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經過。
1.出自《論語·憲問》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門者。
2.出自《送蔡希魯都尉》詩身輕一鳥過,槍急萬人呼。
3.出自《夏閨晚景瑣說》頃之月色由廊而度畫欄,過閑階,漸至窗下。
2.
渡過。
1.出自《書·禹貢》北過降水,至于大陸。
2.出自《二十四詩品·自然》幽人空山,過水采蘋。
3.出自《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詩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3.
過去。
1.出自《精列》詩年之暮奈何,時過時來微。
2.出自《新論·貴速》若事過而后知,則與無智者齊矣。
3.出自《阻雨不得歸瀼西甘林》詩三伏適已過,驕陽化為霖。
4.出自《探索集·懷念烈文》這以后又過了兩個月,在上海出版的十三種期刊,被國民黨政府用一紙禁令同時查封了。
4.
婉詞。過世;去世。
1.出自《贈白馬王彪》詩存者忽復過,亡沒身自衰。
2.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又問道:“不知伯母是幾時過的?”伯父道:“明天就是頭七了。”
3.出自《母親》現在媽過了,家里也冷清,事情又多,我又沒經過陣兒仗兒,得姑媽們長住在家里才熱鬧呢。
5.
傳遞。參見“過書”。
1.出自《宮詞》天子下簾親考試,宮人手里過茶湯。
6.
幫助咽下;和著吃。參見“過飯”。
1.出自《金瓶梅詞話》吳典恩又接手斟一大碗酒來了,慌得那伯爵了不的,嚷道:“不好了,嘔出來了,拿些小菜我過過便好。”
7.
沖刷,漂洗。
1.出自《吳朱萸》去其蒂,以清水浸之,過出灰氣,撒鹽少許,俟作羹時研用。
2.出自《紅樓夢》后才向茶桶上取了茶碗,先用溫水過了,向暖壺中倒了半碗茶,遞給寶玉吃了。
8.
超過,超越。
1.出自《論語·公冶長》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2.出自《過天德和王輔之》唾手要荒歸一統,漢唐鴻業未能過。
9.
過分;太甚。
1.出自《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
2.出自《文心雕龍·論說》過悅必偽,故舜驚讒說。
3.出自《上神宗皇帝書》臣始讀此書,疑其太過。
4.出自《新灌園·迎后登車》雖是家法,也覺太過了些。
5.出自《銅墻鐵壁》幾個胡匪兵都同情班長,說排長太過了。
10.
極;非常。
1.出自《晉書·張華傳》園中茅積下得一白魚,質狀殊常,以作鲊,過美,故以相獻。
2.出自《世說新語·德行》謝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謝以醇酒罰之,乃至過醉而猶未已。
3.出自《洛陽伽藍記·凝玄寺》時隴西李元謙樂雙聲語,常經文遠宅前過,見其門閥華美,乃曰:“是誰第宅?過佳!”
11.
來訪;前往拜訪。
1.出自《詩·召南·江有汜》子之歸,不我過。
2.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車騎過之。
3.出自《老學庵筆記》仲殊長老,東坡為作《安州老人食蜜歌》者,一日與數客過之。
4.出自《霞外捃屑·詩話上·楊世昌》仆謫居黃岡,綿竹武都山道士楊世昌子京,自廬山來過予。
12.
交往;相處。
1.出自《長安交游者一首贈孟郊》親朋相過時,亦各有以娛。
2.出自《二刻拍案驚奇》三人就像一家兄弟一般,極是過得好,相約了同在學中一個齋舍里讀書。
3.出自《石臼湖訪邢孟貞》詩晨夕樂相過,知君無棄予。
13.
交談。
1.出自《柳家大院》他就是這么個人——和“文明”人要是過兩句話,替別人吹幾句,臉上立刻能紅堂堂的。
2.出自《四世同堂》他曉得,假若他和祖父過一句話,他便再也邁不開步。
14.
到達;前往。
1.出自《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
2.出自《過襄城》詩郾城辭罷過襄城,潁水嵩山刮眼明。
3.出自《夢磊記·翁婿敘情》甥女見勢頭不好,一時間不知逃過那里去了。
4.出自《泥涂》禿頭七叔正在運東西過花園新找的那住處去。
15.
過失;錯誤。
1.出自《書·大禹謨》宥過無大,刑故無小。
2.出自《顏氏家訓·治家》笞怒廢於家,則豎子之過立見。
3.出自《駕部員外郎司馬府君墓志銘》子孫仆役有過,徐訓諭之,不輕辱罵。
4.出自《子劉子行狀下》有過,非過也。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5.出自《蜜柑》我們沒有朋友在此是師母的過。
16.
失去。
1.出自《國語·周語上》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
17.
怪罪,責難。
1.出自《晏子春秋·問上二六》百官節適,關市省征,陂澤不禁,冤報者過,留獄者請焉。
2.出自《楚辭·九章·惜往日》信讒諛之溷濁兮,盛氣志而過之。
3.出自《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用王生計,卒見謝,景帝不過也。
18.
轉移。
1.出自《齊民要術·作菹藏生菜法》先取四月白酒糟,鹽和,藏之。數日,又過著大酒糟中。
2.出自《釣臺三絕》又吟處士清新句,蟬拽殘聲過別枝。
3.出自《晉人麈·異聞·捏骨相》見油簍微破,懼其溢也,別以他簍過之。
19.
傳染。參見“過人”。
1.出自《紅樓夢》老媽媽們已經說過,不叫他在這屋里,怕過了病氣。
2.出自《客窗閑話·烏蛇已癩》凡幼女,皆蘊癩毒,故及笄,須有人過癩去,方可配婚。
20.
