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嫉妒,憎恨。
2.
動詞
害怕。
3.
動詞
認為不適宜而避免。
4.
動詞
戒除。
5.
名詞
(Jì)姓。
1.
亦作“坖”。
2.
猜忌;嫉妒。
1.出自《左傳·襄公十四年》君忌我矣,弗先,必死。
2.出自《抱樸子·漢過》干時率皆素餐偷容,掩德蔽賢,忌有功而危之,疾清白而排之。
3.出自《新唐書·張九齡傳》李林甫無學術,見九齡文雅,為帝知,內忌之。
4.出自《春雨堂隨筆》古今忌才,雖曲藝亦然。
3.
顧忌;忌憚。
1.出自《左傳·昭公十四年》己惡而掠美為昏,貪以敗官為墨,殺人不忌為賊。
2.出自《射雉賦》忌上風之餮切,畏映日之儻朗。
3.出自《巫山》詩山高虎狼絕,深入坦無忌。
4.出自《西楚都彭城論》乃者項王之所忌,唯漢王也。
4.
禁忌;忌諱。
1.出自《易·夬》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2.出自《文心雕龍·論說》故其義貴圓通,辭忌枝碎。
3.出自《醒世恒言·灌園叟晚逢仙女》那紅衣最忌的是酒,才沾滴點,其色便改。
4.出自《矛盾論》研究問題,忌帶主觀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5.出自《廣韻·志韻》忌,止也。
5.
戒除。
1.出自如:忌煙;忌酒。
6.
舊時謂君王去世或親亡之日。
1.出自《老學庵筆記》太祖開國,雖追贈僖祖以下四廟,然惟宣祖昭憲皇后為大忌,忌前一日不坐。
7.
語助詞。
1.出自《詩·鄭風·大叔于田》叔善射忌,又良御忌。
8.
憎惡;怨恨。
1.出自《詩·大雅·瞻卬》舍爾介狄,維予胥忌。
2.出自《國語·晉語三》晉君大失其眾,背君賂,殺里克,而忌處者,眾固不說。
9.
特指趨避習俗或迷信認為不祥的事物。
1.出自《周禮·地官·誦訓》掌道方慝,以詔辟忌,以知地俗。
2.出自《后漢書·張奐傳》﹝武威﹞俗多妖忌,凡二月、五月產子及與父母同月生者,悉殺之。
3.出自《醒世恒言·施潤澤灘闕遇友》呸!自己是老看蠶,到忘記了這取火乃養蠶家最忌的。
4.出自《紅樓夢》彼時正月內,學房中放年學,閨閣中忌針黹。
10.
指行事不吉利的日子。參見“忌諱”。
1.出自《齊民要術·種谷》種之不避其忌,則多傷敗。
1.絢麗的云彩。
2.云狀花紋。
1.云形紋飾。
1.云氣四起。比喻盛多。
1.高臥于云霧繚繞之中。謂隱居。
1.輕柔飄灑似云霧的帷幄。
2.云霧似的四合帷幕﹐狀如宮室。借指殿廷。
3.狀如帳幔的云。
1.高樓。
2.指漢成帝時的三云殿。
3.隱者或出家人的居處。
1.云霧遮掩的村塢。
1.亦作"云儛"。
2.翩翩而舞。
3.指輕盈的舞蹈。
1.見"云舞"。
1.云的色彩。
2.云氣﹑云彩。
3.景物﹐景色。
1.猶急馳﹐奔趨。
1.云和霧。
2.比喻令人煩惱之事。
3.有云霧狀底紋的織物。
4.指有云霧狀底紋的紙張。
1.茶名。產于高山﹐多接觸云霧﹐故稱。
1.見"云溪"。
1.宋代隱士種放的別號。
1.繡鞋。
2.仙道著的鞋子。
1.彩霞。
2.借指高空。
3.比喻遠離塵世的地方。
4.比喻百花。
5.像彩云一樣艷麗的圖案紋飾。 6.喻指文采。
1.高入云霄的大廈。
1.云朵間的縫隙。
1.白云鄉﹐白云聚集之所。指深山中道士修煉或高士隱居之所。
1.如云之翻卷飛馳。形容迅速。
1.祥云。表示吉祥的云彩。
1.高飛。
2.喻施展才能。
3.指行進迅速。
4.比喻四散。
1.指天氣由陰暗轉為明朗。常用以比喻怨憤﹑疑慮得以消除。
1.古管樂器。排簫的一種。
1.高聳入云的樓臺。
1.云端﹔高空。有時用指神話中的仙境。
2.形容閑散如云的心情。
1.比喻高遠的處世態度。
1.指女子作風輕浮﹐愛情不專一。
1.云起。
2.趁時奮起。
也作云蒸霞蔚”。云霧升騰霞彩燦爛。語出《世說新語·言語》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云興霞蔚?!焙笥靡孕稳萁k麗燦爛的景象。
1.形容隨從出行者之多。
2.喻迅捷。
3.猶廣布。
4.猶云游。
1.見"云行雨施"。
1.喻廣施恩澤。
1.語本晉陶潛《歸去來辭》﹕"云無心以出岫。"后因用"云岫"指云霧繚繞的峰巒。
1.云車。傳說中仙人的車駕。
2.帝王的車乘。
1.幽遠。
1.高山上的深洞。
1.見"云中雪"。
1.見"云迅"。
1.如云飛駛。形容其快。
1.濃黑的秀發。
2.借指美人。
1.云絲﹔云朵。
1.云霧茶。
1.猶云際。
2.高峻的山崖。
1.與云相接之處﹔高遠之處。
2.曲折的河岸。
1.亦作"云煙"。
2.云霧﹐煙霧。
3.比喻眾多。
4.比喻容易消失的事物。
5.比喻松林。 6.比喻揮灑自如的墨跡。
1.見"云煙過眼"。
1.登山屐。
1.云霧繚繞的山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