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曲折,環繞,旋轉。
2.
動詞
從別處到原來的地方;還。
3.
動詞
掉轉,回轉。
4.
動詞
回報,答復。
5.
動詞
回稟,稟告。
6.
動詞
謝絕(邀請);退掉(預定的酒席等);辭去(伙計、傭工)。
7.
量詞
指事情、動作的次數。
8.
量詞
說書的一個段落,章回小說的一章。
9.
名詞
回族。
10.
名詞
(Huí)姓。
11.
動詞
趨向動詞。用在動詞后面,表示人或事物隨動作從別處到原處。
12.
動詞
放在另一動詞后做補語,表示從不利狀態到有利狀態。
1.
亦作“囘”。亦作“囬”。
2.
環繞;包圍。
1.出自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雄牝城》營軍趣舍,毋回名水。
2.出自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五名五恭》出則擊之,不出則回之。
3.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謂陳軫章》齊宋攻魏,楚回雍氏,秦敗屈丐。
3.
掉轉,轉到相反的方向;扭轉,改變事物的發展方向。
1.出自《楚辭·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2.出自《長干行》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
3.出自《潮州修韓文公廟記》故公之精誠,能開衡山之云,而不能回憲宗之惑。
4.出自《池北偶談·談藝三·燭雛》以滑稽回人主之怒,皆自晏子語得來。
4.
還,返回。
1.出自《論衡·恢國》民饑于谷,飽于道德,身流在道,心回鄉內。
2.出自《鄭駙馬池臺喜遇鄭廣文同飲》詩燃臍郿塢敗,握節漢臣回。
3.出自《老殘游記》這時候,云彩已經回了山,月亮很亮的。
4.出自《東方》〔陸希榮〕只好尷尬地回到原來的位子坐下來。
5.
猶醒。指睡后覺來。
1.出自《攤破浣溪沙》詞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
2.出自《金瓶梅詞話》剛合眼一場幽夢,猛驚回哭到天明。
6.
收回。
1.出自《新唐書·李乂傳》若回所贖之貲,減方困之徭,其澤多矣。
7.
改變;變易。參見“回變”。
1.出自《三國志·魏志·鐘會傳》百姓士民,安堵舊業,農不易畝,市不回肆,去累卵之危,就永安之福,豈不美與!
2.出自《顏氏家訓·勉學》素怯懦者,欲其觀古人之達生委命,強毅正直,立言必信,求福不回,勃然奮勵,不可恐懾也。
8.
違逆;違背。
1.出自《詩·大雅·常武》徐方不回,王曰還歸。
2.出自《東坡志林·趙高李斯》二人之不敢請,亦知始皇之鷙悍而不可回也。
9.
邪,邪僻。
1.出自《詩·小雅·鼓鐘》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2.出自《東征賦》好正直而不回兮,精誠通於神明。
3.出自《周書·王羆傳》羆輕侮權勢,守正不回,皆此類也。
4.出自《太仆寺少卿杜士全授中憲大夫贊治尹》自非秉心不回,邦之司直,其可與于茲選哉!
10.
迷惑;擾亂。
1.出自《新語·輔政》眾邪合黨,以回人君。
2.出自《后漢書·種皓傳》富貴不能回其慮,萬物不能擾其心。
11.
迂曲;曲折。
1.出自《答張士然》詩回渠繞曲陌,通波扶直阡。
12.
偏向,回護。
1.出自《國語·晉語八》且秦楚匹也,若之何其回於富也。乃均其祿。
13.
遷就;順從。
1.出自《酉陽雜俎續集·支諾皋下》阿措來言曰:“諸女伴皆住苑中,每歲多被惡風所撓,居止不安,常求十八姨相庇。昨阿措不能依回,應難取力。處士倘不阻見庇,亦有微報耳。”
14.
