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書〉幞頭,古代男子用于束發的一種頭巾,又寫作褸頭、折上巾、軟裹。幞頭起源于后周,在以后的朝代中其形狀多有變化。戴頭巾的人不分貴賤,尋常百姓亦可戴,而且宮中女官及女樂也常戴幞頭。頭巾的種類很多,有弓腳幞頭、卷腳幞頭、展腳幞頭、交腳幞頭等。
2.
〈書〉同“袱”。
1.
亦作“纀”。
2.
頭巾。參見“幞頭”。
1.出自《游仙窟》十娘即喚桂心,并呼芍藥,與少府脫靴履、疊袍衣,閣幞頭,掛腰帶。
2.出自《西廂記諸宮調》偏帶兒是犀角,幞頭兒是烏紗。
3.出自《儒林外史》應天府尹大人戴著幞頭,穿著蟒袍,行過了禮。
3.
巾帕,布袱。
1.出自《開天傳信記》上怒,命力士裹以油幞,置榨木下,壓殺而埋棄之。
2.出自《資治通鑒·后晉高祖天福二年》有軍士盜紙錢一幞,主者擒之。
1.見"霜煙"。
1.潔白秀美。
1.亦作"霜艷"。
2.霜濃。
3.明潔貌。
1.秋雁。
1.秋天的原野。
1.經霜的葉子。
2.特指經霜變紅的楓葉。
1.結霜的夜晩﹔寒夜。
1.清涼的汁液。
1.指鳥的白色羽毛。
2.指寒衣。
3.指層霜。
1.在降霜的夜空中飛行的鳥。
1.經霜的花朵。指菊花。
1.邊塞的軍營。邊塞天寒﹐故稱。
1.月影﹐月光。
1.霜夜的猿猴。
2.指霜夜猿啼聲。
1.指農歷七月。
2.寒夜的月亮。
3.冬月。
1.白云。
1.雪白﹐潔白。
1.喻白色輕柔的云霧。
1.猶素書。
1.即鹯。其性猛鷙兇殘﹐故稱。
1.凝霜的小橋。
1.閃耀著寒光的儀仗。
1.喻昭然明白。
1.寒秋時搗衣的砧聲。
1.陣陣飛霜。
1.帶霜的枝條。
1.潔白的紙。
1.指植物耐寒的品格。
2.指人高潔的品質。
1.鷹鹯之類。因其威猛兇殘﹐故稱。
1.亦作"霜鐘"。
2.指鐘或鐘聲。語本《山海經.中山經》﹕"﹝豐山﹞有九鐘焉﹐是知霜鳴。"郭璞注﹕"霜降則鐘鳴﹐故言知也。"
1.指橘紅色。因橘經霜后才變紅﹐故稱。
1.即竹。竹表面有白色粉末﹐故稱。
2.竹名。竹皮白如霜﹐大者為篙﹐細者為笛。因借指笛。
1.指鳥獸鋒利的腳爪。
1.嚴肅的法紀。
1.皎潔的容貌。
1.白須。
2.指胡須變白。
1.深秋天氣。
1.謂因受凍而變紅。
1.毀壞。
1.精神不振貌。
1.謂墜入深淵。
1.倒塌﹔毀壞。
1.倒塌崩壞之處。
1.柔順隨和貌。
2.謂無職家居。
3.衰頹貌。
4.沉醉貌。
1.崩塌﹔毀敗。
1.跌倒或掉下。
2.毀壞倒塌。
1.降賜祥瑞。
1.落日﹐夕照。
1.降福。
1.墜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