度過;過活。
1.出自《寒食日重游李氏園亭有感》詩料得他鄉過佳節,亦應懷抱暗凄然。
2.出自《新灌園·計遣反間》隨著你真兒假兒青青白白的污,總叫他君兒相兒疑疑惑惑的過。
3.出自《春》可憐鳴鳳,她在這兒過的大半是苦日子。
21.
繼入、贅入或嫁入。參見“過房”“過門”。
1.出自《玉壺春》他自身姓張,幼小間過房與我做義女,如今十八歲了,詩詞歌賦,針指女工,無不通曉。
2.出自《萬事足·買妾求嗣》老身姓竇,小女玉兒,為因夫主棄世,家業凋零,難以度日,欲將此女過房與人。
3.出自《從文自傳·我的家庭》祖父本無子息,我婆為住鄉下的叔祖父沈洪芳娶了個青年苗族姑娘,生了兩個兒子,把老二過房作兒子。
4.出自《張協狀元》一村只有君過門,前生已結今生分。
5.出自《舉案齊眉》明日是個好日辰,將梁鴻招過門罷。
6.出自《初刻拍案驚奇》殷公子送妹子過門,趙六老極其殷勤謙讓,吃了五七日筵席,各自散了。
22.
方言。指母豬生小豬。
1.出自《儒林外史》嚴貢生家一口才過下來的小豬,走到他家去,他慌送回嚴家。
23.
方言。緣故。
1.出自《白洋淀紀事·光榮》“他沒有信來,是離家遠的過。”婆婆說。
2.出自《紅旗譜》媽媽說:“萍兒!不想吃點什么?”嚴萍說:“不想吃。”“病了嗎?”“夏天的過……媽媽,給我蓋上。”
24.
量詞。遍;次。
1.出自《素問·王版論要》八風四時之勝,終而復始,逆行一過,不復可數。
2.出自《與兄平原書》前后讀兄文一再過,便上口語。
3.出自《夷堅甲志·夢藥方》視壁間有韻語藥方一紙,讀之數過。
4.出自《聊齋志異·小謝》因教之讀,穎悟非常,指示一過,無再問者。
5.出自《華蓋集續編·馬上支日記(七月六日)》今年又記得起來,翻檢一過,疑難之處很不少。
25.
用在動詞加“不”或“得”的后面,表示勝過或通過的意思。
1.出自《二刻拍案驚奇》小人在陽間與他爭訟不過,得到東岳大王處告這狀的。
2.出自《兒女英雄傳》他既然滿口的講禮,你我便合他講禮,等他講不過禮去,再給他個利害不遲。
3.出自滬劇《羅漢錢》張家莊姑娘雖然多,啥人和他比得過?
26.
用在動詞后,表示完畢。
1.出自《春日憶姚氏外甥》詩落暉看過后,獨坐淚沾衣。
2.出自《謝天香》到早起過洗面水,到晚來又索鋪床疊被。
3.出自《紅樓夢》賈珍同一家子的弟兄子侄吃過了晚飯,方大家散了。
4.出自《春》淑英的母親張氏到下午才來,她和兩個弟婦王氏、沈氏同來,道過喜以后她們就留在這里打牌。
27.
用在動詞后,表示某種行為或變化曾經發生,但并未繼續到現在。
1.出自《子夜》劉玉英是一個聰明的女子,十七歲前讀過幾年書。
2.出自《文心》韓愈的《原道》,我未入中學時父親已教我讀過。
3.出自《小說選刊》爹在農業社時,當過幾年監察主任。
1.隋初官府用以放債收息的公款。
1.廨署。
1.官署。
1.即公廨田。隋唐時給各官署的田。所收地租充辦公經費。
1.官舍。
1.書法﹑繪畫﹑詩文中的敗筆。
1.亦作"懈?"。
2.懈怠;松懈。
1.松懈懶散。
2.怠慢不敬。
1.見"懈惰"。
1.松緩肢體。
2.指松散不挺之態。
1.懈怠輕忽。
1.不經心的話;泄氣的話。
1.松勁。
1.懈怠沮喪。
1.懶惰散漫。
2.懈怠輕慢。
1.懈怠失誤。
1.懈怠止歇。
1.海邊。
1.即獬豸冠。
1.即獬豸。
2.指古代御史等執法官戴的獬豸冠。
3.指代御史等執法官。
1.古代御史等執法官吏戴的帽子。
2.指御史等執法官吏。
1.即《薤露》。
1.樂府《相和曲》名,是古代的挽歌。
2.薤葉上的露水。
1.篆書之一體。
1.見"邂逅"。
1.見"邂逅"。
①不期而遇一朝邂逅成相識。②偶然事非邂逅。
1.碰巧不遇合;意外不成功。
1.見"邂逅相遇"。
1.不期而遇。
1.協和,調理。
2.指宰相的政務。
1.猶安定。
1.協同征伐。
1.協和。
2.指宰相的政務。
1.協和治理。
2.指宰相的政務。
1.燮理政務。
1.協調而使之和諧。
1.象聲詞。
1.和順。
1.協調贊助。
1.夜間的水氣。
1.夜間的水氣。
1.用蟹殼制成的酒杯。
2.蟹狀杯子。
1.把蟹肉和蟹黃塞在蟹殼內﹑涂上面粉制成的食品。又稱芙蓉蟹﹐俗名蟹匣子。
1.亦作"蟹籪"。
2.捕蟹之具﹐狀如竹簾﹐橫置河道之中以斷蟹的通路。
1.捕蟹的工具。
1.見"蟹斷"。
1.因蟹多造成的災害。
1.用來做菜或餡的蟹肉和蟹黃。
1.一種捕蟹的竹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