回避,避讓。
1.出自《新序·雜事》外舉不避仇讎,內舉不回親戚。
2.出自《新唐書·蕭仿傳》〔琢〕俄起為壽州團練使,仿劾奏琢無所回,時推其直。
15.
交易。買進。
1.出自《初刻拍案驚奇》兩人一同上酒樓來,陳大郎便問酒保,打了幾角酒,回了一腿羊肉,又擺上些雞魚肉菜之類。
2.出自《水滸傳》當下深、沖、超、霸四人在村酒店中坐下,喚酒保買五七斤肉,打兩角酒來吃。回些面來打餅。
3.出自《老殘游記》因強盜都有洋槍,鄉下洋槍沒有買處,也不敢買,所以從他們打鳥兒的回兩三枝土槍。
16.
答復;回稟;告訴。
1.出自《二刻拍案驚奇》日后他來通消息時,好言回他。
2.出自《奈何天·逼嫁》你為甚么不當面回他?
3.出自《故事新編·奔月》回老爺,”王升說,“太太沒有到姚家去。
4.出自《趙閻王》去回排長王老爺,就說沒什么大事。
17.
一方對另一方的行為舉措給以相同形式的回報,均謂之回。參見“回禮”、“回電”、“回嘴”。
1.出自《水滸傳》眾囚徒見宋江有面目,都買酒來與他慶賀。次日,宋江置酒食與眾人回禮。
2.出自《儒林外史》那秀才遞上帖子,拜了下去。余大先生回禮,說道:“年兄莫不是尊字玉輝的么?”
3.出自《金粉世家》燕西見她一笑,不由心里撲通一跳。心想,她認得我嗎?手舉起來,扶著帽子檐,正想和人家略略一回禮。
4.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自己打個電報到京里去問,卻沒有回電。
5.出自又如:我候在電話機旁,等他回電。
6.出自《儒林外史》楊執中罵他,他還睜著醉眼混回嘴。
7.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那姨娘聽了這話,便回嘴說:“別人干了壞事,偷了東西,太太犯不著連我也罵在里面!”
8.出自《入伍后·我的小學教育》你一回嘴,情形準糟。
18.
請示;詢問。
1.出自《紅樓夢》鳳姐兒……想起什么事來,就叫平兒去回王夫人。
2.出自《老殘游記》進得店去,茶房便來回道:“客人,用什么夜膳?”
19.
辭謝;拒絕。參見“回絶”、“回覆”。
1.出自《二刻拍案驚奇》子中笑道:“……聞舍人因為自己已有姻親,〔聘物〕不好回得,乃為敝友轉定下了。”
20.
與一字連用,指短時間。猶會兒。
1.出自《金瓶梅詞話》西門慶和婆子,一遞一句,說了一回。
2.出自《紅樓夢》寶玉忙收了單子。大家又說了一回閑話兒。
3.出自《老殘游記》話說老殘與申東造議論玉賢正為有才,急於做官,所以喪天害理,至于如此,彼此嘆息了一回。
21.
量詞。次。
1.出自《柳》詩今古憑君一贈行,幾回折盡復重生。
2.出自《送張公儀宰安豐》詩雁飛南北三兩回,回首湖山空夢亂。
3.出自《兩地書·致許廣平四》這回要先講“兄”字的講義了。
22.
回族。參見“回回”。
23.
姓。明有回滿住。見《明史·孝義傳序》。
1.出自《廣韻?灰韻》回,姓,古賢者方回之后。
24.
亦作“廻”。亦作“逥”。
25.
旋轉;翻轉。
1.出自《報任少卿書》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
2.出自《詠舞詩》從風回綺袖,映日轉花鈿。
3.出自《大鵬賦》左回右旋,倏陰忽明。
4.出自《紅樓夢》盼纖腰之楚楚兮,風回雪舞。
26.
運轉;循環。
1.出自《呂氏春秋·季冬》是月也,日窮於次,月窮於紀,星回於天。
2.出自《贈劉琨》詩天地盈虛,寒暑周回。
27.
