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從這兒到那兒,從甲方到乙方。
2.
動詞
經過(某個空間或時間)。
3.
動詞
用眼看或用腦子回憶。
4.
動詞
超出;超越(某種限度)。
5.
形容詞
〈口〉過分;過火。
6.
副詞
太;表示程度過分。
7.
名詞
分子結構中有過氧基(—O—O—)結構的。
8.
動詞
拜訪;探望。
9.
動詞
〈方〉去世。
10.
名詞
錯誤;失誤(跟“功”相對)。
11.
動詞
傳染。
12.
量詞
(~兒)量詞,次,回,遍。
13.
動詞
用在單音節形容詞后,表示超過。
14.
動詞
趨向動詞。用在動詞后,表示經過。
15.
動詞
趨向動詞。用在動詞后,表示掉轉方向。
16.
動詞
趨向動詞。用在動詞后,表示勝過,可以加“得、不”。
17.
助詞
時態助詞。用在動詞后,表示動作完畢。
18.
助詞
時態助詞。用在動詞后,表示事情曾經發生。
19.
助詞
時態助詞。用在形容詞后,表示把情況同現在相比。
20.
動詞
趨向動詞。用在動詞后,表示超過合適的處所。
21.
動詞
使經過(某種處理)。
1.
經過。
1.出自《論語·憲問》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門者。
2.出自《送蔡希魯都尉》詩身輕一鳥過,槍急萬人呼。
3.出自《夏閨晚景瑣說》頃之月色由廊而度畫欄,過閑階,漸至窗下。
2.
渡過。
1.出自《書·禹貢》北過降水,至于大陸。
2.出自《二十四詩品·自然》幽人空山,過水采蘋。
3.出自《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詩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3.
過去。
1.出自《精列》詩年之暮奈何,時過時來微。
2.出自《新論·貴速》若事過而后知,則與無智者齊矣。
3.出自《阻雨不得歸瀼西甘林》詩三伏適已過,驕陽化為霖。
4.出自《探索集·懷念烈文》這以后又過了兩個月,在上海出版的十三種期刊,被國民黨政府用一紙禁令同時查封了。
4.
婉詞。過世;去世。
1.出自《贈白馬王彪》詩存者忽復過,亡沒身自衰。
2.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又問道:“不知伯母是幾時過的?”伯父道:“明天就是頭七了。”
3.出自《母親》現在媽過了,家里也冷清,事情又多,我又沒經過陣兒仗兒,得姑媽們長住在家里才熱鬧呢。
5.
傳遞。參見“過書”。
1.出自《宮詞》天子下簾親考試,宮人手里過茶湯。
6.
幫助咽下;和著吃。參見“過飯”。
1.出自《金瓶梅詞話》吳典恩又接手斟一大碗酒來了,慌得那伯爵了不的,嚷道:“不好了,嘔出來了,拿些小菜我過過便好。”
7.
沖刷,漂洗。
1.出自《吳朱萸》去其蒂,以清水浸之,過出灰氣,撒鹽少許,俟作羹時研用。
2.出自《紅樓夢》然后才向茶桶上取了茶碗,先用溫水過了,向暖壺中倒了半碗茶,遞給寶玉吃了。
8.
超過,超越。
1.出自《論語·公冶長》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2.出自《過天德和王輔之》唾手要荒歸一統,漢唐鴻業未能過。
9.
過分;太甚。
1.出自《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
2.出自《文心雕龍·論說》過悅必偽,故舜驚讒說。
3.出自《上神宗皇帝書》臣始讀此書,疑其太過。
4.出自《新灌園·迎后登車》雖是家法,也覺太過了些。
5.出自《銅墻鐵壁》幾個胡匪兵都同情班長,說排長太過了。
10.
極;非常。
1.出自《晉書·張華傳》園中茅積下得一白魚,質狀殊常,以作鲊,過美,故以相獻。
2.出自《世說新語·德行》謝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謝以醇酒罰之,乃至過醉而猶未已。
3.出自《洛陽伽藍記·凝玄寺》時隴西李元謙樂雙聲語,常經文遠宅前過,見其門閥華美,乃曰:“是誰第宅?過佳!”
11.
來訪;前往拜訪。
1.出自《詩·召南·江有汜》子之歸,不我過。
2.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車騎過之。
3.出自《老學庵筆記》仲殊長老,東坡為作《安州老人食蜜歌》者,一日與數客過之。
4.出自《霞外捃屑·詩話上·楊世昌》仆謫居黃岡,綿竹武都山道士楊世昌子京,自廬山來過予。
12.
交往,相處。
1.出自《長安交游者一首贈孟郊》親朋相過時,亦各有以娛。
2.出自《二刻拍案驚奇》三人就像一家兄弟一般,極是過得好,相約了同在學中一個齋舍里讀書。
3.出自《石臼湖訪邢孟貞》詩晨夕樂相過,知君無棄予。
13.
