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憂患。
2.
動詞
煩勞;使受累。
3.
動詞
雜亂;混雜。
4.
動詞
污辱。
1.
憂慮。
1.出自《左傳·昭公六年》舍不為暴,主不慁賓。
2.
打擾;擾亂。
1.出自《戰國策·秦策三》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廟也。
2.出自《新唐書·韋弘景傳》再遷吏部侍郎,銓綜平序,貴幸憚其嚴,不敢慁以私。
3.出自《上相府書》宜竭罷駑之力,畢思慮,治百姓,以副吾君吾相於設官任材、休息元元之意,不宜以私慁上,而自近於不敏之誅。
3.
雜亂;混雜。
1.出自《文心雕龍·議對》仲舒之對……煩而不慁者,事理明也。
2.出自《管城新驛記》蘧廬有甲乙,床帳有冬夏,庭容牙節,廡臥囊橐,示禮而不慁也。
3.出自《稷下賦》泥沙漲者其泉慁,莨莠茂者其谷蕪。
4.出自《黃粱夢》混沌初分,生人廝慁,誰持論?
5.出自《兩般秋雨庵隨筆·致趙秋舲書》加以蠻方慁廁,下邑周旋,勞心極絀之度支,蒿目無情之牒牘,俗塵斗撲,雅韻云消。
4.
污辱。
1.出自《禮記·儒行》不慁君王,不累長上,不閔有司。
2.出自《新唐書·元結傳》天寶十二載舉進士,禮部侍郎陽浚見其文,曰:“一第慁子耳,有司得子是賴!”果擢上第。
1.謂因喧嚷而暴露。
1.歡呼喧鬧。讙﹐通"歡"。
1.喧嘩叫鬧。
1.歡呼趨奉。讙﹐通"歡"。
1.喜悅貌。讙﹐通"歡"。
1.傳說中的山名。
2.使山中喧鬧。
1.見"讙笑"。
1.歡呼歌舞。讙﹐通"歡"。
1.亦作"讙哾"。
2.歡笑。讙﹐通"歡"。
3.大聲嘲笑﹐公然恥笑。
1.指喧鬧的琴聲。
1.謂眾口嘈雜地傳說。
1.猶歌謠。
1.歡樂地迎接。讙﹐通"歡"。
1.歡樂愉快。讙﹐通"歡"。
1.見"歡噪"。
1.大聲喧嘩。
1.喧鬧﹔喧噪。
1.見"歡朱國"。
1.回答別人的請安。
1.歸而報知,還告。
2.答復的話語;回言。
3.回復童顏;恢復年輕。
1.回答別人的跪拜敬禮而下拜。
報答;回報。
歸還借款的本金~付息。
1.《南史.江淹傳》"又嘗宿于冶亭,夢一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吾有筆在卿處多年,可以見還。'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以授之。爾后為詩絶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后以"還筆"為才盡之典。
1.皇帝回駕。
1.避讓貌。辟,通"避"。
2.攝政者把權力交還給帝王。
1.回避。
1.歸還玉璧。戰國時,秦昭王以強凌弱,聲稱以十五城換趙國新得到的和氏璧。藺相如奉璧入秦,秦王得璧之后,無意踐諾。藺相如智賺秦昭王,使和氏璧歸還趙國。事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敬辭。稱歸還原物或辭謝饋贈之物。
1.見"還飆"。
1.猶回馬。
1.回師。
2.倒戈,反正。
3.交還兵權。
1.回波,回流。
1.歸還。
1.回身而走。
1.策杖而歸。
2.指還歸時需帶的手杖等行裝。
1.猶償還。
1.返回朝廷。
1.返潮。
2.比喻某種錯誤思想一度消匿后又重新出現。
1.回車;車子返歸。
2.環車,繞車。
1.猶雪恥。
1.酬答。
1.恢復原來的地位。
2.回到人性本初純真的狀態。
1.回復到原來的淳樸狀態。
1.謂回復到原來的淳厚古樸的狀態。
1.謂回復到原來的淳厚樸實的狀態。
1.同"還淳反樸"。
1.同"還淳反樸"。
1.同"還淳反樸"。
1.答復。
2.酬答,報答。
1.唐裴度一日游香山寺。有一婦人借得三條玉帶﹑一條犀帶,準備賄賂權貴,營救獲罪的父親,結果遺失寺中。裴度得而還之。事見唐丁用晦《芝田錄》。元關漢卿據此撰有《裴度還帶》雜劇◇以"還帶"表示歸還珍貴的失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