重復某種動作或重現某種現象。
1.出自《齊民要術·作酢法》回酒酢法: 凡釀酒失所味醋者,或初好后動未壓者,皆宜回作醋。
2.出自《小滄浪筆談》澗草回新綠,巖松發古春。
28.
環繞;圍繞。
1.出自《博物志》始皇陵在驪山之北,高數十丈,周回六七里。
2.出自《龍池篇》靈沼縈回邸第前,浴日涵春寫曙天。
3.出自《金陵》詩地擁金陵勢,城回江水流。
29.
曲折,迂回。
1.出自《野老》詩野老籬邊江岸回,柴門不正逐江開。
2.出自《將至京》詩平原獨茫茫,道路回且長。
3.出自《小滄浪筆談》湖平鏡揩,城回帶曲,野氣沈村,林煙隱屋。
4.出自《送陶子之淮上》詩楊子東逥通白下,彭城北望枕黃流。
30.
迂回難行。
1.出自《淮南子·氾論訓》夫五行之山,固塞險阻之地也,使我德能覆之,則天下納其貢職者回也。
31.
避讓;回避。
1.出自《晉書·熊遠傳》時尚書刁協用事,眾皆憚之。尚書郎盧??將入直,遇協於大司馬門外。協醉,使??避之,??不回。
2.出自《諫靈駕入京書》赴湯鑊而不回,至誅夷而無悔。
32.
改易;轉變。
1.出自《北史·骨儀傳》開皇初,為御史,處法平當,不為勢利所回。
2.出自《隋唐嘉話》梁公夫人至妒……夫人執心不回。
3.出自《郎潛紀聞》公退草疏,置之懷,閉閣自縊,冀以尸諫回天聽也。
33.
收回成命。
1.出自《詣蔣公》補吏之召,非所克堪;乞回謬恩,以光清舉。
2.出自《為范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矜臣所乞,特回寵命。
3.出自《為韋相公讓官表》伏乞特回所授,以示至公之道,天下幸甚。
34.
謂把所得的封贈呈請改授他人。
1.出自《隋書·李敏傳》樂平公主之將薨也,遺言於煬帝曰:“妾無子息,唯有一女;不自憂死,但深憐之。今湯沐邑,乞回與敏。”帝從之。
2.出自《大唐新語·舉賢》〔李大亮〕言於太宗曰:“臣有今日之榮貴,乃張弼之力也,乞回臣之官爵以復之。”太宗即以弼為中郎。
35.
追述,回憶。
1.出自《北史·恩幸傳·王仲興》后與領軍于勁參機要,因自回馬圈侍疾及入金墉功,遂封上黨郡開國公。
36.
邪,邪惡。參見“迴邪”。
1.出自《新語·至德》心煩者,則刑罰縱橫而無所立;身勞者,則百端回邪而無所就。
37.
量詞。表示動作的次數。
1.出自《同劉二十八哭呂衡州兼寄江陵李元二侍御》詩遙想荊州人物論,幾回中夜惜元龍。
2.出自《對酒》詩陳留春色撩詩思,一日搜腸一百回。
3.出自《劉知遠諸宮調·知遠別三娘太原投事》當此李洪義,遂側耳聽況兩逥三度。
4.出自《氣英布》今番且過,這回休再動干戈。
38.
副詞。相當于“再”“又”“復”。
1.出自《敦煌變文集·葉凈能詩》須臾,捕賊官及捉事所由等,齊到凈能院內,問:“煞人道士何在?”凈能于房內報之:“在此,官人何必??(匆匆)……”官人回問,康太清啟言官人曰:“在氈底一人。”
2.出自《劉知遠諸宮調·知遠投三娘與洪義廝打》嬌聲重問:“我兒別后在和亡?”回告劉郎:“但對奴家聞早說。”
39.