交談。
1.出自《柳家大院》他就是這么個人——和“文明”人要是過兩句話,替別人吹幾句,臉上立刻能紅堂堂的。
2.出自《四世同堂》他曉得,假若他和祖父過一句話,他便再也邁不開步。
14.
到達;前往。
1.出自《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
2.出自《過襄城》詩郾城辭罷過襄城,潁水嵩山刮眼明。
3.出自《夢磊記·翁婿敘情》甥女見勢頭不好,一時間不知逃過那里去了。
4.出自《泥涂》禿頭七叔正在運東西過花園新找的那住處去。
15.
過失;錯誤。
1.出自《書·大禹謨》宥過無大,刑故無小。
2.出自《顏氏家訓·治家》笞怒廢於家,則豎子之過立見。
3.出自《駕部員外郎司馬府君墓志銘》子孫仆役有過,徐訓諭之,不輕辱罵。
4.出自《子劉子行狀下》有過,非過也。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5.出自《蜜柑》我們沒有朋友在此是師母的過。
16.
失去。
1.出自《國語·周語上》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
17.
怪罪;責難。
1.出自《晏子春秋·問上二六》百官節適,關市省征,陂澤不禁,冤報者過,留獄者請焉。
2.出自《楚辭·九章·惜往日》信讒諛之溷濁兮,盛氣志而過之。
3.出自《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用王生計,卒見謝,景帝不過也。
18.
轉移。
1.出自《齊民要術·作菹藏生菜法》先取四月白酒糟,鹽和,藏之。數日,又過著大酒糟中。
2.出自《釣臺三絕》又吟處士清新句,蟬拽殘聲過別枝。
3.出自《晉人麈·異聞·捏骨相》見油簍微破,懼其溢也,別以他簍過之。
19.
傳染。參見“過人”。
1.出自《紅樓夢》老媽媽們已經說過,不叫他在這屋里,怕過了病氣。
2.出自《客窗閑話·烏蛇已癩》凡幼女,皆蘊癩毒,故及笄,須有人過癩去,方可配婚。
20.
度過;過活。
1.出自《寒食日重游李氏園亭有感》詩料得他鄉過佳節,亦應懷抱暗凄然。
2.出自《新灌園·計遣反間》隨著你真兒假兒青青白白的污,總叫他君兒相兒疑疑惑惑的過。
3.出自《春》可憐鳴鳳,她在這兒過的大半是苦日子。
21.
繼入、贅入或嫁入。參見“過房”“過門”。
1.出自《答曾舍人書》父子三綱,人道之大,學者久廢而不講。縉紳士大夫安於習見閭閻俚巷過房養子,乞丐異姓之類,遂欲諱其父母。
2.出自《玉壺春》他自身姓張,幼小間過房與我做義女,如今十八歲了,詩詞歌賦,針指女工,無不通曉。
3.出自《萬事足·買妾求嗣》老身姓竇,小女玉兒,為因夫主棄世,家業凋零,難以度日,欲將此女過房與人。
4.出自《從文自傳·我的家庭》祖父本無子息,我婆為住鄉下的叔祖父沈洪芳娶了個青年苗族姑娘,生了兩個兒子,把老二過房作兒子。
5.出自《張協狀元》戲文一村只有君過門,前生已結今生分。
6.出自《舉案齊眉》明日是個好日辰,將梁鴻招過門罷。
7.出自《初刻拍案驚奇》殷公子送妹子過門,趙六老極其殷勤謙讓,吃了五七日筵席,各自散了。
8.出自《茶館》姑娘一過門,吃的是珍饈美味,穿的是綾羅綢緞,這不是造化嗎?
22.
方言。指母豬生小豬。
1.出自《儒林外史》嚴貢生家一口才過下來的小豬,走到他家去,他慌送回嚴家。
23.
方言。緣故。
1.出自《白洋淀紀事·光榮》“他沒有信來,是離家遠的過。”婆婆說。
2.出自《紅旗譜》媽媽說:“萍兒!不想吃點什么?”嚴萍說:“不想吃。”“病了嗎?”“夏天的過……媽媽,給我蓋上。”
24.
量詞。遍;次。
1.出自《素問·王版論要》八風四時之勝,終而復始,逆行一過,不復可數。
2.出自《與兄平原書》前后讀兄文一再過,便上口語。
3.出自《夷堅甲志·夢藥方》視壁間有韻語藥方一紙,讀之數過。
4.出自《聊齋志異·小謝》因教之讀,穎悟非常,指示一過,無再問者。
5.出自《華蓋集續編·馬上支日記(七月六日)》今年又記得起來,翻檢一過,疑難之處很不少。
25.
用在動詞加“不”或“得”的后面,表示勝過或通過的意思。
1.出自《二刻拍案驚奇》小人在陽間與他爭訟不過,得到東岳大王處告這狀的。
2.出自《兒女英雄傳》他既然滿口的講禮,你我便合他講禮,等他講不過禮去,再給他個利害不遲。
3.出自滬劇《羅漢錢》張家莊姑娘雖然多,啥人和他比得過?
