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涂上,搽上。
2.
動詞
鋪開;擺開。
3.
動詞
夠;足。
4.
見“敷衍”。做事不認真或待人不真誠,只是表面應酬。
5.
名詞
(Fū)姓。
1.
亦作“旉”。
2.
傳布;散布。
1.出自《書·大禹謨》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2.出自《文選·張衡〈東京賦〉》火列具舉,武士星敷。
3.出自《義勇辭金》我子見云氣敷,山澗阻。
3.
鋪開;擴展。
1.出自《書·顧命》牖間南向,敷重篾席。
2.出自《穆天子傳》敷筵席,設幾。
3.出自《文心雕龍·熔裁》引而伸之,則兩句敷為一章;約以貫之,則一章刪成兩句。
4.
搽;涂。
1.出自《快心編》乃用藥調敷瘡口,再服煎藥。
2.出自《聊齋志異·俠女》女時就榻省視,為之洗創敷藥。
3.出自《蕩寇志》且說宋江自被陳麗卿傷左目,即回梁山大寨,幸有安道全內用托里消瘀之劑,外敷安筋定痛之藥,不數日居然無恙。
5.
陳述;鋪敘。參見“敷奏”。
1.出自《文心雕龍·序志》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
2.出自《原詩·內篇上》必先有所觸以興起其意,而后措諸辭,屬為句,敷之而成章。
6.
分別;區分。
1.出自《書·禹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2.出自《駕幸石景山臨觀渾河》詩金簡誰嗣敷土功,玄圭應待濟川手。
7.
分派;分攤。
1.出自《夢溪筆談·官政一》若沒其舊名,異日不知,或再敷鹽曲,則致重復。
2.出自《續資治通鑒·宋孝宗淳熙十一年》住罷高化等五州敷賣二分食鹽,令轉運司置鋪出賣,從便請買,以為五州之利。
8.
饒足;夠。
1.出自《三國演義》若遷延日月,糧草不敷,事可憂矣。
2.出自《堅瓠馀集·菊花仙》村疃乏水,數里行汲得至此,飲尚不敷,忍用濯足。
3.出自《隋唐演義》連日店中沒生意,本錢短少,菜蔬都是不敷的。
9.
通“溥”。普遍。參見“敷天”、“敷求”。
1.出自《詩·周頌·般》敷天之下,裒時之對,時周之命。
2.出自《施將軍廟》詩一德格天閣正新,一刀殺賊乃有人。敷天冤憤仗誰雪,殿前小校施將軍。
3.出自《書·伊訓》敷求哲人,俾輔于爾后嗣。
10.
通“傅”。附著;連結。
1.出自《墨子·備蛾傅》刃其兩端,居縣脾中,以鐵璅敷縣二脾上衡,為之機。
11.
通“膚”。參見“敷淺”。膚淺。
1.出自《上〈玉篇〉表》至於精課源妙,求其本始,末學敷淺,誠所未詳。
12.
姓。明有敷季雅。見《萬姓統譜·平虞》。
1.出自《萬姓統譜?虞韻》敷季雅,犍為人,洪武間松溪縣知縣。
13.
