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郁結于心;憋悶。
1.出自《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2.出自《楚辭·九章·惜誦》惜誦以致愍兮,發憤以抒情。
3.出自《后漢書·章帝紀》朕思遲直士,側席異聞,其先至者已發憤吐懣,略聞子大夫之志矣,皆欲置于左右,顧問省納。
2.
充盈;旺盛。參見“憤盈”。
1.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亂氣狡憤,陰血周作,張脈僨興,外強中干。
2.出自《藝文類聚》亢陽火憤,野無生類。
3.
發;奮。參見“憤發”、“憤不顧身”。
1.出自《淮南子·修務》夫歌者樂之征也,哭者悲之效也,憤于中則應於外,故在所以感。
4.
憤怒;怨恨。
1.出自《大言賦》壯士憤兮絕天維,北斗戾兮太山夷。
2.出自《北山移文》風云凄其帶憤,石泉咽而下愴。
3.出自《國殤文》徒手奮呼誰救哉,含憤沉怒志未回。
4.出自《宋史·張永德傳》張侍中誅我宗黨殆盡,希中以法,報私憤爾。
5.出自《安石工》詩匹夫憤泣天為悲,黃門夜半來毀碑。
6.出自《少年飄泊者》相繼演說的有數十人,有痛哭者,有憤詈者。
5.
亂。
1.出自《文選·班固〈幽通賦〉》周賈蕩而貢憤兮,齊生死與禍福。
1.形容一個人所能有的最大力氣。
1.幼兒腔調。形容聲音稚嫩。
1.生氣,惱火。
1.說話遲鈍且結結巴巴。
2.謂不善言辭。
3.指文字佶屈聱牙。
1.猶遭殃,受罪。
1.方言。受斥責;挨批評。
1.猶言碰釘子。
1.亦作"吃屁"。
2.比喻隨聲附和。
1.亦作"吃洴"。
2.謂凝滯不散。
1.亦作"吃敲才"。
2.詈詞。猶言該打死的家伙。敲,打死。
1.亦作"吃敲材"。同"吃敲才"。
1.亦作"吃敲賊"。
2.吃敲才。
1.吃交,跌交。
1.亦作"吃巧"。
2.舊時浙人風俗,每逢七夕,聚飲于門首,謂之吃巧。
1.吃尚未成熟的谷物。多因糧食不夠。
1.接受宴請。
1.忍受委屈。
1.亦作"吃拳"。
2.被拳打。
1.比喻舊社會剝削階級殘酷地剝削和壓迫窮人。
1.亦作"吃肉不吐骨頭"。亦作"吃死人不吐骨頭"。
2.比喻極端貪婪﹑兇惡。
1.比喻得了別人好處,就不能秉公辦事。
1.見"吃人不吐骨頭"。
1.謂接受以溫和手段提出的要求,拒絕以強硬手段表示的脅迫。
1.方言。吃午飯。
1.方言。挨打。
1.比喻粗野﹑不通情理。
1.亦作"吃虱留大腿"。
2.形容小氣,慳吝。
1.亦作"吃虱子留后腿"。
2.形容小氣,慳吝。
1.亦作"吃十方"。
2.佛經稱八方上下為十方⊥尚靠信徒布施,四處化緣度日,故稱"吃十方"。
1.指食物。
2.特指飯菜。
1.比喻做了某事卻不肯承認做過這件事。
1.亦作"吃受"。
2.承受;忍受。
1.猶言吃軟不吃硬。
1.亦作"吃死飯"。
2.謂不會賺錢,靠舊有的家產過日子。
3.舊指專靠兜攬經理喪事為生者。
1.見"吃人不吐骨頭"。
1.亦作"吃素"。
2.不吃魚肉等葷腥食物。佛教徒的吃素戒律還包括不吃"五葷"(指蔥蒜等五種含有辛辣味的蔬菜)。
3.比喻不厲害;好惹。多用于否定句。
1.謂過太平日子。
1.亦作"吃鐵石"。
2.磁鐵礦的礦石。
1.服罪。
1.設防堅固。
1.居官◇常用作任職的自謙之詞,謂自己虛在官位,聊以充數。
2.設官。
1.豐厚。
1.防備禍患。
防備災荒儲糧~。
1.猶言扎營。
準備供銷售的商品營業前要備好貨ㄧ應節的商品應及早~。
1.猶言十二分,形容程度極深。
2.周備極至。形容范圍極廣。
1.準備貨款。
預備著供更換的機件。
1.儆誡。
2.戒備;警戒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