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行禮表示敬意。
2.
動詞
見面行禮表示祝賀。
3.
動詞
恭敬地跟對方結拜成某種關系。
4.
動詞
〈敬〉用在自己的動作前,表示對對方的恭敬。
5.
動詞
拜訪。
6.
名詞
(Bài)姓。
7.
動詞
用一定的禮節授予某種名位或官職。
1.
表示恭敬的一種禮節。行禮時下跪,低頭與腰平,兩手至地。后用為行禮的通稱。
1.出自《書·顧命》授宗人同,拜,王答拜。
2.出自《荀子·大略》平衡曰拜。
3.出自《論語?子罕》拜下,禮也。
4.出自《寡婦賦》退幽於堂隅兮,進獨拜於床垂。
5.出自《二刻拍案驚奇》﹝滿生﹞見了丈人,便是納頭四拜,拜罷,長跪不起。
6.出自《死貓》他跪下,捧起兩手來,向這布袋拜了兩拜。
2.
順服;敬奉。參見“拜金主義”、“拜物教”。
1.出自《左傳·昭公十五年》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而遠于王室,王靈不及,拜戎不暇,其何以獻器。
2.出自《禮記·郊特牲》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
3.出自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天條書》自今真心悔改,不拜邪神,不行邪事,遵守天條。
3.
奏上;奉上。參見“拜表”、“拜疏”、“拜茶”。
1.出自《痛史》他卻也拜了一本,說:“賈似道賣國求榮,請速正法。”
4.
敬受。
1.出自《書·大禹謨》禹拜昌言曰:“俞!”
2.出自《晉書·太宗簡文帝紀》進位司徒,固讓不拜。
3.出自《新唐書·文藝傳上·杜甫》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
5.
拜謝。參見“拜恩”。
1.出自《論語·陽貨》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涂。
2.出自《呂氏春秋·察微》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
6.
拜謁;拜見。
1.出自《新婚別》詩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2.出自《紅樓夢》雨村尚未看完,忽聞傳點,報“王老爺來拜”。
7.
祝賀。參見“拜年”、“拜節”、“拜壽”。
1.出自《漁家傲》詞繡轂雕鞍來往鬧,閑馳驟,拜年直過燒燈后。
2.出自《帝京景物略·春場》正月元旦……夙興盧嗽,啖黍糕,曰年年糕。家長少畢拜,姻友投箋互拜,曰拜年也。
3.出自《燕子箋·購幸》有心來拜年,端午也不遲。
4.出自《過年》在堂屋里,把紅氈打開,鋪在蒲團上,大家互相磕頭作揖拜年。
5.出自《夢粱錄·正月》正月朔日謂之元旦……士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
6.出自《客中長至日偶成》詩鄰家聚飲分冬酒,稚子來需拜節錢。
7.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只有過年過節,由映芝領回去給婆婆拜年拜節,不過住一兩天便走了。
8.出自《北京人》這一次她又帶著自己的孫兒剛由鄉下來拜節。
9.出自《送李庭老歸河陽》詩時平獨往還,拜壽觴屢舉。
10.出自《紅樓夢》你明兒來拜壽,打算送什么新鮮物兒?
11.出自《南歸》母親不住的催我,快攏攏頭,換換衣服,下樓去給父親拜壽。
8.
敬詞。參見“拜托”、“拜書”、“拜讀”。
1.出自《報任少卿書》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
2.出自《淳化閣帖·晉中書令王洽書辱告帖》還白不具,王洽再拜。
3.出自《〈友鷗堂集〉序》同學弟成都費錫璜拜撰。
9.
通過某種儀式結成某種關系。
1.出自《清平山堂話本·風月相思》二人拜為兄妹。
2.出自《慰問袋》你打了勝仗回來,這孩子一定拜你作干爸爸。
10.
授官;封爵。
1.出自《漢書·爰盎傳》上拜盎為泰常,竇嬰為大將軍。
2.出自《高驪世次》長興三年,權知國事王建,遣使朝貢,明宗拜為王。
3.出自《珍珠船》漢雍仲進南海香,拜洛陽尉,時號香尉。
4.出自《串龍珠》下官徐達,元室為臣,官拜徐州正堂。
11.
拔掉。
1.出自《詩·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拜。
12.
植物名。即灰菜。
1.出自《爾雅·釋草》拜,蔏藋。
13.