施予;施行。參見“敷遺”。
1.出自《孔子家語·致思》回愿得明王圣主輔相之,敷其五教,導之以禮樂。
2.出自《原弈》堯不忍加兵,而以命舜。舜不忍伐,而敷之文德,然后有苗格焉。
3.出自《清史稿·藩部傳六·杜爾伯特》杜爾伯特臺吉等皆準噶爾渠酋,向慕仁化,率萬余眾傾心來歸,宜敷渥澤,錫予封爵,以示懷柔至意。
1.封賜。
1.亦作"封猯"。即封豕。
2.古星宿名。即奎宿。
1.封緘的印信。
1.封起行頭箱子﹐指戲院停止演戲。
1.猶滿行。
1.大熊。
1.按等級次第晉爵或獎功。
1.緘封簽押。
1.一種大羊。
封面③。
1.見"封姨"。
1.亦作"封夷"。
2.古時神話傳說中的風神。亦稱"封家姨"﹑"十八姨"﹑"封十八姨"。唐天寶中﹐崔玄微于春季月夜,遇美人綠衣楊氏﹑白衣李氏﹑絳衣陶氏﹑緋衣小女石醋醋和封家十八姨。崔命酒共飲。十八姨翻酒污醋醋衣裳﹐不歡而散。明夜諸女又來﹐醋醋言諸女皆住苑中﹐多被惡風所撓﹐求崔于每歲元旦作朱幡立于苑東,即可免難。時元旦已過,因請于某日平旦立此幡。是日東風刮地﹐折樹飛沙﹐而苑中繁花不動。崔乃悟諸女皆花精﹐而封十八姨乃風神也。見唐谷神子《博異志·崔玄微》◇詩文中常作為風的代稱。
1.古時帝王賜給諸侯﹑功臣以領地或食邑。
2.指領地﹑食邑。
1.埋葬。
1.亦作"封蔭"。
2.舊時具有一定品秩的官吏﹐其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及妻室得受封贈﹐子孫亦得蔭襲官爵﹐稱為"封蔭"。
1.封緘文書﹑物件并加鈐印于其上。
2.舊時官署于歲暮年初停止辦公,稱為"封印"。唐李商隱《任弘農尉獻州刺史乞假歸京》詩"黃昏封印點刑徒,愧負荊山入座隅。"明時于除夕封印,至新正三日開印,為期四日。見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馀.熙朝樂事》。清時于每年十二月十九至二十二日四天之內擇吉封印,為期一月,至明年正月十九﹑二十﹑廿一三天之內擇吉開印。見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開印封印》。
1.堤岸深曲處。
1.即封嵎。
1.亦作"封隅"。
2.封山和嵎山的并稱。在浙江德清縣莫干山附近,兩山相去僅二里,相傳古汪芒氏之君防風守此。
1.疆域﹐領地。
2.借指某一地區或事物的一定范圍。
3.指墳墓或陵墓的范圍。亦指墳陵。
1.封禪。
1.封建時代推恩臣下﹐將官爵授予其父母。父母存者稱封﹐死者稱贈。封贈之制﹐起于晉與南朝宋﹐至唐始備。最初僅及于父母,唐末五代以后,始上追曾祖﹑祖﹑父母三代﹐往往以子孫的官位為贈。
2.泛指一般的封號。
1.亦作"封?"。
2.《晉書.列女傳.陶侃母湛氏》"侃少為尋陽縣吏﹐嘗監魚梁﹐以一坩鲊遺母。湛氏封鲊及書責侃曰'爾為吏﹐以官物遺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憂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陶公少時作魚梁吏﹐嘗以坩?餉母。母封?付使﹐反書責侃曰'汝為吏﹐以官物見餉﹐非唯不益﹐乃增吾憂也。'"劉孝標注"按(三國)吳司徒孟宗為雷池監,以?餉母﹐母不受。非侃也。疑后人因孟假為此說。"后因以"封鲊"或"封?"為稱頌賢母之詞。
①伊斯蘭教奉行的一種齋戒,在伊斯蘭教歷的九月里白天不進飲食。也叫把齋。②天主教的齋戒期,教徒在封齋期內的特定日期必須守齋。
1.封地的邊界。
2.泛指疆界。
1.粘貼符箓鎮魔驅邪。
1.見"封殖"。
1.見"封殖"。
1.亦作"封埴"。亦作"封植"。
2.壅土培育。
3.引申為扶植勢力;培養人才。
4.堆土為墳﹐植樹為飾。
5.謂聚斂財貨。
1.封緘并加標記。
1.封官授祿。
2.泛指官爵。
1.死后追封并表其墓。
1.宋代的一種財政制度。凡歲終用度之余﹐皆封存不用﹐以備急需﹐故稱。宋太祖建隆三年始行于中央﹐后各地皆有封樁﹐乃至按月而樁﹐稱月樁錢﹐與初意大異。
1.猶執著。
1.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和修正主義的合稱。
1.古時封地民戶上繳的田租。
①封口②先不要~,再考慮一下。②使人不說話他想封住我的嘴,辦不到。
1.神經錯亂﹑精神失常的病。
1.即瘋枝。詳"瘋枝"。
①農作物莖葉發育過旺,不結果實。②花卉枝葉長得很旺,不開花。
瘋①。
1.神經錯亂﹐精神失常。
2.指情況反常。
1.形容人言語行動十分輕狂。
1.即瘋人院。
1.見"瘋瘋癲癲"。
(~的)精神失常的樣子,常用來形容人言語行動輕狂或超出常態。
1.形容猖狂兇橫。
患狂犬病的狗。參看〖狂犬病〗。
顛三倒四的話;不合常理的話。
發瘋。比喻猖狂打退敵人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