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解除約束,得到自由。
2.
動詞
一段時間的工作或學習結束,回家休息。
3.
動詞
任意,隨便。
4.
動詞
讓牛羊等在草地上吃草和活動。
5.
動詞
流放,舊時把人驅逐到邊遠的地方去。
6.
動詞
發出;散發。
7.
動詞
點燃;引火燒。
8.
動詞
為取利息,將錢借給別人。
9.
動詞
擴大,發展。
10.
動詞
播送;放映。
11.
動詞
將東西擺在一定的地方。
12.
動詞
花開。
13.
動詞
擱置。
14.
動詞
伐樹。
15.
動詞
加進去某東西。
16.
動詞
把錢或物資發給(需要的人)。
17.
動詞
控制自己的行動,采取某種態度,達到某種分寸。
18.
動詞
丟開。
19.
名詞
(Fàng)姓。
1.
驅逐;流放。
1.出自《書·舜典》流共工于幽洲,放歡兜于崇山。
2.出自《史記·管蔡世家》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誅武庚,殺管叔,而放蔡叔,遷之。
3.出自《送吉州杜司戶審言序》當用賢之世,賈誼竄於長沙;居好文之朝,崔骃放於遼海。
4.出自《秦并六國平話》夏桀無道,商湯放桀於南巢田地里,夏之天下盡歸於商。
2.
舍棄;廢置。
1.出自《書·康誥》惟威惟虐,大放王命。
2.出自《漢書·哀帝紀》鄭聲淫而亂樂,圣王所放,其罷樂府。
3.出自《舊唐書·玄宗紀下》賜酺賞而放哇淫,懼其荒也。
4.出自《〈戰國策目錄〉序》或曰:“邪說之害正也,宜放而絕之,則此書之不泯其可乎?”
3.
免去。參見“放官”。
1.出自《杜陵叟》詩白麻紙上書德音,京畿盡放今年稅。
2.出自《宋史·李庭芝傳》放亭戶負鹽二百余萬。亭民無車運之勞,又得免所負,逃者皆來歸。
3.出自《續資治通鑒·宋孝宗淳熙元年》甲子,以鹽官縣旱,減放苗租。
4.
放縱;放蕩。
1.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湯居亳,與葛為鄰,葛伯放而不祀。
2.出自《文選·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又讀《莊》《老》,重增其放。
3.出自《新唐書·隴西恭王博義傳》驕侈不循法度,伎妾數百,曳羅紈,甘粱肉,放於聲樂以自娛。
4.出自《一壺先生傳》衣破衣,戴角巾,佯狂自放。
5.
散失;散落。
1.出自《孟子·告子上》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
2.出自《漢書·敘傳下》三季之后,厥事放紛。
3.出自《舉賢勿拘品行令》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
6.
散放;釋放。
1.出自《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2.出自《〈大法頌〉序》解網放禽,穿泉掩瘠。
3.出自《論淮西事宜狀》若形勢已窮,不能為惡者,不須過有殺戮,喻以圣德,放之使歸。
4.出自《唐宮詞次鐵雅先生無題韻》貪倚畫屏調翡翠,誤開金鎖放鴛鴦。
5.出自《從文自傳·辛亥革命的一課》經過一番選擇,該殺的殺,該放的放。
7.
放牧。
1.出自《世說新語·德行》胡威之清,何以過此
2.出自《瘦馬行》天寒遠放雁為伴,日暮不收烏啄瘡。
8.
放下;擱置。
1.出自《莊子·知北游》神農隱幾擁杖而起,嚗然放杖而笑。
2.出自《三國志·魏志·鐘會傳》維至廣漢郪縣,令兵悉放器仗。
3.出自《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日下天色且是涼,便放五日也不妨。
9.
