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對打。
2.
動詞
比賽勝負。
3.
動詞
使(某些家禽、昆蟲)爭斗。
4.
動詞
〈方〉拼合,湊近。
5.
動詞
湊集;聚集。
6.
名詞
(Dòu)姓。
7.
〈書〉同“逗”。
1.
亦作“闘”。亦作“鬦”。亦作“鬪”。亦作“鬭”。
2.
比賽;爭勝。
1.出自《奉和圣制觀拔河俗戲應制》斗力頻催鼓,爭都更上籌。
2.出自《秘色越器》詩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
3.出自《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項臂垂瓔珞,珠珍斗寶冠。
4.出自《送孫皋》詩江邊瑤草斗袍青,所樂從軍得四明。
5.出自《幽草賦》學纖潤於修眉,斗輕揚於翠羽。
6.出自《桂渝道中雜詩寄桂友》卻憶清涼山下路,千紅萬紫斗春風。
3.
古時謂星辰相互撞擊。
1.出自《史記·天官書》歲星入月,其野有逐相;與太白斗,其野破軍。
2.出自《新唐書·天文志三》建中二年六月,熒惑、太白斗于東井。四年六月,熒惑、太白復斗于東井。
3.出自《鄒容畫像贊》奄忽兮,大角為之斗蝕。
4.
紛亂。
1.出自《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詩章舉馬甲柱,斗以怪自呈。
2.出自《酒泉子》詞流鶯粉蝶斗翻飛,戀香枝。
3.出自《晚登南岡望都邑宮闕》詩沙苑馬閑秋獵罷,天街車斗晚朝歸。
5.
趁。
1.出自《醉后憶山中故人》詩遇晴須看月,斗健且登樓。
2.出自《訴衷情》詞青梅煮酒斗時新,天氣欲殘春。
3.出自《詩詞曲語辭匯釋》斗時新,趁時新也。
6.
面對;相對。
1.出自《記夢回文》詩紅焙淺甌新火活,龍團小碾斗晴窗。
2.出自《新水令》雙歌采蓮,斗撫冰弦。
3.出自《死水微瀾》即如此刻正在大路上斗著北風向祠堂偏院走回去的鄧大爺,還不只是一條毛藍布單褲,高高扎起?
7.
相遇,遇合。
1.出自《說文·斗部》斗,遇也。
2.出自《初刻拍案驚奇》更加日前雨濕之氣,斗著扇上膠墨之性,弄做了個“合而言之”,揭不開了。
8.
拼合,湊。
1.出自《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白玉斗成龍鳳巧,黃金縷出象牙邊。
2.出自《盧姬篇》翠幌珠簾斗絲管,一彈一奏云欲斷。
9.
通“逗”。逗引;挑逗。
1.出自《三日岐王宅》詩何時學健步,斗取落花輕?
2.出自《和鄭拾遺秋日感事》八珍羅膳府,五采斗筐床。
3.出自《古今小說·新橋市韓五賣春情》我們斗分銀子,與你作賀。
4.出自《歸去來·浪花十日》〔釣竿〕是兩截木棍斗成的,下截粗,上截細。
10.
茶之精品。
1.出自《品茶要錄·二白合盜葉》茶之精絕者曰斗,曰亞斗……其造一火曰斗,二火曰亞斗。
11.
方言。禽鳥之巢。
1.出自《清稗類鈔·方言·廣東語言文字之奇異》粵語少正音,書多俗字,如……禽之窠曰斗。
12.
通“兜”。招攬。參見“鬥買”。
1.出自《慶宣和·歌者花花》曲一朵妖紅為誰開,斗買斗買。
2.出自《詩詞曲語辭匯釋》斗買,猶今人所謂兜銷兜售也。
13.
通“陡”。副詞。突然。
1.出自《云溪竹園翁》詩風暖斗出地,仰齊故年莖。
2.出自《勝勝慢·雪》詞斗迎面,看美人呵手,旋浥羅巾。
14.
姓。春秋時楚有鬭伯比。見《廣韻·去候》。
15.
