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敗壞,傾覆。
2.
名詞
(Fèn)姓。
3.
形容詞
〈書〉激奮。
1.
倒覆;僵仆。
1.出自《左傳·隱公三年》庚戌,鄭伯之車僨于濟。
2.出自《漢書·晁錯傳》楊粵之地少陰多陽,其人疏理,鳥獸希毛,其性能暑。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戍者死於邊,輸者僨於道。
3.出自《吳都賦》形僨景僵者,累積而增益,雜襲錯繆。
4.出自《默觚下·治十》烏有木僨而瓠不窳,松僵而蘿不悴者乎?
2.
覆敗;滅亡。
1.出自《新書·春秋》人主之為人主也,舉錯而不僨者,杖賢也。
2.出自《衢州徐偃王廟碑》諸國既皆入秦,為臣屬,秦無所取利,上下相賊害,卒僨其國而沈其宗。
3.出自《癸巳類稿·緬甸東北兩路地形考》緬自蠻結趨木邦,木邦軍僨,參贊自剄死。
3.
毀壞;敗壞。
1.出自《傅子·鏡總敘附錄》情莫多妄,口莫多言,蟻孔僨河,溜沈瀨山。
2.出自《桃花扇·爭位》今日一動爭端,僨俺大事,豈不可憂!
4.
奮;起。參見“僨發”、“僨興”。
1.出自《莊子·在宥》僨驕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
2.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亂氣狡憤,陰血周作,張脈僨興,外彊中干,進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
3.出自《祭黃石公文》惟神導天之和,寬上之慮,救民之死,赦吏之罪,使膏澤下濟,土脈僨興,回枯為榮,變兇成稔。
1.見"松江鱸魚"。
1.松花綠。
1.風"松蘿"。
1.亦作"松羅"。
2.即女蘿。地衣門植物。體呈絲狀,直立或懸垂,灰白或灰綠色,基部多附著在松樹或別的樹的樹皮上,少數生于石上。可入藥,有祛寒退熱的作用。
3.借指山林。
4.茶名。因產于安徽省歙縣松蘿山,故名。
1.女蘿多附生于松樹,故因以比喻夫妻相處和睦融洽。
1.松散垂落。
1.松散,不緊密。
1.松葉的別稱。松葉如針,繁盛如毛,故稱。
1.昆蟲名。成蟲是鱗翅目的蛾子,一般為灰褐色或褐色,晝伏夜出,有趨光性。幼蟲長形,紅褐色,花斑顯著,兩側有許多長毛,吃松針。對森林桅極大。有的地區稱作"松虎"。
1.比喻繁盛﹑生機盎然。
1.《詩.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后遂以"松茂竹苞"比喻興盛繁榮。
1.一種健身延年的中成藥。
1.指墨。
2.指制墨原料松煙。
1.松軟鮮美。
2.指松軟美麗。
1.謂以松為門;前植松樹的屋門。
2.指松門山。
3.指松門峽。
1.松脂。
1.山松多油脂,劈成細條,燃以照明,叫"松明"。
1.松枝條點燃的照明火。
1.用松明做成的火把。
1.即松明火把。
1.指墓碑。
1.見"松煙墨"。
東北平原的北部。受松花江、嫩江侵蝕和沖積而成。沉積層中富含石油,有著名的大慶油田≮土分布廣,土壤肥沃。中國商品糧基地。
1.謂心緒閑散無聊。
1.即松蘿。
1.舊時京師祭歲以松枝燎院的習俗。
1.用松樹枝葉搭的棚舍。
2.蓬亂貌。
1.蓬松貌。
1.松樹皮。古時經制作,可為菜,亦可入藥。金朱弁有《北人以松皮為菜予初不知味虞侍郎分餉一醒因飯素授廚人與園蔬雜進珍美可喜》詩。
1.用松皮里層含脂部分作香料曬制的肉干。
1.皮膚病名。局部皮損,紅白斑點相連,狀如松樹皮,故名。
1.松間瀑布。
1.謂松林的聲色氣韻。指松林間的霧氣清香。
1.比喻長青的友情。
1.植有松樹的墓地。
1.指密植成行的松樹。
1.神話傳說中仙人赤松子與王子喬的并稱。
2.泛指隱士或仙人。
1.謂神仙幻化無蹤。景,同"影"。
1.謂長生不老。
1.傳說中仙人赤松子與浮丘公的并稱。
1.指墳墓。
1.松樹與楸樹。墓地多植,因以代稱墳墓。
2.特指父母墳塋。
1.指松樹蟠曲的枝干。
1.亦作"松球"。
2.松樹的果穗,多為卵形,由木質鱗片組成,里面有松子。
1.指松葉。因其針狀如髯,故稱。
1.松仁。
1.見"松瓤"。
1.方言。溜走;逃走。
1.松子里面的仁,芳香可食。
1.即松蕈。參見"松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