.《書.舜典》"納于大麓,烈風雷雨弗迷。"孔傳"麓,録也。納舜使大録萬機之政。"后以"納麓"謂總攬大政。
1.穿鞋。
2.借指辭別。
1.見"納屨踵決"。
1.猶納粟。明代入監之資。
南非國家。臨大西洋。面積8243萬平方千米。人口166萬(1995年),首都溫得和克。大部分為高原。氣候干旱。經濟以采礦業和畜牧業為主。世界主要鉆石生產國之一。有大鈾礦。紫羔羊皮產量和出口量占世界首位。附近海域為非洲最大漁場。
1.猶送死。
藏語天湖”之意。中國第二大咸水湖,世界最高的大湖。在西藏拉薩以北。面積1961平方千米,湖面海拔4718米〓濱為天然牧場〓中盛產裸鯉。
1.沾濕貌。
2.包容貌。
1.謂獻女于天子﹑諸侯等。
1.即納幣。古婚禮六禮之一。
1.放進;歸入。
1.接納善言。
1.見"納石失"。
1.茶名。
1.蒙古語音譯。元代貴族用的一種金錦,由金線織成。
1.娶妻。
1.接受;收受。
1.納銀贖罪。
1.繳納賦稅。
1.猶言進諫。
1.古代富人捐粟以取得官爵或贖罪。
2.明清兩代富家子弟捐納財貨進國子監為監生,可直接參加省城﹑京都的考試,稱納粟。
1.比喻書法柔中有剛。
1.亦作"綿里針"。
2.比喻外柔和而內尖刻。
3.比喻書法柔中有剛。
1.亦作"綿力"。
2.謙詞。謂能力薄弱。
1.亦作"綿力薄材"。
2.才力薄弱。
3.多用作力薄之謙詞。
1.亦作"綿歷"。
2.謂延續時間長久。
3.猶綿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