旋轉;回旋。
1.出自《詩·大雅·云漢》倬彼云漢,昭回于天。
2.出自《江賦》圓淵九回以懸騰,湓流雷呴而電激。
3.出自《重修鳳山臺記》夫氣回于天,蘊于地,匯于下,止于高。
40.
指周圍,四圍。
1.出自《三輔黃圖·咸陽故城》興樂宮,秦始皇造,漢修飾之,周回二十余里,漢太后居之。
2.出自《水滸傳》周回一遭野水,四圍三面高崗。
41.
指變換方向、位置等。
1.出自《醉翁亭記》峰回路轉,有亭翼然。
42.
引申為屈服、委屈或冤屈。參見“回遠”、“回從”、“回枉”。
1.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東道少回遠,而大軍行水草少,其勢不屯行。
2.出自《薛公神道碑》雖河塞回遠,必克期如合符。
3.出自《明史·曹文詔傳》此行也,道路回遠,將軍甚勞苦。
43.
指轉賣。參見“回易”。
1.出自《粉蝶兒·牛訴冤》曲好材兒賣與了鞋匠,破皮兒回與田夫。
44.
量詞。樁;件。
1.出自《東方》老王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把臉一抹,哈哈大笑。
2.出自《一個中國姑娘》我看到了許許多多新鮮可愛的東西,有些我從來沒有看見過,有些我在法國看見過,可是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45.
量詞。小說的一章叫一回。
1.出自如: 《紅樓夢》第八回。
46.
掉轉;返回。
1.出自《楚辭·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2.出自《隴西行》窮谷是處,考盤是營;千金不回,百代傳名。
3.出自《敦煌變文集·秋胡變文》未及行至路傍,正見采桑而回。
4.出自《老殘游記》車子就放在驢子旁邊,人卻倒回走了數十步。
1.猶滿。
1.平坦廣遠。
2.謂平庸浮淺。
3.浸蝕剝落。
1.謂平坦廣闊的草原。
1.漢時都城長安城門之一。又稱"便門"。
2.春秋時吳國城門名。在今江蘇省吳縣。吳王闔閭始筑城,四面八門,北面為齊平二門。相傳伍子胥伐齊,曾率大軍由此門出,故稱平門。見唐陸廣微《吳地記》。
1.明中葉以后江南征收田賦的計稅單位。參見"平米法"。
2.按公平合理的價格出售的米糧。
3.指平方米。
1.古代天子郊祭及臨軒,皇太子侍祭,王公﹑大臣等助祭時戴的冠冕。
波面是一系列相互平行的平面的波。在離點波源較遠處,沿波的傳播方向取一局部范圍來看,在這范圍內的波面都是平行的,這樣的波可近似看成平面波。如射到地面的太陽光波可看成平面波。
坐標系的一種。在平面上取一定點o,稱為極點,由o出發的一條射線ox,稱為極軸。對于平面上任意一點p,用ρ表示線段op的長度,稱為點p的極徑或矢徑,從ox到op的角度θε[0,2π],稱為點p的極角或輻角,有序數對(ρ,θ)稱為點p的極坐標。極點的極徑為零,極角不定。除極點外,點和它的極坐標成一一對應。
見歐幾里得幾何”(927頁)。
1.平視;正視。
坐標系的一種。在平面上取兩條互相垂直的數軸,它們的交點o為公共原點,兩條數軸的長度單位相同。其中水平的數軸ox稱為x軸或橫軸,鉛直的數軸oy稱為y軸或縱軸。設平面上任意一點p在x軸和y軸上的射影分別為m、n,則有向線段om和on的數量x和y分別稱為點p的橫坐標和縱坐標,有序數對(x,y)稱為點p的直角坐標。
1.古人用以倚憑身體的矮桌幾。
1.用武力鎮壓消滅。
普通的民眾;老百姓平民百姓|平民階層|平民與貴族。
1.指貧苦人民聚居的地方。