安放;安置;安排。
1.出自《百喻經·蛇頭尾共爭在前喻》放尾在前,即墮火坑,燒爛而死。
2.出自《兒女英雄傳》〔那女子〕跨進門去,輕輕的把那塊石頭放在屋里南墻根兒底下。
3.出自《東方》由于家庭窮困,父母不得不把我放在孤兒院里。
4.出自《四世同堂》憲兵不過是憲兵,憲兵大概不會放給他差事。
10.
舊時指朝廷任命官員或京官調任外省。
1.出自《國子監論新注學官牒》其新受官,上日必加研試,然后放上,以副圣朝崇儒尚學之意。
2.出自《紅樓夢》自從你二叔放了外任,并沒有一個錢拿回來。
11.
開,行駛。
1.出自《白帝城樓》詩彝陵春色起,漸擬放扁舟。
2.出自《徐霞客游記·粵西游日記二》下午下舡,薄暮放舟,乘月西行。
3.出自《從鄉村出發》詩開火車孩子來信說,火車明年要向蘭州放。
12.
發遣;發射。
1.出自《檄吳將校部曲文》大兵一放,玉石俱碎,雖欲救之,亦無及已。
2.出自《后漢書·段颎傳》炯以春農,百姓布野,羌雖暫降,而縣官無廩,必當復為盜賊,不如乘虛放兵,埶必殄滅。
3.出自《古意》詩但使雛卵全,無令矰繳放。
4.出自《小巫》他拿出一枝手槍來……又上足了子彈,幾次拿在手里,瞄準了,像要放。
13.
施與;發放。
1.出自《文子·道原》禮亶不足以放愛,誠心可以懷遠。
2.出自《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陛下恩逾慈母,仁過春陽,租賦之間例皆蠲免,所征至少,所放至多,上恩雖弘,下困猶甚。
3.出自《紅樓夢》這里又放月錢了,又散果子了。
4.出自《三俠五義》如今趁此權衡未失,放完賑后,偏要各處訪查訪查,要作幾件驚天動地的事。
5.出自《暴風驟雨》謝謝工作隊長放地,咱們家里祖祖輩輩沒有一壟地。這回可好了,有二坰地了。
14.
綻放,綻開。
1.出自《登湖光亭》詩翠痕滿地初生草,紅氣通林未放花。
2.出自《桃花扇·媚座》這幾日太平無事,又且早放紅梅。
3.出自《紀念廣州起義》詩紅花崗上放紅花,血跡未干映彩霞。
15.
點燃。
1.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得個把差使就這么張揚,放那許多爆竹,也是無謂得很。
2.出自《登記》艾艾可只看放花炮起火,因為花炮起火是小晚放的。
3.出自《晉書·毛璩傳》時大旱,璩因放火,菰葑盡然。
16.
公布。參見“放榜”。
1.出自《秦中歲時記》太和八年放牓,有無名子作對曰:“乞兒還有大通年,二十三人碗杖全。”
2.出自《及第後寄長安故人》詩東都放榜未花開,三十三人走馬回。
3.出自《南部新書》新進士放榜后,翌日排光范門,候過宰相。
4.出自《石林燕語》國朝取士,猶用唐故事,禮部放榜。
5.出自《漱華隨筆·榜後復試》請各省放榜后,中式之人赴省填寫親供。
17.
為收取利息而借錢給人。
1.出自《錦箋記·怨寡》近聞陳宅大娘廣放課錢,不免與他稱貸幾文。
2.出自《紅樓夢》他的公費月例又使不著,十兩八兩零碎攢了,又放出去,單他這體己利錢,一年不到,上千的銀子呢!
3.出自《兒女英雄傳》那廟里當家的不空和尚,他手里卻有幾兩銀子,向來知道他常放個三頭五百的賬。
4.出自《金字》這位鎮長是全區的首戶,全區大小村莊都有他放的債,都有押給他的地。
18.
擴展,放大。
1.出自《紅樓夢》今若按式畫出,恐字跡過於微細……所以略展放些,以便燈下醉中可閱。
19.
