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錯誤;不真實。
2.
動詞
敲詐,假借某種理由向人強行索取財物或其他權利。
3.
名詞
錯誤的行為、認識等。
4.
名詞
(é)姓。
1.
“化”的今字。亦作“譌”。
2.
亦作“譌”。虛假。參見“訛言”。
1.出自《橘賦》神蓋幽而易激,信天道之不訛。
2.出自《六度集經·忍辱度無極章》妻睹道士,勃然作色,訛留設食,虛談過中。
3.
亦作“譌”。訛誤;錯謬。
1.出自《水經注·河水三》漢武帝元朔三年,封代共王子劉忠為侯國,王莽之慈平亭也。胡俗語訛,尚有千城之稱。
2.出自《歸夢》詩對酒杯應淺,教書字恐訛。
3.出自《淥水亭雜識》西山有君子口,疑即《寰宇記》所云君子城,訛為箕子城者也。
4.出自《中國人民的腳步聲·紅石山》察哈爾龍關西南二十里有座高山,原名黃泉嶺,俗話訛做黃草梁。
4.
亦作“譌”。怪異;怪誕。參見“訛火。”
1.出自《明堂賦》迫而察之,粲炳煥以照爛,倏山訛而晷換。
2.出自《問牛喘賦》時則有雨水不降,草樹早落,火訛相驚,疾疫多作。
5.
亦作“譌”。妖言;謠言。
1.出自《爾雅·釋詁下》訛,言也。
2.出自《送窮文》凡此五鬼,為吾五患,饑我寒我,興訛造訕。
3.出自《宋史·張忠恕傳》則陛下所以身處者,庶幾無憾,而造訛騰謗者,靡所致力。
6.
亦作“譌”。指徒歌;歌謠。
1.出自《端正好·高隱》套曲聽張??古唱會詞,看村哥打會訛。
2.出自《中國歌謠》謠字有或作“訛”字者,如《風俗通·皇霸篇》載趙王遷時童謠,《史記·趙世家》“童謠”作“民訛言”……而其詞用韻,實系歌謠之體,與他處“訛言”無韻者不同。
7.
嚇詐。
1.出自《紅樓夢》便設了法子,訛他拖欠官銀,拿他到了衙門里去。
2.出自《負曝閑談》小桐暗想:這是糟豆腐,好訛他一訛了。
3.出自《不能走那條路》又不是憑黨員訛他的,有啥不能買!
8.
書法用語。
1.出自《述書賦下》房文昭則雅而和,隱乃訛。
2.出自《〈述書賦〉語例字格》訛,藏鋒隱跡曰訛。
9.
蛇的別名。
1.出自《本草綱目·鱗一·諸蛇》蛇字古作它,俗作蛇,有佘、移、佗三音。篆文象其宛轉屈曲之形。其行委佗,故名。嶺南人食之,或呼為訛,或呼為茅鱔。
10.
通“吪”。感化;改變。
1.出自《詩·小雅·節南山》式訛爾心,以蓄萬邦。
2.出自《曾氏女墓志銘》孰訛爾質,而伐其成,尚千萬年,爾室之寧。
3.出自《通志·選舉二》歲月遷訛,斯風漸篤。
4.出自《求諸己齋箴》古人已遠,此學罔傳。我作銘詩,式訛是觀。
11.
通“吪”。行動;移動。
1.出自《詩·小雅·節南山》或降于阿,或飲于池,或寢或訛。
2.出自《日暮》詩日暮風亦起,城頭烏尾訛。
3.出自《黃石婆授計逃關》有恨難摹,不堤防處女深閨坐,尚寐無訛。
1.猶鬼魅。
1.即陰戶。
1.昏暗迷茫。
1.外面和善而心里陰險的一面。
1.辰星。北方星名。
1.猶陰間﹐冥中。
1.猶陰暗。
1.劇毒藥物名。
1.筆畫凹下的字模。
1.妖魔鬼怪。
1.猶陰暗。
①暗中謀劃,指做壞事陰謀叛逃|陰謀暴亂|陰謀復辟。②詭秘的計謀陰謀暴露|粉碎侵略陰謀。
1.暗中干壞事的計謀﹐陰險狡詐的計策。
1.山北所生的樹木。
1.雌霓﹐副虹。
1.隱藏。
1.鳴陰之鳥。因其將雨則鳴﹐故稱。
1.陰險兇惡。
1.陰氣始凝結而為霜﹐漸積聚乃成堅冰。語本《易.坤》﹕"履霜堅冰﹐陰始凝也。"喻小人漸漸得勢﹐地位漸趨穩固。
1.謂外強中干。
1.偶數。
1.涼棚。亦指搭在眉梢上用以遮陽的手掌。
1.體中硬塊。喻隱患。
普通話聲調的第一聲,念高平調。
1.北坡﹔陽光照不到的山坡。
1.月的別稱。
1.箁﹐竹制的杯珓。占卜吉兇之具。箁面全向下稱陰箁。
1.憂郁凄苦。
1.秋冬季節。古人以為秋冬屬陰﹐故稱。
1.地神。
1.寒氣﹐肅殺之氣。
2.舊指所謂女人之氣。
1.塞外的沙漠。塞外寒冷﹐故稱。
1.男女的外生殖器。
1.紙錢﹐冥鈔。
1.幽深貌。
2.暗藏。
1.冥冥之中受到責罰。
1.不聲不響地﹔悄悄地。
1.山陰之橋﹐背陽的橋。
1.陰險詐偽。
1.指肛門和尿道。
2.特指女子陰道。
3.凹下的紋路。
4.幽深的洞穴。
1.私事﹑隱情。
1.指向陽和背陰。
2.比喻得志和失意。
1.秋季。春夏為陽﹐秋冬為陰﹐故稱。
1.謂有角的龍。古人以龍為陰物﹐故稱。
1.山北的溝渠。
2.暗渠。
1.陰謀權術。
1.秋冬之水。
1.低濕的田間小溝。
1.暗暗地﹐偷偷地。
1.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