1.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提出的口號。這個口號在當時具有反封建的積極意義,但實際上還只能是提倡城市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的文學。
2.指民間文學。《胡適文存》二集卷四收有《北京的平民文學》一文﹐介紹北京的民間歌謠。
1.又稱"貧民習藝所"。清末各省﹑縣官辦的手工業工場。收容無業貧民和部分罪犯從事紡織﹑制鞋﹑印刷﹑編制藤柳器具等勞動。辛亥革命后,平民習藝所成為各地官辦手工業的主要組織形式。抗日戰爭后已不再存在。
1.又譯"眾議院"。某些國家議會下議院的名稱。在英國,由于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分化和各等級利害的不同,議會于1343年開始分設上﹑下兩院,上院叫貴族院,下院叫平民院,是封建等級代表機關。平民院由郡和城市選出的騎士﹑商人等組成。在資產階級掌握政權后,平民院成為資產階級的代表機關。
1.猶言平視。
2.即比目魚。
1.猶平和。
1.平除危難。
歷法術語之一。如公歷中無閏日和夏歷中無閏月的年。公歷平年為365天,2月為28天。夏歷平年為12個月,全年354或355天。
1.見"平頭輦"。
1.猶安定,安寧。
1.謂緩聲慢歌。
1.露天礦場邊幫的水平部分。是臺階的要素之一。有上盤和下盤之分,臺階的上部水平面為上盤,下部水平面為下盤。同一平盤是某一臺階的下盤,而又是其相鄰下一臺階的上盤。
1.品評調配。
1.普通;平常。
2.均平;公允。
1.傾斜度不大的坡地。
2.古寺名。
1.見"平陂"。
1.平著鋪展開。
2.謂說話或寫文章平直地敘述出來。
指不加修飾,簡單、直接地敘述你講話老是平鋪直敘,怪不得人家不愛聽你說話。
1.即玄圃。《穆天子傳》﹑《淮南子.墬形訓》作"縣圃"。傳說為天神所居。清畢沅以為即甘肅張掖縣北之雞山。
2.平坦的園圃。
1.低平的田畦。
1.即今之天花板,古代也叫做"承塵"。
1.比喻地位或權力相等。
1.平和之氣。《管子·侈靡》"沮平氣之陽,若如辭靜。"尹知章注"言欲沮敗平和之陽氣,默至而無形聲如辭言之靜者。"一說,謂正氣。郭沫若等集校"'平氣'謂正氣。正氣方興,在上者每思有以'沮'之。"
2.謂使心平氣和。
3.又稱"恒氣"。推算節氣的一種方法。即把一個回歸年平分為二十四等分,對應二十四個節氣,節氣之間平均即得十五天多。我國古歷除清代頒行者外,都采用平氣。
1.田間的平坦小路。
1.唐至五代末所鑄錢幣的通稱。包括開元通寶﹑干封泉寶﹑干元重寶﹑大歷元寶﹑建中通寶等二十四種。見宋董逌《錢譜.平錢》。
1.平庸膚淺。
1.謂平反遣歸。
1.即咸陽橋,亦名西渭橋。
2.沒有弧度的橋。
1.公允而不偏于感情。
2.猶言衡量。
1.語本《后漢書.梁節王暢傳》"不意陛下圣德,枉法曲平,不聽有司,橫貸赦臣。"李賢注"曲法申恩,平處其罪。"后因以"平曲"謂不依法律而予寬大處理。
1.平坦的四通八達的大路。
1.權利平等,沒有大小之分。
1.指平泉莊。
1.唐李德裕游息的別莊。
1.比較評量。
中日甲午戰爭中的一次戰役。1894年9月,日軍萬余人分四路進攻朝鮮平壤。當時,守城清軍約兩萬人。馬玉fdb2!⒆蟊貴等率部頑強抵抗,左中炮陣亡。主帥葉志超率將士棄城而逃,平壤失陷。此后戰火燒向中國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