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干涸。
1.
水枯竭。
1.出自《禮記·月令》〔仲秋之月〕殺氣浸盛,陽氣日衰,水始涸。
2.出自《孟子·離婁下》茍為無本,七八月之閑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3.出自《漢書·公孫弘傳》山不童,澤不涸。
4.出自《原李耳載·潭險龍升》一日大風雷,有金龍從潭躍出,隨云而升,遺斗大鱗片,水漸涸。
5.出自《述懷》詩因為我有這不涸的,永遠不涸的流泉,在我深深的,深深的心澗之中繚繞。
2.
竭;盡。
1.出自《管子·牧民》錯國於不傾之地,積于不涸之倉,藏于不竭之府。
2.出自《七修類稿·義理·脾胃視聽》男子八八六十四歲,女人七七四十九歲,氣血既衰,耳目之聰明減矣;積日又久,氣血涸矣。故人至上壽,雖無疾病亦死。
3.
堵塞。參見“涸塞”。
1.出自《楚辭·東方朔〈七諫·謬諫〉》悲太山之為隍兮,孰江河之可涸。
4.
通“沍”。參見“涸凍”、“涸陰”。
1.出自《漢書·郊祀志上》春以脯酒為歲禱,因泮凍;秋涸凍;冬塞禱祠。
2.出自《遂初賦》薄涸凍之凝滯兮,茀溪谷之清涼。
3.出自《西京賦》其遠則九嵏甘泉,涸陰冱寒。
4.出自《雜詩》東壁正昏中,涸陰寒節升。
5.出自《晉書·文苑傳·王沈》東野丈人觀時以居,隱耕污腴之墟。有冰氏之子者,出自冱寒之谷,過而問涂。丈人曰:“子奚自?”曰:“自涸陰之鄉?!?/p>
5.
謂排干水。參見“涸漁”、“涸澤”。
1.出自《呂氏春秋·應同》夫覆巢毀卵則鳳凰不至,刳獸食胎則麒麟不來,乾澤涸漁則??龍不往。
2.出自《史記·孔子世家》丘聞之也,刳胎殺夭則麒麟不至郊,竭澤涸漁則蛟龍不合陰陽,覆巢毀卵則鳳皇不翔。
3.出自《文子·上仁》貪主暴君,涸漁其下,以適無極之欲,則百姓不被天和履地德矣。
1.傳說中的草名。
2.風中的枝條。
1.即鐵馬。懸掛在檐下的鐵片,風吹時撞擊有聲。
1.收集﹑聽取。
2.由傳聞而得知的消息。
1.亭子。
1.指庭院。
1.狂風和暴雷。
2.比喻威勢。
1.指快艇。
1.謂風尚人情有共同處。
1.道士的代稱。
1.謂充分透現出來。
2.風充分透入。
一個地方特有的自然環境(土地、山川、氣候、物產等)和風俗、習慣的總稱~人情 。
1.一個地方特有的地理環境和民間風習等的總稱。
1.多分布在一個區域或一個地方的植物。也叫地方性植物。
1.使動物或植物在新的生活條件下改變遺傳性,能在新的環境內生存﹑繁殖。
1.謂風卷物成團狀。
2.比喻鋒利。
3.比喻速度快。
1.《莊子.逍遙游》"﹝鵬﹞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后以"風摶"比喻仕途騰達。
1.傳說能日行千里的駱駝。
1.即女媧。傳說中的人類始祖,曾用黃土造人,煉石補天。
1.指江灣。
1.風度;豐采。
2.聲名威望。
1.風的威力。
2.指風發出威力。
3.指教育風化的聲勢﹑威力。
4.威勢。
5.猶威儀。
1.擋風的幃幔。
事物的特色(多指地方色彩)~小吃 ㄧ家鄉~ㄧ江南~ㄧ這首詩有民歌~。
1.見"風紋"。
1.亦作"風文"。
2.因風吹而成的水波紋。
1.同"風聞言事"。
1.謂古時御史等任監察職務的官員可以根據傳聞進諫或彈劾官吏。
2.泛指據傳聞向上檢舉官吏。
1.名望聲譽。
1.古代測風向的器具。
一個地方特有的景物。
1.風止息。
2.消息;情況。
3.風的聲息。
1.風俗習慣。
1.猶風帆,帆篷。
1.即風箱。
1.見"風弦"。
1.風紀法度。
2.古代御史掌糾彈百官﹐正吏治之職﹐故以"風憲"稱御史。
3.泛指監察﹑法紀部門。
4.莊嚴整飭;威風。
1.指監察執行法紀的官吏。
壓縮空氣而產生氣流的裝置。最常見的一種由木箱、活塞、活門構成,用來鼓風,使爐火旺盛。
1.謂風吹動。
1.指風聲。
①風的來向,如從東方吹來的風叫東風,從西北方吹來的風叫西北風。②比喻情勢看~行動。
指示風向的儀器,一般是安在高桿上的一支鐵箭,鐵箭可隨風轉動,箭頭指著風吹來的方向。
常設在機場的指示風向和大致表示風速的裝置。為懸于一定高度桿頂的圓錐形布袋。有風時風吹進袋口,使錐底指示風的去向;布袋的傾角愈小,表示風速愈大。袋上有紅白相間的條紋,便于空中飛行員和地面指揮員了解風向和風速。
測量風的來向的裝置。由風標和方位字標組成。風標頭部所指的方位即為風的來向。有的風向器通過機械或電磁裝置能直接顯示瞬時風向或指示出風向連續變化情況。
1.《詩.鄭風.風雨》"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云胡不瘳。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后遂以"風瀟雨晦"形容風急雨驟,天色昏暗。亦比喻形勢險惡。
1.指風聲。
1.有風的早晨。
1.風中的小竹。
1.猶言作風不正。
2.中醫學名詞。"六淫"之一。謂受外邪而感得風寒﹑風熱﹑風濕等癥。
1.指臺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