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義同“倔”(juè),只用于“倔強”。
2.
名詞
(Jué)姓。
1.
梗戾,強硬不屈。參見“倔強”。
1.出自《鹽鐵論·論功》﹝尉佗﹞倔強倨敖,自稱老夫。
2.出自《魏都賦》假倔強而攘臂。
3.出自《唐國史補》是時劉元佐在大梁,倔強難制。
4.出自《清和先生傳》其倔僵不降者與強而不釋甲者皆為城旦舂。
5.出自《王徵君潢具舟城西同楚二沙門小坐柵洪橋下》詩楚雖三戶存,其人故倔強。
6.出自《醒世姻緣傳》這吳克肖老實倔僵,向主奉公。
7.出自《紅樓夢》薛蟠因伊倔強,將酒照臉潑去。
8.出自《日出》你這個人太驕傲,太倔強。
9.出自《芳草青青》妞妞倔犟地看著少尉。
10.出自《彩色的夜》照理說,這同時也該會懾服我的老排長--這位倔犟的副連長了吧。
2.
奇譎。參見“倔佹”、“倔奇”。
1.出自《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倔佹云起,嵚崟離摟。
2.出自《苕溪漁隱叢話前集·杜少陵四》其句雖拙,亦不失為倔奇也。
3.出自《日川會諸同年用韓昌黎園林窮勝事鐘鼓樂清時二句分韻得時字因效韓體》詩佳兒勝冠帶,字畫解倔奇。
4.出自《老柳一株腹裂二丈許而枝葉特茂詩以張之》形骸欲朽氣轉雄,一段倔奇狀可掬。
3.
特起貌。參見“倔起”。
1.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什佰之中。
2.出自《王命論》未見運世無本,功德不紀,而得倔起在此位者也。
3.出自《題籌筆驛》詩天地三分魏蜀吳,武侯倔起贊??謨。
4.出自《續資治通鑒·元明宗天歷二年》平章達錫濟素非勛舊,奴事都爾蘇,倔起宿衛,輒為右丞,俄陞平章。
4.
強健。
1.出自《山南鄭相公樊員外酬答為詩依賦十四韻以獻》滎公鼎軸老,烹斡力健倔。
1.見"啞口無言"。
不說話;無話可說一連串的問題,直問得他啞口無言。
1.無伴奏歌唱的舞蹈。
1.體操器械。用木頭或鐵制成,兩頭呈球形,中間較細,以便手握,因其形似鈴而無聲,故名。
隱語,話里藏著其他意思,可依據字面提示去猜破我這遺書中暗藏啞謎,你可緊緊收藏。比喻難以理解或猜測的事老夫人轉關兒沒定奪,啞謎兒怎猜破?
1.沉默;靜默。
1.象聲詞。搖櫓聲。
1.即瞎炮。在施工爆破中﹐因故沒能爆炸的炮。
2.炮彈因故未發射出炮膛或射出后不爆炸,也稱啞炮。
1.寂靜。
1.笑聲;笑貌。
1.沉默忍耐。
1.錦雞的謔稱。
1.沙啞滯澀。
1.猶沙啞。聲音低沉而不圓潤。
1.無聲。
2.聲音低沉沙啞。
1.嘶啞。
1.謂只以手勢和表情傳情達意。
1.低沉的笑聲。
1.笑聲。
1.啼聲嘶啞。
1.靜默無聲。
1.佛教語。喻指至愚不知解悟之人。
1.佛教語。指不知解悟的僧人。
1.形容方言聱牙難懂。
1.小兒語聲,借指小兒。
1.相揖而不作聲。
1.亦作"啞喑"。
2.陰沉;沉默。
1.舊體詩中稱聲韻低沉或冷僻字多的韻部。
1.宋雜戲名。
1.象聲詞。
1.象聲詞。多以摹狀鳥聲或人語嘈雜聲。
1.指因未能調試而棄置的古樂鐘。
2.喻指蘊藏的才識。
1.啞巴。
1.亦作"啞子吃黃連"。同"啞巴吃黃連"。
1.比喻有苦說不出。
1.同"啞巴吃黃連"。
1.見"啞子做夢"。
1.見"啞子做夢"。
1.亦作"啞子托夢"。亦作"啞子尋夢"。
2.比喻有話或苦衷說不出。
1.默坐。
1.穴位名。位于項正中線﹐入發際0.5寸﹐適當第一﹑二頸椎棘突之間。
1.指愚昧不悟的僧人。比喻不知禮數的人。
1.素來愛好。
2.敬詞●愛。
1.典雅深奧。
1.古代九種跪拜儀式之一。跪拜時先屈一膝﹐再屈一膝。
1.高雅的情懷。常用為敬詞。
1.從容安閑地行走。
1.戲曲名詞。清乾隆時﹐稱昆曲為"雅部"﹐以別于"花部"。
1.亦作"雅材"。
2.不同尋常的才智。
1.見"雅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