戰斗;爭斗。
1.出自《論語·季氏》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
2.出自《史記·項羽本紀》今秦攻趙,戰勝必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趙。
3.出自《后漢紀·光武帝紀一》校尉汝云、王隆等二十余人別斗,聞之皆曰:“廉公已死,吾誰為生?”馳奔賊,皆戰死。
4.出自《北齊書·神武帝紀下》自東西魏構兵,鄴下每先有黃黑蟻陣斗。
5.出自《南柯記·伏戎》黃頭赤腳瘦挼莎,牛斗看成兩下。
6.出自《中共發言人關于命令國民黨反動政府重新逮捕前日本侵華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和逮捕國民黨內戰罪犯的談話》但是這一次清算斗爭是事出有因的,必得清一清,算一算,斗一斗,爭一爭。
1.漢王粲的號。
1.拘泥形跡。
1.指泥塑佛像。
1.古代衙門中差役的裝束。
1.拘泥一面,過分相信。
1.沾泥的柳絮。比喻沉寂之心。
含大量黏土礦物、層理不明顯的一種沉積巖。常呈塊狀。由軟泥經壓實作用、脫水作用及輕微的礦物轉化而成。除黏土礦物外,還混有石英、長石等碎屑物質和鐵、錳等自生礦物。按混入物狀況,可分為鐵質泥巖、硅質泥巖、鈣質泥巖、粉砂質泥巖和黑色泥巖等。
1.鲇魚。
1.銜泥的燕子。
1.用銀箔和膠水制成的銀色顏料。用途與"泥金"相同。
1.強留飲酒。唐杜甫有《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詩。
2.猶痛飲。
1.陶俑。古代用以殉葬的陶制偶人。
1.亦作"泥"。
2.淤泥;爛泥漿。
1.即泥丸宮。
1.封泥上所蓋的印章。
1.即抹子。泥水匠抹墻用的工具。
1.泥封之詔書。
1.拘泥固執。
1.淤積的污泥。
1.猶言泥中隱刺。
1.比喻說話中帶著譏諷。
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鄭玄家奴婢皆讀書,嘗使一婢不稱旨,將撻之,方自陳說。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須臾,復有一婢來問曰'胡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兩婢子問答皆援引《詩經》◇用為掉文之典實。
1.指太陽。
1.比喻卑賤或粗鄙的人。
1.見"泥豬疥狗"。
1.見"泥豬疥狗"。
1.污濁。指風俗敗壞。
1.古地名。古址即今廣東番禺西南之紫坭。
1.泥渣。
2.猶污濁。比喻恥辱。
3.指視為污濁;賤視。
4.比喻卑下的地位。
5.比喻塵世。
1.爛醉如泥;大醉。
1.見"泥淤"。
長篇小說。葉圣陶作。1928年發表。倪煥之中學畢業后,追求所謂的理想教育”和理想家庭”,可都未成功,不免感到失望。五四運動發生后,他在革命者幫助下到上海教書,并參加革命斗爭。大革命失敗后,他又陷于悲觀之中,常借酒澆愁,不久病亡。作品反映了五四前后一部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歷史命運。
1.分際。
1.露出端倪,為人所知。
皖系軍閥。安徽阜陽人。清末曾任河南布政使幫辦軍務。1913年任安徽都督,支持袁世凱稱帝。袁死后投靠段祺瑞。1917年支持段解散國會,為督軍團”倡亂的禍首◇又出兵擁護段祺瑞實行武力統一。1920年,皖系戰敗后被解職。
1.方言。兒子。
1.舉行祭禮除喪服。
1.指秜祭至吉祭之間的喪期。服,服喪。舊禮,父母之喪,二十七月而秜。
1.除喪服之祭。
1.秜祭﹑祥祭的合稱。
1.猶秜服。
1.妮子,幼女。
1.雕成獅形的香爐。
1.見"貎座"。
1.亦作"猊坐"。
2.佛教語。即獅子座。謂佛﹑菩薩所坐之處。亦謂高僧之座。據《大智度論》卷七謂"佛為人中獅子﹐凡所坐若床若地﹐皆名獅子座。"
1.見"蚭蛨"。
1.方言。猶口徑。比喻要求的規格。
1.亦作"碼瑙"。
2.一種似玉而次于玉的寶石。
1.猶數目,眉目。比喻所知道的一些情況,事情的頭緒。
1.見"碼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