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南方少數民族向朝廷輸納布帛。
1.宋代逢時逢節分送的供娛樂用的錢。也稱"作劇錢"﹑"則劇錢"。宮廷中也有此俗。宋岳珂《愧郯錄》有《國初宮禁節料錢》。
封建禮教上指婦女守節或殉節。
1.猶節嗇。
1.《荀子.富國》"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今以"節流"指節約開支。
1.唐宋節度使植纛之樓。
1.從整篇文字里摘取重要的部分。
1.猶節離。
1.良馬。
1.人體的關節和脈絡。喻學說的源流。
1.猶節旄。
1.旌節上所綴的牦牛尾飾物。
2.指旌節。
1.猶節旄。
1.情節本末。
1.猶節婦。
1.鴛鴦的別稱。
1.文藝演出的項目表。
1.積年;歷年。
1.猶節日。
1.整理﹐累積。
1.孔穴。
1.節日喜慶。
1.進止。
2.心意的節制與趣向。
1.《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詩》曰'采葑采菲﹐無以下體。'君取節焉可也。"杜預注"葑菲之菜﹐上善下惡﹐食之者不以其惡而棄其善﹐言可取其善節。"后因以"節取"指取其善節。
2.有節制地收取。
3.節錄。
1.猶偶然。湊巧;恰好如此。
2.聳立貌。
1.謂約束人的行為﹐使遵禮而行。
2.有節操的人。
1.竹榻的別稱。
1.謂喪事從簡。
1.節省;節儉。
1.將文字中的某些部分予以刪除。
1.刪節。
1.舊時過節時主人賞給傭人的錢物。
1.節日;節期。
1.見"節外生枝"。
1.猶志節。
1.宋時節度使祭祀的神靈。
1.謂按照一定的時間來伺候。時﹐通"伺"。
1.節度使的省稱。
2.持符節的使者。
1.有節操的人。
1.謂行事有節制﹐使合乎準則。
1.謂有節制而適度。
1.謂按時節授予。
1.官署;官衙。
1.逐節纏束。
1.指節度使。
1.節日和朔日。亦泛指節日。
1.守節義而死。
1.四季節令和年節。
2.指經年。
1.省儉減少。
1.節儉緊縮。多指節約支出。
1.唐宋時節度使收藏旌節的廳堂。
2.指商議機密重事的廳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