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盡力。
1.愿意付出,不吝惜。
1.釋奠。古代祭祀的一種儀式。謂陳設酒食以祭祀。舍奠之禮﹐古時用于朝會﹑廟社﹑山川﹑征伐和學宮中祭先圣先師諸事。學宮中春夏秋冬四時有定期的舍奠。此外﹐始立學宮必舍奠;出征執(zhí)有罪而返﹐亦舍奠于學宮。舍﹐通"釋"。
1.一種蟲毒。
1.見"舍短取長"。
1.舍棄渡人的船筏。謂佛法如筏,既已渡人到彼岸,法便無用,不可再執(zhí)著。語本《金剛經(jīng).正信希有分》"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唐錢起《歸義寺題震上人壁》詩"不作解纓客﹐寧知舍筏喻。身世已悟空﹐歸途復何去。"后多以喻學習古人詩文要擺脫方法上的束縛﹐方能有所創(chuàng)造。
1.住所;客舍。
1.放棄自己的成見聽從別人的正確意見。
1.《孟子.盡心下》"人病舍其田而蕓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趙岐注"蕓﹐治也;田以喻身。舍身不治﹐而欲責人治﹐是求人太重﹐自任太輕。"后以"舍己蕓人"指看重別人﹐輕視自己。
謙稱自己家的客氣話請有空來舍間坐坐。
1.舊時學校里指導學生生活﹑行為的人叫舍監(jiān)。
1.《后漢書.朱佑傳》"佑初學長安,帝往候之,佑不時相勞苦,而先升講舍◇車駕幸其第,帝因笑曰'主人得無舍我講乎?'"后因以"舍講"為不禮敬客人的典故。
1.見"舍近務遠"。
1.見"舍近務遠"。
1.放棄近的,謀求遠的。
1.解除封山澤的禁令。古十二荒政之一。
1.猶免禮。
1.語出《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原田每每﹐舍其舊而新是謀。"杜預注"可以謀立新功﹐不足念舊惠。"后指棄舊求新。
1.對自己家眷的謙稱。
1.棄之使離去;離開。
佛教稱死者火化后的殘余骨燼。通常指釋迦牟尼的遺骨為佛骨或佛舍利,如佛骨舍利與佛牙舍利等。相傳釋迦牟尼火葬后,有八國國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奉。其中一枚佛牙舍利很早就傳入中國,現(xiàn)供奉于北京西山佛牙舍利塔內(nèi)。
1.供奉佛舍利的塔。
1.即舍利。
1.沉著臉。
1.死亡。
2.拼命。
1.形容不顧性命去圖一時的享用。
1.窩藏。
1.施舍財物給貧困的人。
1.拋棄;割舍。
謙稱自己的親屬舍親有不當處請包涵。
1.拋開。
1.釋然。謂疑慮隔閡頓消。舍﹐通"釋"。
①古代豪門貴族家里的門客藺相如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②古代官稱。前冠以頭銜,名稱及職權都不同秦漢置太子舍人|魏晉有中書舍人。③宋元后用以稱呼權貴子弟,猶稱公子;舍人從何處來。
1.佛教徒為宣揚佛法,或為布施寺院,自作苦行,謂之"舍身"。六朝時此風最盛。
2.犧牲自己。
1.泰山崖名。舊時信佛者謂投身崖下可脫諸罪而登彼岸。
1.見"舍生取義"。
1.見"舍生取義"。
為了正義事業(yè)不惜犧牲生命。語出《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p>
1.見"舍生取義"。
1.猶施舍。謂以財物﹑人力資助寺院或救濟貧民。
1.不察實際﹐只聽虛名。
1.放開手;放下手。
1.死亡的婉稱。
1.駐守。
1.謂不顧生命危險。
1.停止學習。
2.舍棄家產(chǎn)。
1.宅內(nèi)庭院。
1.舊時北京的一種習俗。施舍豆子結緣。
1.放過﹐避開。
1.謂施舍住宅作寺院。
1.營帳。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