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樹木向下彎曲。
2.
名詞
(Jiū)姓。
1.
樹木向下彎曲。
1.出自《次韻酬龔深甫》北尋五柞故未憖,東挽三楊仍有樛。
2.
引申為彎曲。參見“樛木”。
1.出自《耒耜經》自策額達於犁底,縱而貫之曰箭,前如楹而樛者曰轅。
3.
絞結;盤纏。
1.出自《儀禮·喪服》喪未成人者,其文不縟,故殤之绖不樛垂。
2.出自《乾元中同谷縣作歌》南有龍兮在山湫,古木巃嵸枝相樛。
3.出自《金粟冢中秋日燕集》詩團團青桂樹,枝葉相蜷樛。
4.
求;探求。
1.出自《文選·張衡〈思玄賦〉》黃靈詹而訪命兮,樛天道其焉如。
5.
蔓椒。
1.出自《廣雅·釋木》??,茱萸也
6.
見“樛嶱”。廣大貌。
1.出自《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君臣留歡娛,樂動殷樛嶱。
7.
見“樛嶱”。高峻貌。
1.出自《五丁峽》詩始過金牛驛,樛嶱已凌亂。
8.
姓。三國魏有樛尚。
1.出自《韓非子?難一》韓宣王問於樛留。
1.猶尊榮。
1.指《禮記》。《后漢書.祭祀志下》"古者師行平有載社主,不載稷也"南朝梁劉昭注"《周禮》為禮之經,而《禮記》為禮之傳。"
2.指禮書。
1.以禮祭祀。
1.按照禮節辭謝;辭謝。
1.禮遇和賞賜。
1.以禮相待。
1.禮治之道。
1.禮法。
2.猶禮文。指《周禮》﹑《儀禮》﹑《禮記》一類禮書。
1.道教謂禮拜北斗星君。亦稱"拜斗"。
1.猶禮法。禮儀法度。
2.彬彬有禮的儀表風度。
1.即使禮節過分,也不會受人責怪。意謂禮節還是不可欠缺。
1.禮贈助喪之物。
社會上通行的法紀和禮儀。
1.謂禮節容儀足以示范于人。
1.指禮法。謂禮之禁亂,猶防之止水。語出《禮記.經解》"夫禮,禁亂之所由生,猶坊止水之所自來也。"陸德明釋文"坊,本又作防。"
1.明清時知縣衙門辦理祭祀考試等事務的下屬機關。
1.謂禮儀之分限。
1.猶禮敬。
在莊重的場合或舉行儀式時穿的服裝。
1.指尚書省。
1.掌禮儀教化之官。
舉行慶祝典禮時放的煙火。
1.謂禮儀教化。
1.指為維護君臣上下等級秩序而建立的一套典章制度﹑禮儀教化遭到極大的破壞。
1.記載名位尊卑之書。
亦稱《小戴禮記》。儒家經典之一。為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相傳大都由孔子弟子及其后學所記,由西漢戴圣編纂。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儒家學說和文物制度的參考書。
1.按禮節交往;以禮應接。
1.指合乎禮儀的品行。
1.重禮儀之將領。
1.謂以禮相交接。
1.禮遇;以禮接待。
表示尊敬、祝頌、哀悼之類的各種慣用形式,如鞠躬、握手、獻花圈、獻哈達、鳴禮炮等。
做禮物的現金。
1.謂禮儀與禁制。
1.古代講禮節的經典,常指《儀禮》而言。
1.謂服喪完畢。
1.以合于禮儀的舉動表示尊崇。
1.天子所賜之酒。
1.尊重眷顧。
1.謂居百官之首,地位尊榮,至于極點。
1.禮敬和賜與。
1.禮贈之物。
1.禮節和音樂。古代帝王常用興禮樂為手段以求達到尊卑有序遠近和合的統治目的。
1.送財物行賄。
2.猶財禮。
1.謂禮法與刑律。
1.以禮羅致。
言語動作謙虛恭敬的表現有~ㄧ講~ㄧ~待人。
1.謂君子循行的禮儀之道。語本《孟子.萬章下》"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
2.指孝友的門族。
1.指國家的禮籍和君王的策命。
2.指禮聘與任命。
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