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風中的小竹。
1.見"商洛"。
1.亦稱"商頓"。
2.商,商臣,春秋楚成王太子,以東宮之卒圍成王,逼王自縊。冒,冒頓,匈奴頭曼太子,射殺頭曼自立。事見《左傳.文公元年》和《史記.匈奴列傳》◇以泛指叛臣。
1.泛指博戲。商枚,猜枚;弄色,擲骰子。
1.相傳商高宗武丁欲求賢輔,夢得傅說,遂使百官據所夢形象求諸天下,于傅巖得之。見《書.說命上》◇用為圣主求賢心切的典實。
1.猜謎。
1.商人。
1.商量。
1.秋末。
1.歌女。
1.秋花。
為交換或出賣而生產的勞動產品。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基本屬性。作為使用價值,一商品與另一商品有質的區別,能滿足人們不同的需要;作為價值,僅有量的不同,在等價的基礎上可以相互交換。商品的使用價值由具體勞動決定,價值則由抽象勞動所形成。不是勞動產品的水、空氣等自然物雖然對人有用,但不是商品;不是用來交換而直接由自己消費的產品,或為他人生產但不經過交換的產品,也不是商品。
同一商品在不同地區、不同季節、不同流轉環節(如購進與銷售,批發與零售)或因不同質量而形成的價格差別。有地區差價、季節差價、購銷差價、批零差價、質量差價等。差價的形成主要是因生產和流通的成本不同。
商品供給和社會需求之間通過價格的波動趨于平衡的規律。當商品供給大于社會需求時,市場價格下跌,引起供給減少,刺激需求;反之,需求大于供給時,價格上漲,又促使供給增加,抑制需求,從而供求趨向平衡。
商品之間的互換或出賣。包括物物交換和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
1.作為商品出售的糧食。
即糧食生產基地”。歷來以產糧為主,糧食商品率較高,能穩定地提供大量余糧的農業生產地區。一般具有較好的糧食生產條件和基礎,有較高的人均糧食占有量和較大的糧食增產潛力。如東北的松嫩平原、長江流域的兩湖平原等為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不是為自己使用,而是為交換和出賣而進行的產品生產。
1.商人的營業證。
1.商店。
1.古代傳說,湯之時七年旱,湯以五事(一說六事)自責,禱于桑林,立時得雨。見漢王充《論衡.明雩》◇用為典實。
1.秋氣。
1.鑲嵌。
1.指市場上的商品價格和供銷情況。
1.復姓『有商丘成。見《漢書.劉屈牦傳》。
在河南省東部、隴海鐵路線上。1950年設市。人口286萬(1995年)。是河南、山東、安徽三省物資重要集散地。市郊名勝古跡有文雅臺、三陵臺、八關齋、閼伯臺、壯悔堂、微子墓等。
1.秋天。古以五音配合四時,商為秋。商音凄厲,與秋天肅殺之氣相應,所以稱秋為商秋。
1.商討;斟酌。
1.亦作"商榷"。
2.商討;斟酌。
1.販賣貨物的人。
1.指商民所任之職事。
1.秋天。
1.山名。在今陜西商縣東。亦名商嶺﹑商阪﹑地肺山﹑楚山。地形險阻,景色幽勝。秦末漢初四皓曾在此隱居。
1.指商山四皓。
1.見"商山四皓"。
1.秦末東園公﹑綺里季﹑夏黃公﹑甪里先生,避秦亂,隱商山,年皆八十有馀,須眉皓白,時稱商山四皓。高祖召,不應◇高祖欲廢太子,呂后用留侯計,迎四皓,輔太子,遂使高祖輟廢太子之議。見《史記.留侯世家》。
1.見"商山四皓"。
1.指商山四皓。
1.象聲詞。
1.五音中的商音。
2.秋聲。
1.買賣貨物的場所。
1.即商紂王。紂亦寫作"受"。
1.猶言百姓。
1.商弦。
1.商鋪;商店。
1.秋季。
1.計算。
2.商業稅。算,賦算。
1.口頭商量。
1.商量討論。
1.為便利居民或過往行人購買商品而開的小商店。因其多設在象亭子的小屋中,故稱。
1.彼此商量并取得一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