施展。
1.出自《二刻拍案驚奇》娘子只是放出日前的本事來贏他方好,怎么折了志氣,反去求他?
2.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又要把良心擱過一邊,放出那殺人不見血的手段,才弄得著錢。
20.
顯露,顯現。
1.出自《探春·雪霽》詞才放些晴意,早瘦了梅花一半。
2.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侯翶初﹞見了淡湖,便乜斜著眼睛,放出那一張似笑非笑的臉來。
3.出自《銅墻鐵壁》越放光明正大,越不怕人笑話。
21.
散布;傳播。
1.出自《書信集·致韋素園》先前大放流言的人們,也都在上海,卻反而啞口無言了。
2.出自《山洪》那無線電正在放消息。
3.出自《誰是最可愛的人·擠垮它》滿坡的栗子樹,玉棒般的栗子花落了遍地,放著甜香。
22.
使;令。
1.出自《寒食內宴》詩千官盡醉猶教坐,百戲皆呈未放休。
2.出自《鷓鴣天·離豫章別司馬漢章大監》詞但將痛飲酬風月,莫放離歌入管弦。
3.出自《陽春曲·題情》曲笑將紅袖遮銀燭,不放才郎夜看書。
23.
有,具有。
1.出自《驀山溪》詞元來塵世,放著希奇事。行到路窮時,果別有真山真水。
2.出自《望江亭》放著你這一表人物,怕沒有中意的丈夫嫁一個去?
3.出自《陳州糶米》隨他有甚么議論到學士根前,現放著我哩,你兩個放心的去。
24.
斷喪;喪失。
1.出自《水滸傳》他若放了命,便揭起被來,卻將煮的抹布一揩,都沒了血跡。
2.出自《水滸傳》﹝柴皇城﹞言罷,便放了命。柴進痛哭了一場。
25.
從事;擔任。
1.出自《初刻拍案驚奇》有四個人,原是放響馬的,風聞賽兒有妖法,都來歸順賽兒。
2.出自《鐵路工地上的深夜》放警戒的工人一宣布:“可以通行!”老趙就連忙發動車子。
26.
要求對方采取某種態度。
1.出自《望江亭》你放心安,不索恁語話相關。
2.出自《初刻拍案驚奇》老兄帶了許多銀子,沒個做伴,獨來獨往,只怕著了道兒,須放仔細些。
3.出自《登記》你們這些閨女家,以后要放穩重點!外邊閑話一大堆!
27.
指放手讓廣大人民群眾發表意見。
1.出自《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放,就是放手讓大家講意見,使人們敢于說話,敢于批評,敢于爭論。
2.出自《貫徹調整方針,保證安定團結》必須加強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機器,堅決打擊和分化瓦解上述各種破壞安定團結的勢力……有人會說,我們這樣做,是要“收”,不再“放”了,是只講專政,不要民主了,三中全會的方針變了。完全不對。
28.
弄倒;弄翻。
1.出自《富貴神仙》心要齊,只在墻邊莫要離。若有人過墻來,一槍兒放在地。
2.出自又如:上山放樹。
29.
加進去。
1.出自《勤儉持家》至于貧苦的人家,像我家,夏天佐飯的“菜”,往往是鹽拌小蔥,冬天是腌白菜幫子,放點辣椒油。
2.出自《豆腐》這是一道上海菜……北豆腐、松花蛋切成小骰子塊,同拌,無姜汁蒜泥,只少放一點鹽而已。
3.出自如:湯太淡,適當放點鹽。
30.
通“妨”。妨害。
1.出自《管子·度地》當夏三月……不利作土功之事,放農焉,利皆耗十分之五,土功不成。
31.
