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人和動物的腿的下端,接觸地面支持身體的部分。
2.
名詞
物體最下部。
3.
名詞
剩下的廢料;沉淀的渣滓。
4.
名詞
正文后面添注的文字或詩詞中一些句子的末一字押的韻。
5.
名詞
舊時指跟體力搬運有關的。
6.
名詞
借指足球運動員。
7.
名詞
細小密集的痕跡。
1.
亦作“腳”。亦作“踋”。
2.
腳步;奔走;踐踏。
1.出自《虎跑泉》詩虎移泉眼趁行腳,龍作浪花供撫掌。
2.出自《贈劉禹玉》詩去年臥衡岳,聊憩四海腳。
3.出自《婚事》沙土地經過一夜一晌的風刮日曬,下午可經得起腳了。
3.
擔任傳遞、運輸的人及牲口。亦指搬運費。
1.出自《夔州論利害表》比及三年,漕運七百萬石,省腳三十余萬貫。
2.出自《文獻通考·田賦三》近者多是權要富豪,悉請留縣輔納,致使貧單之人,卻須雇腳搬載。
3.出自《征塵》吃吧,到家啦。喝完酒,吃點飯,我們就雇腳回家。
4.
謂拖住一腳。
1.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掩兔轔鹿,射麋腳麟。
5.
器具的支撐;東西的下端。
1.出自《南史·宋紀上·武帝》宋臺建,有司奏東西堂施局腳床,金涂釘,上不許。便用直腳床,釘用鐵。
2.出自《南齊書·五行志》巴州城西古樓腳柏柱數百年,忽生花。
3.出自《宿樊溪》詩扁舟橫江來,山腳系吾纜。
4.出自《兒女英雄傳》又有烏大爺的兄弟托誠村并兩三個少年,都在墻腳下把考籃聚在一處,坐在上面閑談。
5.出自《英雄島·大磴島是英雄的島》水已與岸腳相平,水汩汩響著。
6.
指植物的微根。
1.出自《齊民要術·黃衣黃蒸及蘗》盆中浸小麥,即傾去水,日曝之;一日一度著水,即去之。腳生,布麥於席上,厚二寸許。一日一唐,以水澆之,牙生便止。
7.
指物象的底部或尾部。
1.出自《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2.出自《褐山磯上港中泊》詩日腳看看雨,江心漸漸昏。
8.
指細密叢集的痕跡。
1.出自《智果寺觀東坡墨跡參寥泉》詩碑斷亂云封字腳,亭荒落葉覆泉心。
2.出自《西廂記》這鞋襪兒針腳兒細似蟣子。
3.出自《絕句》春衣裁剪罷,密葉間秾花;縫到鴛鴦處,行行線腳斜。
9.
殘渣;剩尾。
1.出自《秋夜歌》架上故裘破見肘,床頭殘酒傾到腳。
2.出自《詠物·遺篋》米欠煤逋貧士籍,針頭線腳女兒箱。
3.出自又如:下腳;泔腳;邊腳。
10.
幫手。
1.出自《水滸傳》那婦人專得迎兒做腳,放他出入。
11.
量詞。用于動物的腿。
1.出自《水滸傳》等了半晌,只見酒保提一腳羊肉歸來。
12.
人與動物腿的下端,接觸地面、支持身體和行走的部分。
1.出自《墨子·明鬼下》羊起而觸之,折其腳。
2.出自《獄中上書自明》昔司馬喜臏腳於宋,卒相中山。
3.出自《北征》詩見耶背面啼,垢膩腳不襪。
4.出自《水滸傳》林教頭,你也洗了腳好睡。
5.出自《寒夜》難道她沒有腳沒有眼睛,自己不會走路?
13.
