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辨別;分辨。
1.
亦作“辧”。“釆”的今字。
2.
辨別;區分。
1.出自《易·同人》君子以族類辨物。
2.出自《左傳·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
3.出自《長安交游者贈孟郊》詩何以辨榮悴,且欲分賢愚。
4.出自《西廂記諸宮調》劫財物,奪妻女,不能掙揣。豈辨個是和非,不分個皂白。
3.
不同,區別。
1.出自《墨子·非命上》坐處有度,出入有節,男女有辨。
2.出自《上孝宗皇帝札子》精論者妄推天意,而以夷夏為無辨。
3.出自《朝花夕拾·〈狗·貓·鼠〉》其實人禽之辨,本不必這樣嚴。
4.
明白;清楚。
1.出自《呂氏春秋·順說》宋王謂左右曰:“辨矣。客之以說服寡人也。”
2.出自《文心雕龍·檄移》及劉歆之移太常,辭剛而義辨,文移之首也。
3.出自《野獲編·科場三·宗室應試之始》次年乙未,載堉又上歷法歲差之疏,以駁天官之謬,其說甚辨,而禮官不能從。
5.
指明了、詳悉。
1.出自《上張右丞書》至于稼穡之難,獄訟之情,政教之繁簡,貨殖之利病,雖不能辨,亦嘗有聞焉。
6.
謂考問而確定。
1.出自《禮記·王制》凡官民材,必先論之,論辨,然后使之;任事,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祿之。
2.出自《管子·立政》論百工,審時事,辨功苦,上完利,監壹五鄉,以時鈞修焉,使刻鏤文采,毋敢造于鄉,工師之事也。
7.
表明;顯示。
1.出自《鄠人對》既以一家為孝,是辨一邑里皆無孝矣。
8.
察看;辨認。
1.出自《北史·隋紀下·煬帝》丘壟殘毀,樵牧相趨,塋兆堙蕪,封樹莫辨。
2.出自《書影》舉視室中,無一存者,五齡兒固坐足旁泣,而屋中乃僵二尸,辨之,即錢翁、沈嫗也。
9.
指察覺。
1.出自《秦始皇》詩舉世不讀《易》,但以刑名稱。蚩蚩彼少子,何用辨堅冰?
10.
謂視覺敏銳,靈敏。參見“辨眼”。
1.出自《西廂記諸宮調》果手疾眼辨,挨著寶勒,側坐著鞍鞒,屹地勒住戰??。
11.
床足與床身分辨之處。
1.出自《易·剝》剝床以辨,蔑貞,兇。
12.
通“辯”。爭論;辯論。
1.出自《禮記·鄉飲酒義》不慢不爭,則遠於斗辨矣。
2.出自《送石處士序》與之語道理,辨古今事當否,論人高下,事后當成敗,若河決下流而東注。
3.出自《潛書·除黨》昔之雄辨如鋒者,今之杜口無言者也。
13.
通“辯”。辯解;分說。
1.出自《荀子·正名》實不喻然后命,命不喻然后期,期不喻然后說,說不喻然后辨。
2.出自《史記·蕭相國世家》秦御史監郡者與從事,常辨之。
3.出自《贈崔復州序》茍有不得其所,能自直於鄉里之吏者鮮矣,況能自辨於縣吏乎?
4.出自《搜神秘覽》官府栲訊就獄,〔旻〕不能自辨。
14.
通“辯”。謂言辭漂亮、巧妙。
1.出自《管子·法法》故言有辨而非務者,行有難而非善者。
2.出自《呂氏春秋·蕩兵》故說雖強,談雖辨,文學雖博,猶不見聽。
3.出自《抱樸子·鈞世》若言以易曉為辨,則書何故以難知為好哉!
15.
通“辯”。聰明,有智慧。
1.出自《大戴禮記·文王官人》不學而性辨。
16.
通“徧”。遍及;周遍。
1.出自《易·系辭下》《復》,小而辨於物。
2.出自《左傳·定公八年》子言辨舍爵于季氏之廟而出。
3.出自《史記·禮書》或言古者太平,萬民和喜,瑞應辨至。
4.出自《圣哲畫像記》必窮盡天下之佳肴,辨嘗而后供一饌,是大惑也。
17.
通“變”。
1.出自《荀子·臣道》故因其懼也而改其過,因其憂也而辨其故。
2.出自《奏制試樂為御賦》乘六氣之辨,哂六轡之徒施;鼓八風而行,知八駿之非寶。
18.
通“班”。頒布。
1.出自《漢書·王莽傳上》臣謂古者畔逆之國,既以誅討……辨社諸侯,出門見之,著以為戒。
19.
通“般”。盛;大。
1.出自《穆天子傳》於乎!予一人不盈于德,而辨于樂,后世亦追數吾過乎!
20.
通“平”。均平。
1.出自《荀子·富國》為之出死斷亡而愉者,無它故焉,忠信調和均辨之至也。
21.
通“別”。古代借債的契券。參見“辨合”。
1.出自《荀子?性惡》凡論者,貴其有辨合、有符驗。
22.
古代土地面積單位。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井衍沃
23.