26.
用在動詞后,表示完畢。
1.出自《春日憶姚氏外甥》詩落暉看過后,獨坐淚沾衣。
2.出自《謝天香》到早起過洗面水,到晚來又索鋪床疊被。
3.出自《紅樓夢》賈珍同一家子的弟兄子侄吃過了晚飯,方大家散了。
4.出自《春》淑英的母親張氏到下午才來,她和兩個弟婦王氏、沈氏同來,道過喜以后她們就留在這里打牌。
27.
用在動詞后,表示某種行為或變化曾經發生,但并未繼續到現在。
1.出自《子夜》劉玉英是一個聰明的女子,十七歲前讀過幾年書。
2.出自《文心》韓愈的《原道》,我未入中學時父親已教我讀過。
3.出自《小說選刊》爹在農業社時,當過幾年監察主任。
1.被妻子離棄的丈夫。
1.被丈夫遺棄的婦女。
1.謂絕命,自盡。
1.丟棄公益,謀求私利。
1.猶棄筆。觚,古代寫字用的木簡。
1.拋棄舊的,吸收新的。
1.謂自動解職去官。
1.丟棄封國或都城。
1.拋棄過錯,謀求更新。
1.棄兒。
1.丟棄尸骨。謂死亡。
1.拋棄友好,違背盟誓。
1.遺忘,忽略。
1.把灰燼棄在路上。殷代對棄灰于道者斷其手,商君對棄灰于道者處黥刑用以立威治國。《韓非子.內儲說上》"殷之法刑棄灰于街者。子貢以為重,問之仲尼。仲尼曰'知治之道也。夫棄灰于街必掩人……雖刑之可也。且夫重罰者,人之所惡也;而無棄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之所易,而無離所惡,此治之道。'"漢桓寬《鹽鐵論.刑德》"千仞之高,人不輕凌;千鈞之重,人不輕舉。商君刑棄灰于道,而秦民治。"宋蘇軾《東坡志林.趙高李斯》"商鞅立信于徙木,立威于棄灰。"或曰刑棄灰于道者,用以保馬,以利耕戰。
1.拋棄穢濁。穢,喻讒佞之人。
1.丟棄﹑毀壞。
1.猶加害;遺患。
1.猶傾家蕩產。
1.丟掉鎧甲。表示戰敗。
1.丟棄鎧甲,放下兵器。表示戰敗。
1.丟棄鎧甲,背起弓弩。形容戰敗。
1.謂放下武器。表示投降。
1.丟掉鎧甲,拖著兵器。形容戰敗逃跑的狼狽相。
2.泛指失敗。比喻論爭失敗后的狼狽狀態。
1.《左傳·宣公二年》"宋城,華元為植,巡功。城者謳曰'睅其目,皤其腹,棄甲而復,于思于思,棄甲復來。'"杜預注"于思,多鬢之貌。"本為宋筑城者譏笑絡腮胡子敗將華元之語,后用"棄甲于思"戲謔應試落第。
1.亦作"棄劍"。
2.投劍。
3.古人習慣佩劍,因以"棄劍"指棄俗﹑棄世而歸道。
1.廢井。表示虛廢前功。
1.丟棄舊狀。
2.遺棄舊好。
1.遺棄舊寵,愛戀新歡。
1.拋棄舊的錯誤,謀求走上新的正確道路。
1.丟棄舊人,迎接新人。謂愛情不專一。
1.謂棄惡為善。
1.拋棄;廢置。
2.特指士人不遇于時或婦女被丈夫遺棄。
3.人死的婉詞。
1.謂輟學。
1.斷絕;拋棄。
2.指被拋棄。
1.棄陣潰逃。
1.廢棄的壁壘。泛指殘垣斷壁。
1.拋棄禮制。
1.丟棄功勞。
2.費力。
1.舍棄俸祿。人死的婉詞。
1.離棄并殺害。
1.輕蔑而棄絕。
1.拋棄民眾。
2.被社會屏棄之人。
1.見"無形中"。
1.猶言莫須有之罪。
1.亦作"無形之中"。
2.不知不覺之間;不具備名義而有其實質之情況下。
指不具有實物形態而能為企業長期使用,提供某種權利或特權的資產。如土地使用權、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商譽等。
1.佛教語。一切諸法無實體,謂之"無性"。
1.語本《漢書.直不疑傳》"人或毀不疑曰'不疑狀貌甚美,然特毋柰其善盜嫂何!'不疑聞,曰'我乃無兄。'然終不自明。"后以"無兄盜嫂"指無中生有的毀謗。三國魏曹操《劐整齊風俗令》"昔直不疑無兄,世人謂之盜嫂……此皆以白為黑,欺天罔上者也。"
1.不要見外。
1.見"無了無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