量詞。用于腳踢的次數。
1.出自《儒林外史》楊執中惱了,把老嫗打了幾個嘴巴,踢了幾腳。
2.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舅太爺又狠狠的踢了兩腳。
1.東漢人王喬為葉縣令,數入朝,人不見其車騎。帝怪之,使人伺望,只見有雙鳧從東南飛來,俟其至,舉網捕之,但得雙舄(鞋子)而已。見《后漢書.方術傳上.王喬》◇因以"懸舄"﹑"懸履舄"稱縣令的行蹤。
1.險峻。
1.掛念,遠念。
2.想象,猜想。
1.天象。多指日月星辰。《易.系辭上》作"縣象"。
2.公布歷法。
1.處決后懸首示眾。
1.懸空瀉下。
1.掛念;擔心。
2.謂驚心。
1.提心吊膽。
1.凌空。
2.空虛,空洞。
1.遙遠貌。
2.惦念貌。
3.心情不安貌。
1.見"懸崖"。
1.見"懸崖峭壁"。
高而陡直的山崖懸崖峭壁。
1.同"懸崖峭壁"。
到了懸崖邊上勒住馬不再往前,比喻危險關頭及時醒悟回頭書生懸崖勒馬,可謂大智慧矣。
1.亦作"懸崕峭壁"。
2.陡峭的山崖。
1.比喻人至絕境,只能另作選擇,義無反顧。
2.指在緊急關頭,放下一切不管。
1.比喻形勢發展迅猛。
1.懸崖。
1.見"懸門抉目"。
2.古時城守的一種設備。
1.一種疑兵之計。
1.謂用招牌騙人,比喻名實不符。語本《晏子春秋.雜下一》"君使服之于內,而禁之于外,猶懸牛首于門,而賣馬肉于內也。"
1.懸念仰慕。
1.差異很大。
1.謂因掛念而抑郁于懷。
1.元﹑明﹑清時販賣鹽茶等,以若干斤為一引,按引課稅,其懸欠的稅稱懸引。
1.中醫病名。指水液停留于兩脅的水飲病。癥狀為一側或兩側胸腔積水,脅肋脹滿,氣短息促,咳吐疼痛。類似滲出性胸膜炎等病患。
1.遙應。
1.亦作"懸雍"。
2.小舌。
3.中醫病名。一生于會陰處,又名騎馬癰。一生于腭上,為初生小兒之癥。
4.以形容脈象。
1.見"懸癰"。
1.謂噴向空中。
1.見"懸疣附贅"。
1.比喻累贅無用之物。語本《莊子.大宗師》"彼以生為附贅縣疣,以死為決兝S福夫若然者,又惡知死生先后之所在!"
1.上鉤的魚。
2.《后漢書.羊續傳》"府丞嘗獻其生魚,續受而懸于庭;丞后又進之,續乃出前所懸者以杜其意。"后以"懸魚"指為官清廉。
3.佩帶魚符或魚袋。
4.鈴柄上的魚形飾物。
5.即魚板。懸于寺院中的魚形之板,擊之以報事。
1.謂辭官家居。
2.指致仕之年。即七十歲。
1.相距很遠。
1.謂停止奏樂。鑰,管樂器。
1.拖欠的租稅。責,"債"的本字。
1.曹操深愛梁鵠書法,破荊州時募求鵠,將鵠書懸于帳中,及以釘壁玩賞。見《晉書.衛恒傳》◇以"懸帳"形容書法精妙。
1.垂照,下察。
1.書法中稱豎畫的名詞之一。凡豎畫下端出鋒的,其鋒如針之懸,故稱"懸針"
2.蝌蚪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蟲四.蝌蚪》。
1.語本《詩.魏風.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后因以"懸猙素飡"喻無功受祿。
1.料想;預知。
1.謂定向懸掛。
1.謂寫字時臂肘空懸不著幾案。
1.語本《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公及邾師戰于升陘,我師敗績。邾人獲公胄,懸諸魚門。"后以"懸胄"為形容戰功顯赫之典。
1.比喻美目。
2.比喻太陽。
1.傾流而下;從高處下注。
1.上下牽連綴結。
1.從高處緣繩索而下。
2.牽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