漢字書法用語。謂筆勢放縱恣肆。
1.出自《答陶隱居論書》拘則乏勢,放又少則;純骨無媚,純肉無力。
2.出自《〈述書賦〉語例字格》流浪不窮曰放。
3.出自《余景游〈樂府編〉序》千萬人楷而習之者,世之所謂正書……放焉而為草,草之自然,其視篆隸,相去反無幾耳。
4.出自《評書帖》人不能到而我到之,其力險;人不敢放而我放之,其筆險。
32.
指遣散。參見“放牛歸馬”。
1.出自《老學庵筆記》建炎大駕南渡后,每邊事危急,則住常程,謂專治軍旅,其他皆權止施行。又急則放百司,謂官吏權聽自便。
1.臉色改變。表示驚惶不安。
1.依種類分別。
1.驟然變色。發怒貌。
1.物體通過透鏡所成的像的邊緣往往帶有顏色,這種現象叫"色差"。這是由于玻璃對不同色光的折射率不同所致。
2.色澤上的差異。
1.宋元教坊司管理樂工的屬官。
1.佛教語。"六塵"之一。即眼根(視覺)所觸及的塵境。
1.因姿色而得寵。
1.神態和言詞。
1.好色犯奸的膽量。
1.指畫面上表現思想﹑感情所使用的色彩和色彩的濃淡。
2.顏色;神色。
1.臉色改變。
1.種類﹑數量。
1.神彩飛揚。得意貌。
2.光彩照射。
1.同"眉飛色舞"。
2.形容喜悅和得意的神態。
1.即色衣。
1.歌妓匯集的地方。
1.詈詞。稱好女色的人。
1.病人的氣色和所反映的癥狀。
1.沉迷于女色。
1.謂怒氣消釋,臉色轉向平和。
1.變色驚呼。謂事理不相當。
1.佛教語。三界之一。在欲界之上,無色界之下。有精美的物質而無男女貪欲。
1.即色界。
1.神情頹喪。
1.《孟子.告子下》"夫茍不好善,則人將曰,'訑訑,予既已知之矣。'訑訑之聲音顏色距人于千里之外。"謂心里不接受并表現在詞色上◇以"色拒"指公然拒絕。
1.佛教語。"色"與"空"的并稱。謂物質的形相及其虛幻的本性。
2.佛教語。"色即是空"的略語。謂一切事物皆由因緣所生,虛幻不實。
1.種類;類別。
1.皮膚的紋理。
2.指物體的顏色與紋理。
1.猶氣力;精力。
1.同"色厲內荏"。
1.俗稱貪色之人。
1.種類名目。
2.人品;身份。
3.即榜花。科舉時代廷試及第中姓氏稀僻者。
4.作色而視。
5.角色行當。 6.元代稱欽察﹑回回﹑唐兀﹑斡羅思等外族諸姓為色目,地位次于蒙古,優于漢人。
1.臉紅;羞愧。
1.面露膽怯之色。
1.色澤。
1.容貌丑陋。
太陽大氣層的中間層。由氫、氦、鈣等原子和離子組成。日全食時用肉眼能觀測到這一玫瑰色氣層。在光球之上,約延伸到2000千米高度。溫度從底部的幾千度上升到頂部的幾萬度。耀斑、譜斑、日珥、沖浪等常在這一層出現,還時常噴出針狀物。
1.表面上主張仁德,實際行動卻背道而馳。語本《論語.顏淵》"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
1.記號。
1.神態容貌。
1.見"色若死灰"。
1.比喻臉色慘白難看。
1.樣樣;各式各樣。
1.佛教語。即肉身。
1.用神色傳遞內心的感情。多指男女之間的情愛。
1.指男女情愛的神交,默會。
1.即色子。
1.謂因容顏衰老而失去愛寵。
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捷悟》"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修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臼'八字。魏武謂修曰'解不?'……修曰'黃絹,色絲也,于字為絶;幼婦,少女也,于字為妙;外孫,女子也,于字為好;?臼,受辛也,于字為辭所謂絶妙好辭也。'"后因以"色絲"指絕妙好辭,猶言妙文。
1.指絕紗的文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