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治理。
1.出自《左傳·昭公元年》主齊盟者,誰能辯焉?
2.出自《東觀漢記·光武帝紀》經學博覽,政事文辯,前世無比。
2.
指治理的才干。
1.出自《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蒙堯舜之術,挾伊管之辯,懷龍逢、比干之意,欲盡忠當世之君。
3.
駁正。
1.出自《禮記·曾子問》衛君請吊,哀公辭,不得命。公為主,客入吊……康子拜稽顙於位,有司弗辯也。
2.出自《明史·王得仁傳》數辯冤獄,卻饋遺,抑鎮守內臣苛索,政績益著。
4.
謂敘事、說理明白清楚。
1.出自《荀子·不茍》〔君子〕交親而不比,言辯而不辭。
2.出自《新書·道術》論物明辯謂之辯,反辯為訥。
3.出自《〈春秋穀梁傳集解〉序》《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
5.
指明了,了解。
1.出自《墨子·兼愛中》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識其利,辯其害故也。
2.出自《顏氏家訓·勉學》世人但見跨馬被甲,長槊強弓,便云我能為將;不知明乎天道,辯乎地利,比量逆順,鑒達興亡之妙也。
3.出自《讀〈張耳陳馀列傳〉》古之作史者辯于物,析于事,慎于文。辯于物,故名正;析于事,故理順;慎于文,故勸懲明。
6.
敏慧,聰明。參見“辯知”。
1.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代舍客馮公形容狀貌甚辯,長者,無他伎能,宜可令收債。
2.出自《史記·李斯列傳》辯於心而詘於口。
7.
爭辯;辯論。
1.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2.出自《讀〈墨子〉》余以為辯生于末學,各務售其師之說。
3.出自《書信集·致鄭振鐸》我現在得了妙法,是謠言不辯,誣蔑不洗,只管自己做事,而順便中,則偶刺之。
8.
指論說、分析。
1.出自《前普州刺史康公預撰神道碑》大率平蜀之功,公居第一。離而辯之,其功有五。
2.出自《歸潛志》麻九疇知幾為文以祭,辯其為人大略。
9.
謂言辭或文辭華美、巧妙。
1.出自《管子·法法》故言有辯而非務者,行有難而非善者。
2.出自《韓非子·八經》吶者言之,疑;辯者言之,信。
3.出自《文心雕龍·才略》二班兩劉,奕葉繼采。舊說以為固文優彪,歆學精向,然《王命》清辯,《新序》該練,璇壁產于崑岡,亦難得而逾本矣。
4.出自《歸潛志》酒間論事,口吃而甚辯,出奇無窮,此真豪士也。
10.
指華美巧妙的言辭或文辭。參見“辯言”。
1.出自《文選·潘岳〈夏侯常侍誄〉》英英夫子,灼灼其俊。飛辯摛藻,華繁玉振。
11.
巧言;會說話。
1.出自《老子》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2.出自《荀子·非相》志好之,行安之,樂言之,故言君子必辯。
12.
指文辭雄辯。
1.出自《浮生六記·閨房記樂》史遷、班固取其博大,昌黎取其渾,柳州取其峭,廬陵取其宕,三蘇取其辯。
13.
通“辨”。辨別;區分。
1.出自《易·系辭上》辯吉兇者存乎辭。
2.出自《周禮·秋官·鄉士》辯其獄訟,異其死刑之罪而要之,旬而職聽于朝。
3.出自《墨子·尚賢中》雖天亦不辯貧富貴賤遠邇親疏。
14.
通“辨”。不同,差異。
1.出自《隋書·盧思道傳》妍蚩愚智之辯,天懸壤隔。
15.
通“俾”。
1.出自《書·酒誥》勿辯乃司民湎于酒。
16.
通“徧”。都;全。
1.出自《儀禮·鄉飲酒禮》眾賓辯有脯醢。
17.
通“徧”。指一個過程完畢。
1.出自《儀禮·公食大夫禮》贊者東面坐,取黍實于左手,辯,又取稷,辯,反于右手,興。
18.
通“胖”。古時祭祀時用的半體牲。
1.出自《儀禮·有司》臘辯,無髀。
19.
通“變”。
1.出自《莊子·逍遙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2.出自《法言·寡見》惟五經為辯,說天者莫辯乎《易》。
20.
通“辦”。備辦。
1.出自《漢書·食貨志下》明年,天子始出巡郡國。東度河,河東守不意行至,不辯,自殺。
21.
