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毀壞。
1.
亦作“隓”。
2.
通“惰”。懈怠。
1.出自《韓非子·八奸》是以賢者懈怠而不勸,有功者隳而簡其業,此亡國之風也?!?/p>
2.出自《清邊郡王楊燕奇碑文》四十余年,或裨或專,攻牢保危,爵位已隮,既明且慎,終老無隳。
3.
毀壞;廢棄。
1.出自《老子》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2.出自《呂氏春秋·必己》合則離,愛則隳。
3.出自《華文閣待制知廬州錢公墓志銘》清河溢,隳城千丈。
4.出自《公移·牌》若一疏虞,是隳前功而招后罪也。
5.出自《民彝與政治》一夫作難,七廟以隳。
1.用讒言殺害。
1.中傷他人的口舌。
1.誹謗他人的書札。
1.猶言讒賊小人。
1.讒言。
1.猶讒毀。
1.誹謗中傷﹐挑唆慫恿。
1.邪惡奸佞。
2.指邪惡奸佞之人。
3.進讒陷害。
1.讒人。
1.誹毀冤屈。
1.奸詐妄言。
1.讒害誣陷。
1.亦作"讒?"。
2.攻訐爭吵。
1.謂因讒害而彼此產生仇怨。
1.見"讒間"。
1.猶讒害。
1.因進讒言而得寵幸的人。
1.讒邪兇惡。
1.說壞話毀謗人。亦指壞話﹐挑撥離間的話。
1.《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魯人有與曾參同姓名者殺人﹐人告其母曰'曾參殺人'﹐其母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又一人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投杼下機﹐逾墻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其母信之也﹐三人疑之﹐其母懼焉。"后因以為典實﹐謂讒言多﹐使人惑亂。
1.指讒毀他人的氣焰。
1.《詩.小雅.青蠅》﹕"營營青蠅止于樊﹐豈弟君子﹐無信讒言。"鄭玄箋﹕"蠅之為蟲﹐污白使黑﹐污黑使白﹐喻佞人變亂善惡也。"后以"讒蠅"比喻讒人。
1.讒言惡語。
1.讒毀和阿諛。
2.指好讒毀﹑阿諛之人。
3.讒毀﹑阿諛之言。
1.讒言。
1.誹謗中傷﹐殘害良善。
2.指好誹謗中傷殘害良善的人。
1.惡言中傷。
1.謂好以讒言誹謗他人。哳﹐切切私語之聲。
1.因讒毀而被放逐。
1.進讒言的兒子。
1.讒譖毀謗。
1.謂相互攻訐吵鬧。
1.見"讒?"。
1.軟弱怯懦,無所作為。
2.形容山巖嶙峋不齊。
3.形容動物或人消瘦露骨。
1.謂德行澆薄。
1.懦弱愚笨。
1.懦弱的人。
2.指病弱之人。
1.軟弱無能的婦女。
1.懦弱昏庸。
1.瘦弱的肌體。
1.謂淺陋低劣。
1.瘦弱。
1.柔弱的寡婦。
1.低劣鄙陋。
1.懦弱愚昧。
1.蒙昧無知。亦指蒙昧之輩。
1.怯懦軟弱。
1.鄙陋淺薄。
1.衰弱的身軀。
1.謂懶散無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