姓。漢有辨武,淮南名士。見《奇姓通》。
1.糧食被蟲蛀食后粘成的一串串小塊。
1.亦作"蟲雕"。
2.猶言蟲蝕。指字形奇特。
1.蟲豸。
1.指大蟲﹐老虎。借指某方面的頭領。
2.人名。姓梅。南朝齊東昏侯時與茹法珍俱受寵幸﹐齊亡被誅。
3.泛指小蟲。
1.謂給蟲鼠咬壞。言損壞之甚。
1.見"蟲沙猿鶴"。
1.《詩.齊風.雞鳴》"蟲飛薨薨﹐甘與子同夢。"《詩》序謂"《雞鳴》思賢妃也。哀公荒淫怠慢﹐故陳賢妃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后以"蟲薨同夢"為警戒人君勿荒淫于女色之典。
1.書體名。蟲書與虎書的合稱。
1.蟲的蛻化。
1.以蝗為主的桅莊稼的蟲類。
1.猶蟲蛇。
1.蟲遺下的糞污。
1.唐杜甫《縛雞行》"小奴縛雞向市賣﹐雞被縛急相喧爭。家中厭雞食蟲蟻﹐不知雞賣還遭烹。蟲雞于人何厚薄﹐吾叱奴人解其縛。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后以"蟲雞"比喻不足計較的微小得失。
1.一種天然樹脂。由紫膠蟲的分泌液凝結在樹枝上經干燥而成。色紫紅﹐略透明。經加工提煉即成蟲膠片﹐可供制造涂料(即泡立水)﹑唱片及絕緣材料等用。又稱紫膠。
俗稱泡立水”。由蟲膠(紫膠蟲分泌的一種天然樹脂)溶于乙醇制得的清漆。具有干燥快、漆膜堅硬光亮、附著力好等特點。可用于機械設備,電器絕緣、木制品封閉隔離及木器家具的涂飾等。
1.猶言蟲龁鼠傷。
1.古地名。故址在今河南省封丘縣北。
1.春秋齊桓公不聽管仲的話﹐任用豎刁﹐專權亂政。桓公死﹐諸子爭立﹐陳尸三月不收﹐尸蟲流出戶外。事見《韓非子.十過》◇因以"蟲流"為死不得葬的典實。
1.沉香的一種。
1.指房屋或器物上涂飾鐫刻的圖案紋飾。
2.猶言蟲蝕。
1.蛛網。
1.傳說中的一種奇民怪俗。
依靠昆蟲傳粉的花。通常花大而明顯,顏色鮮艷,有芳香的氣味和甜美的花蜜;花粉粒較大,表面粗糙有花紋,富有黏性,容易黏附在昆蟲身上。大多數被子植物的花是蟲媒花。
1.《詩.召南.草蟲》"喓喓草蟲﹐趯趯阜螽。"鄭玄注"草蟲鳴﹐阜螽躍而從之。"后因以"蟲鳴螽躍"比喻固有的自然規律。
1.指桅莊稼的蟲類。
1.唐玄宗女壽安公主的小名。
2.詩詞中多指歌伎舞女。
1.指蛇和鳥。
2.泛指昆蟲和鳥類。
3.即蟲書。
4.泛指文字。
1.蟲類造成的災害。
1.中醫病名。舊謂人體寄生蟲可由寒濕氣郁結化成﹐故稱。
1.農業上害蟲潛伏﹑發生和活動的情況。農業工作者對此要做好蟲情的預報﹑預測工作。
1.蛆蟲之類。
2.蛆蟲體肥色白﹐常以喻美人面龐的豐腴白凈。
1.泛指各種人。
2.指歌伎舞女。
1.比喻戰死的兵卒。亦泛指死于戰亂者。
1.《藝文類聚》卷九十引晉葛洪《抱樸子》"周穆王南征﹐一軍盡化﹐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蟲為沙。"后因以"蟲沙猿鶴"稱戰死的將卒。
1.泛指蛇和其他蟲類。
2.喻指異族異類的人。
3.謂蟲蛇糾曲之狀。比喻曲折鉤連的書法。
1.泛指蛀蟲。
1.比喻古文字奇特的形狀。
1.《漢書.五行志中之下》"昭帝時﹐上林苑中大柳樹斷仆地﹐一朝起立﹐生枝葉﹐有蟲食其葉﹐成文字。"后因以為典。
1.對五代后唐莊宗時伶官朱國賓的蔑稱。
1.秦八體書之一。王莽變八體為六體。又名鳥蟲書。
2.謂蟲蝕過的痕跡像文字。
1.指古代的鳥蟲書。借指變化莫測﹑難以辨認的書體。
1.鳥蟲書。比喻無法認讀的字﹐借指外國文字。
1.蟲蝕霜損。指水旱之外﹐影響農業生產的兩大害。
1.蛛絲。
2.泛指其他蟲類吐的絲。
3.蠶絲。
1.猶言蟲蝕。
1.《莊子.庚桑楚》"唯蟲能蟲﹐唯蟲能天。"成玄英疏"鳥飛獸走﹐能蟲也;蛛網蜣丸﹐能天也﹐皆稟之造物﹐豈仿效之所致哉!"陸德明釋文"一本唯作雖……言蟲自能為蟲者﹐天也。"謂雖微小如蟲豸﹐都有適應自然的天性◇以"蟲天"指萬類競存的大自然。
1.傳說中的蟻王。當陽董昭之乘船過錢塘江﹐見一蟻浮短蘆上﹐遑遽往回﹐狀若畏死﹐昭之憐而救之。夜夢一烏衣人率隨從百馀來謝﹐自稱"仆是蟲王﹐不慎墮江﹐慚君濟活﹐君若有急難之日﹐當見告語。"后昭之因冤系獄﹐幸群蟻穴獄得脫。事見南朝宋東陽無疑《齊諧記.董昭之》。蟲王﹐晉干寶《搜神記》卷二十作"蟻中之王"。
1.謂蜘蛛布網。
2.指蜘蛛網。
3.蟲網網著。
1.傳說中的山名。
1.即蟲書。古文字書體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