文體名。
1.出自《文體明辨序說·辯》漢以前,初無作者,故《文選》莫載,而劉勰不著其說。至唐韓柳乃始作焉。然其原實出於孟莊。蓋非本乎至當不易之理,而以反復曲折之詞發之,未有能工者也。故今取名家諸作,以式學者。其題或曰某辯,或曰辯某,則隨作者命之,實非有異議也。
2.出自如:唐柳宗元有《桐葉封弟辯》、《辯〈列子〉》。
1.即白話。與文言相對。
1.用口語寫的詩。
1.以通行的口語寫成的文章。又稱白話文。始于唐佛教徒的變文﹑語錄﹐宋儒語錄及元明以來小說﹑戲曲也多用此種文體。
1.言語茍且敷衍。語本《左傳.文公十七年》﹕"臣聞齊人將食魯之麥。以臣觀之﹐將不能。齊君之語偷。"杜預注﹕"偷﹐猶茍且。"
1.傳說中的產神名。
1.句子的末尾。
2.詞的后綴。
1.偏重從文獻和書面語的角度研究語言文字的學科。包括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校勘學等。廣義的語言學也包括語文學。
說話沒有條理激動得語無倫次。
1.言辭未加選擇和斟酌。
1.語音不準。
2.語言謬誤。
1.談笑嬉戲。
1.具有共同來源的諸語言的總稱。如漢藏語系﹑印歐語系。同一語系內﹐按各語言之間親屬關系的遠近﹐可分為若干語族﹔同一語族可再按關系遠近分為若干語支。由于世界語言十分復雜﹐語系的劃分在語言學家中不盡一致﹐名稱也不盡相同。
1.談笑。
1.見"語笑喧嘩"。
1.大聲說笑。
1.謂到處充滿了歡聲笑語。
1.謂所談論的內容泄漏出去。語本《韓非子.說難》﹕"夫事以密成﹐語以泄敗。"
1.談心。
1.語言里語素﹑詞組合的次序。為漢語里的主要語法手段。語序變動﹐可組成意義不同的詞組﹑句子。
1.研究言語﹑文字的性質及用法的學問。又稱文法﹑文法學。
2.指對于外語的研究。
1.說得不詳細。焉﹐語助詞。語本唐韓愈《原道》﹕"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
人類特有的表達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由語音、詞匯、語法構成一定的體系。語言有口語和書面形式。
人際交往中的言辭的美。是心靈美在言語上的表現。包括交談的內容、方式等。基本要求為語言的準確、鮮明、生動以及和氣、文雅、謙遜、有禮貌。在中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為五講四美三熱愛運動的四美”之一。
能把語言和語聲轉換成可進行處理的信息的過程。廣泛應用在語音郵件、語聲開鎖以及未來計算機輸入等方面。
1.謂話語平淡﹐不能動人。
1.以人類語言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它的研究范圍包括語言的結構﹑語言的運用﹑語言的社會功能和歷史發展﹐以及其他與語言有關的問題。
1.鳴叫的燕子。
1.語言學的一個部門。研究詞語的意義及其演變的歷史和分類。
1.現代的一種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它否認客觀世界及其規律性﹐否認一般概念能反映實在事物。語義哲學分特殊語義學與普通語義學兩派。前者認為哲學的任務只在于研究詞﹑詞組和語言結構的實在意義﹐而不在于分析實在的事物及其關系◇者說社會政治問題的發生﹐不是由于社會制度本身的矛盾﹐而是由于詞和語言的結構不完善引起的﹔一般概念如"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等是有名無實的。
1.言談議論。
1.指口頭或書面語言所包含的意義。
1.說話的口音。
2.讀書或說話的聲音。
1.研究人類語言聲音的科學﹐是語言學的一個部分。可分為﹕(1)普通語音學。研究人類語言中各種聲音的構成﹐音與音的結合和相互之間所發生的變化﹐以及聲調﹑語調﹑輕重音等現象﹔(2)歷史語音學。研究某種語言各個歷史時期的語音演變及其發展的規律﹔(3)描寫語音學。研究某種語言在一定時期的語音系統及其特殊的現象﹔(4)實驗語音學。利用實驗儀器﹐分析研究語音的物理現象和生理現象﹔(5)應用語音學。
1.研究在一定的上下文里語言的使用﹐包括所產生的字面意義和蘊涵意義﹐以及可能產生的效果的學科。
1.笑語。
2.鳴叫。
3.句句。
1.指太平天國后期特爵諸王嗣君以外各子所出的文告。
1.語詞的聲音和意義的起源。
1.語言學的一個部門。研究語詞聲音和意義的演變﹐推求語詞的最初的聲音和意義。
1.語言學上指比語族小的語言系屬。詳"語系"。
1.語言的情致。
1.語言按語音﹑詞匯和語法特征﹑性質的不同而劃分的種類。
1.猶言語重心長。
言語誠懇,情意深長他說得語重心長,令人銘刻在心。
1.言辭懇切﹐心情沉重。
1.即助詞。語言中不表示實在意義的虛詞。
1.指經常掛在口頭的詞語。
2.在語言中專門表示各種語氣的助詞。一般位于句末或句中停頓之處。也稱語氣詞。
1.語音轉變。
1.依譜系分類法分出的比語系小比語支大的語言系屬。如印歐語系可以分成印度﹑伊朗﹑斯拉夫﹑日耳曼﹑羅馬等語族。
1.牢獄。
1.牢獄空著。謂國家治理得好,無人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