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鄭玄家奴婢皆讀書,嘗使一婢不稱旨,將撻之,方自陳說。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須臾,復有一婢來問曰'胡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兩婢子問答皆援引《詩經(jīng)》◇用為掉文之典實。
1.信任喜愛;信任愛戴。
1.謂隨手書寫,不甚經(jīng)意。
1.隨便書寫,字跡如同鴉群一樣凌亂,比喻字寫得很稚拙或胡亂寫作。常用為自謙之詞。語出唐盧仝《示添丁》詩"不知四體正困憊,泥人啼哭聲呀呀,忽來案上翻墨汁,涂抹詩書如老鴉。"
1.謂誠實不欺,必定做到。
1.信不過,不能相信。
1.韓信和英布的并稱。
1.漫步,隨意行走。
1.舊時稱被派遞送公文信件的人為信差。
2.舊時稱郵遞員為信差。
1.定期而來的潮水。
2.謂任隨潮流。
1.忠誠可靠之臣。
2.使臣,使者。
1.誠實不欺。
1.信仰崇奉。
1.《左傳.莊公三年》"凡師一宿為舍,再宿為信,過信為次。"后因稱連宿三夜以上或三天左右時間為"信次"。
1.相信聽從;信奉遵從。
1.翻譯作品內(nèi)容忠實于原文謂信,文辭暢達謂達,有文采謂雅。語出嚴復《譯例言》。
1.信任。
在中國,指銀行以信用方式籌集和支配使用的貨幣資金。其來源主要是各種形式的存款(財政性存款、企業(yè)存款、城鄉(xiāng)居民儲蓄存款等)以及銀行自有資金。主要用于對企業(yè)和社會的貸款,以滿足社會生產(chǎn)和商品流通的需要。
1.加蓋印信的封袋。
2.郵局用以裝運信件的口袋。
1.誠實和欺詐。
1.誠實恭敬。
1.信奉正道。
2.知道;料知。
3.猶言果然是。
1.可以相信。
1.能夠相信。
1.書信的草稿。
1.軍隊駐扎和管轄的地區(qū)。
1.唐代授官皆給告身,未有告身之前,先給文書以為憑證,稱信牒。
1.舊時訂婚時,男方送給女方作為憑證的聘禮。
1.復姓。
1.消息,音信。
1.真實而有依據(jù)。
1.真實而有根據(jù)。
1.見"信旛"。
1.亦作"信幡"。
2.古代題表官號﹑用為符信的旗幟。
1.群眾來信來訪的簡稱。指人民群眾致函或走訪有關部門,反映情況,并要求解決某些問題。
1.裝書信的封套。
信仰敬奉信奉宗教|信奉真理。
1.信服。伏,通"服"。
1.即信鷗。
1.相信佩服。
1.用作憑證的符節(jié)。
1.經(jīng)過訓練,專門用來傳遞書信函件的家鴿。又叫"傳書鴿"。
1.佛教禮懺時擊鼓以喚起虔敬信仰之心,故稱此鼓為信鼓。
1.官員禱神時表示虔誠的自稱。
1.引信。炮彈﹑炸彈﹑地雷等爆炸物上的一種引爆裝置。
1.相傳周制以玉作六瑞,表示爵位等次。信圭為六瑞之一,侯爵所執(zhí)。信,通"身"。
1.書信。
①用動作、光、聲音、電波等傳遞的信息起義信號|電視信號。②指某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前的征兆漲潮的信號|發(fā)生地震的信號。
頻率穩(wěn)定、諧波失真低,且頻率和電平均能連續(xù)可調的正弦波振蕩器。分音頻和射頻兩類信號發(fā)生器。輸出為正弦電壓,輸出阻抗低,可加接各類負載。有時也備有功率擋輸出。在研制和測量電子電路和設備時用作信號源。
1.軍隊﹑艦船﹑海港﹑工地等用來傳達信號﹑進行聯(lián)系的旗幟。
1.音信,消息。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