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同“擊”。
2.
“擊”的日本用簡體漢字。
1.協調贊助。
1.夜間的水氣。
1.夜間的水氣。
1.用蟹殼制成的酒杯。
2.蟹狀杯子。
1.把蟹肉和蟹黃塞在蟹殼內﹑涂上面粉制成的食品。又稱芙蓉蟹﹐俗名蟹匣子。
1.亦作"蟹籪"。
2.捕蟹之具﹐狀如竹簾﹐橫置河道之中以斷蟹的通路。
1.捕蟹的工具。
1.見"蟹斷"。
1.因蟹多造成的災害。
1.用來做菜或餡的蟹肉和蟹黃。
1.一種捕蟹的竹籠。
1.以捕蟹為業的漁家。
1.猶蟹斷。一種捕蟹的竹器。
1.亦作"蠏黃"。
2.螃蟹體內的卵巢和消化腺﹐橘黃色﹐味鮮美。
3.借指螃蟹。
4.見"蟹黃水"。
1.亦作"蠏黃水"。省稱"蠏黃"。
2.泰州(今江蘇省泰縣)客次井所出之水﹐可釀酒。
1.捕蟹時所用的燈火。
1.螃蟹的腿。喻指壞人的部下﹑仆從。
1.亦作"蠏螺"。亦作"蟹螺"。
2.高地『劉向《說苑.復恩》"臣笑臣鄰之祠田也,以奩飯與一鮒魚。其祝曰'下田洿邪,得谷百車,蟹堁者宜禾。'臣笑其所以祠者少,而所求者多。"《荀子.儒效》"解果其冠"唐楊倞注"蟹螺者宜禾,污邪者百車。蟹螺,蓋高地也。"清李調元《卍齋瑣錄》卷二"蟹螺者宜禾,蟹螺,高地也。《戰國策》蟹螺作歐寠。"一說,猶平正。
1.亦作"蠏匡"。亦作"蟹筐"。
2.蟹的背殼。亦泛指螃蟹。語本《禮記.檀弓下》"蠶則績而蟹有匡。"孔穎達疏"蟹有匡者,蟹背殻似匡,因謂蟹背作匡。"
1.見"蟹匡"。
1.謂捕蟹者紛集似浪潮。極言其多。
1.即蟹斷。
1.亦作"蟹螻"。
2.傴僂的借音。腰背彎曲。
1.亦作"蠏螺"。
1.螃蟹的眼睛。喻水初沸時泛起的小氣泡。
1.俗稱蟹子。又稱蟹寄生。幼體自生生活﹐成體寄生。形如小袋﹐突露在蟹的頭胸部與腹部交界處的腹面﹐其根狀分枝突起穿入蟹體全身各部分內﹐吸取養料。隨寄主分布于淺海。
2.即螃蟹。
1.捕蟹人臨時休息的簡易房屋。
1.地名。在今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西北海濱。
2.地名。在今江蘇省南京市西南。
1.俗稱蟹的腹部。雄者狹長﹐稱尖臍;雌者圓闊﹐稱團臍。
1.蟹螯的俗稱。
1.像螃蟹殼那樣灰而發青的顏色。
1.泉名。在今山西省永濟縣境內。
1.漁家。亦指漁村水鄉。
1.一種捕蟹的網。
1.見"蟹行文字"。
1.蟹爬行;如蟹橫行。
2.謂手指輪流彈琴。
1.即蟹行文。
1.舊稱歐美等國橫寫的拉丁語系的文字。
1.舊稱歐美各國的橫寫的拉丁語系文字。
1.即蟹行文。
1.即蟹行文。
1.亦作"蠏胥"。亦作"蟹蝑"。
2.蟹醬。
1.見"蟹胥"。
1.螃蟹的眼睛。比喻水初沸時泛起的小氣泡。
2.亦作"蠏眼"。茶的一種。
3.比喻微小的花苞。
1.指初沸的水。
1.螃蟹的爪。可入藥。
2.繪畫用的筆。以其形似蟹爪﹐故名。
3.菊花的一種。
1.即蟹奴。
1.咬緊牙齒。一種病態。
2.咬牙切齒。形容憤恨。
1.切齒相爭貌。
1.歇息。語本《爾雅.釋詁下》"棲﹑遲﹑憩﹑休﹑苦……齥﹑呬﹐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