姓。元有拜住、拜延。見《元史》本傳。
1.出自《續通志?氏族略七》拜,見《姓苑》。宋拜瑚,舉茂才。元拜都,舉進士。明拜禮,嘉靖舉人。又江南山陽有拜氏。
1.居于山穴。
1.見"繡褓"。
1.亦作"繡葆"。
2.覆裹嬰兒的繡被。
1.繡花的褥墊。
2.明清官服的前胸及后背,綴有補子,以金線或彩線繡成鳥獸圖像,標志品級高下,謂之繡補。參閱《清會典事例.禮部.冠服》。
1.宋代用五色龍鳳圖形裝飾的餅茶。
1.猶繡腑。
1.見"繡床"。
1.刺繡。
1.色彩錯雜如繡。
1.亦作"繡房"。
2.華麗的房舍。舊多指青年女子居室。
1.用彩線刺繡的衣服。古代貴者所服。
2.《漢書.百官公卿表上》"侍御史有繡衣直指,出討奸猾,治大獄,武帝所制,不常置。"后以"繡服"指侍御史。
1.漢武帝天漢二年遣直指使者暴勝之等衣繡衣,杖斧持節,至各地巡捕群盜。見《漢書.武帝紀》◇遂以"繡斧"指皇帝特派的執法大員。
1.唐李白《冬日于龍門送從弟令問之淮南覲省序》"﹝令問﹞常醉目吾曰'兄心肝五臟皆錦繡耶?不然,何開口成文,揮翰霧散?'"后遂用"繡腑"比喻才華出眾﹑文辭華麗。
1.亦作"繡閣"。
2.猶繡房。女子的居室裝飾華麗如繡,故稱。
1.指刺繡勞動。
1.即木瓜。橢圓形,成熟時皮色由青轉紅,色彩如繡,故名。有香氣,可供觀賞或食用,亦可入藥。
1.猶繡房。指女子所居裝飾華麗的閨房。
1.《類說》卷四引《玉箱雜記》"曹植七步成章,號繡虎。"繡,謂其詞華雋美;虎,謂其才氣雄杰◇遂以"繡虎"稱擅長詩文﹑詞藻華麗者。
1.亦作"繡戶"。
2.雕繪華美的門戶。多指婦女居室。
3.指富戶。
1.亦作"繡花"。
2.用彩線在織物上刺成花紋圖案等。
又稱刺繡服裝”。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服裝的一種。是在服裝的一定部位用絲、毛、金屬或其他質地的紗線,手繡或機繡出設計好的圖案。主要工藝有彩繡、拉繡、十字繡、貼線繡、珠繡、閃光片繡等。女裝多用雅致的花卉紋樣;男裝多用有規則的幾何紋樣;童裝選用幽默、活潑的卡通紋樣。成人服裝常采用本色線或同類色線,童裝多用彩繡。
1.比喻徒有外表而無真才實學的人。
1.用彩色絲繡成的畫圖。三國時吳主孫權之趙夫人能在方帛上刺繡,作列國五岳﹑河海﹑城邑﹑行陣的畫圖。時人謂之針絕。見晉王嘉《拾遺記.吳》。
1.比喻文辭華麗。
1.山名。在今陜西省臨潼縣驪山上,有東繡嶺﹑西繡嶺。以山勢高峻,如云霞繡錯,故名。
1.唐宮名。舊址在今河南省陜縣。唐高宗顯慶三年建。見《新唐書.地理志二》。
1.繡花的袋子。
2.比喻博學而文詞豐富者。
1.亦作"繡女"。
2.從事刺繡的婦女。
3.泛指少女。
4.指封建時代備選為妃嬪宮女的少女。
1.指田間的土埂和水溝。因其交錯如文繡,故稱。
傳奇劇本。明代徐霖作。一說薛近兗作。取材與唐代白行簡傳奇小說《李娃傳》。與元代石君寶和明代朱有fd6e5腦泳紜肚江池》為同一題材。寫妓女李亞仙和鄭元和的愛情故事,但與其他劇本不同的是增添李剔目毀容勸鄭苦讀的情節。近代許多劇種有此劇目。
1.猶繡口。
1.語出唐李賀《浩歌》"買絲繡作平原君,有酒惟澆趙州土。"后以"繡絲"為對人表示崇敬之典。
1.裝飾華麗的門。
1.古代食品名。肉丸子。
1.彩色繡花的絲織品或衣服。
本指用絲線刺繡而成的佛像或人像。明清以來通俗小說流行,書首或卷首、回首常附雕版印刷的(后也有石印的)線描人物圖像,也稱繡像”。
1.即繡補。明清官吏的補服前胸及后背綴有金線或彩線繡的鳥獸圖像,故名。
1.華筵。
1.彩繡的絲綢衣服。古代貴者所服。今多指飾以刺繡的絲質服裝。
2.見"繡衣直指"。
1.見"繡衣直指"。
1.即繡衣直指。
1.即繡衣直指。
1.即繡衣直指。
1.亦作"繡梓"。
2.精美的刻版印刷。古代書版以梓木為上,故稱。
1.猶刺繡。
1.長袖和被巾。
戴在袖子上的標志糾察戴有袖標。
1.謂秘密送達。
1.見"袖椎"。
1.置名刺于袖中,以備拜謁時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