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兩膝彎曲,使一個或兩個膝蓋著地。
2.
名詞
姓。
1.
屈膝,單膝或雙膝著地,臀部抬起。
1.出自《禮記·曲禮上》授立不跪,授坐不立。
2.出自《順宗實錄四》會神策軍人跪馬前云:“度支不給馬草。”
3.出自《陔余叢考·古人跪坐相類》葢以膝隱地,伸腰及股,危而不安者,跪也;以尻著跖,而體便安者,坐也……據此則古人之坐與跪,皆是以膝著地,但分尻著跖與不著跖耳。
4.出自《小二黑結婚》三仙姑坐在香案后唱,金旺他爹跪在香案前聽。
5.出自《說文·足部》跪,拜也。
2.
引申為屈曲。
1.出自《春種秋收》又跪指頭又逗點,數數落落,連埋怨帶夸一齊來。
3.
指足。
1.出自《韓非子·內儲說下》門者刖跪請曰:“足下無意賜之余瀝乎?”
2.出自《荀子·勸學》蟹六跪而二螯。
1.物理學名詞。指人耳所感覺到的由兩個振動頻率相近的聲波所合成的強弱相間的聲音。
1.伸展肢體拍打。
2.古代武術雜技的一種。
1.鼓掌,拍手。
2.兩人各出一手相拍。表示謹守諾言。
1.攝影,照相。
1.紙的一邊抹膠粘住,便于一頁一頁撕下來的本子。拍,借用英語pad的音。
1.極言憤怒或發怒。
1.音樂中劃分小節時值的單位。用以表現樂曲的節奏和強弱。
2.用以拍物的器具。
1.實足。
1.方言。扯淡。
1.俳優的頭目。
1.俳優倡伎。
2.雜戲樂舞。
1.戲謔調笑。
1.俳優。亦指俳優之子。
1.駢體賦,為六朝時通行的一種賦體,講究駢偶聲律,字句工巧,實際上是押韻的駢體文,如鮑照《蕪城賦》﹑江淹《別賦》等。
1.古代散樂的一種,又名侏儒導,由舞人邊舞邊歌。古辭共八曲,前一篇二十二句,今僅存《南齊書.樂志》所錄的部分摘句。參閱《樂府詩集.舞曲歌辭.散樂》。
1.詼諧;戲謔。
1.徘徊。
1.徘徊。
1.對偶駢儷。
1.對偶駢儷。
1.指詩文浮薄纖巧。
1.戲笑嘲謔的言辭。
1.駢體文。
2.即俳諧體。
1.即俳諧文。
1.雜戲歌舞。
1.謔笑嬉戲。
1.戲笑。
1.舊時詩文中內容詼諧的游戲之作稱俳諧體。
1.內容詼諧﹑用以諷喻嘲謔的文字?!端鍟浖尽分浻小墩u諧文》多種。
1.詼諧戲謔。
古代演雜?;鼞虻乃嚾讼嗦暤臍v史,要從古時候的俳優講起。
1.戲笑嘲謔的言辭。
2.講究對偶的駢體文字。
來回地走他一個人在小路上徘徊了很久。
1.玫瑰花的別稱。
1.菊花的一種。淡白,瓣黃,心色帶微綠。初開時,先于一邊吐瓣三﹑四片,開至旬日,方及周遍,花頭乃團圓,故名。參閱《廣群芳譜.花譜二七.菊花一》。
1.裝有機關可以轉動的車。
1.回旋往返。
1.盤旋飛翔。
1.猶排妔。
1.依等第班次等排列。
2.排隊,排成隊列。
亦稱排字”。將原稿的文字、線條、表格等排組成印刷版面的工藝過程。原為手工操作,后逐步發展用機械鑄排、照相排版、電子計算機控制的全自動照相排版系統等。
1.準備;安排。
1.安排;準備。
1.由幾枝毛筆連成一排而成,用于繪畫﹑裱糊﹑粉刷或油漆等。
1.猶言力排眾議。
1.唐宋樂舞名詞。中序的第一遍。又稱疊遍﹑歌頭。唐宋大曲每套有十馀遍至數十遍,分別歸入散序﹑中序﹑破三大段。
1.見"排擯"。
1.排斥擯棄。
1.調撥,調遣。
1.安排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